APP下载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述评①

2019-03-05王玉兰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融合

王玉兰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述评①

王玉兰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本文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视角作为切入点,对创新创业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研究虽是近几年的热点,但大多是泛泛而谈,具体的模式或路径探索也是浅尝辄止,缺乏较为详细的模式或路径构建;另外,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的相关研究还鲜有提及。

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研究述评

创业教育概念源自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报告认为创业教育将是21世纪青年除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的第三本教育护照[1]。在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始于20世纪末。十多年来,各高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一些高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

纵观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创新创业教育大多集中于国内部分重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虽然具有一般本科院校的特点,但其办学水平、师资力量等各方面与研究型本科院校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3]。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顺应时代要求,着重突出其“应用型”的特点,以学生就业为最终目标,注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使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探索一条适用于此类高校的办学特色,才能在国内高校林立的教育体系中获得一席之地。

一、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1.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在美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受到较高的重视,被看作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直接驱动力”,且美国的创新创业体系涵盖了从小学到研究生全程。目前,创业教育早就波及到世界许多国家。1987年,英国政府发起了“高等教育创业”计划,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给与支持。日本已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多所高校实施了形式各异的创新创业教育,约占全日本大学的32.7%;印度政府也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4]。

总的来说,虽然国外高校还没有把创新创业学作为独立出来的学科,但其已从定性研究深入到定量研究。并且,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效显著,并逐步成熟。具体体现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已经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逐步形成,创新创业型人才已经从高校中逐步产生,且创新创业成果显著。

2.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值得欣喜的是,近几年来,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增长迅猛。另外,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研究也呈增长态势。从“中国知网”检索情况来看,以 “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的论文数量在 2000年以前鲜有提及,2000年以后呈增长态势,2015年之后呈迅猛增长态势。仅2016年和2017年两年的相关研究就达一万多篇。纵观国内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年以前。此阶段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创业精神、创业意识教育(纪秩尚,1992;邹德威,1993;胡凤英,1999;胥晓云,许劲松,2000;米银俊,2000;蔡鑫萍,2000)或创业教育的意义(杨宁,1999;梁保国,乐禄祉,1999)。其中,毛家瑞(1995)的《从创业教育研究到创业教育工程》一文从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到创业教育工程的实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释,是科研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典型案例[5]。2000年以前有关创业教育的研究数量不多,同时大多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成果尚不明显,更多的是针对创业创新教育的泛泛而谈,但有的学者的研究观点高屋建瓴,意义重大。

第二阶段:2001-2010年。1999年6月,国家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高等学校要重视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在此期间,高校开始举办形式各异的创新和创业大赛,创新创业的热潮空前高涨。在“中国知网”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的论文在2001年迅速增加为113篇,几乎为前十年相关研究数量总和,此后几年呈连续增长态势。同时,2001-2005年的研究开始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讨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课程设计、工作范式及评估等实践问题,但研究的对象依旧集中于职业类院校(郎名华,2004;柳翠钦,2004),研究群体从职专向本科和研究生扩展(汪宜丹,2002)。可喜的是,2006-2010年发表的文章开始探讨与实践结合比较密切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证研究(余瑞玲,2006)、创业教育模式探讨(木志荣,2006;赵军,2007;李刚,2007;田辉,2007;傅方正,2008)、高校创业教育机制的构建(刘敏,2006;盛春辉,2006;吕宏芬,2007;刘芸,2008)、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刘素杰,2007;魏丽波,2007;周建华,2009;彭文博,2010)或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比较研究(施冠群,2009;刘丽君;2009)。

第三阶段:2011年至今。经过又一个十年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11年后,相关研究迅猛增加,得益于教育部在当年下发的两篇政策性文件,文件中要求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仅2016-2017两年的相关研究超出了以前所有研究数量之和。综观在“中国知网”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检索到的论文大致可分为以下四大领域:一是结合区域特色或者院校地理位置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唐怡,2011;吴衍涛,2012;霍正刚,2012;郑瑞伦,2012;刘振忠,2012;高世洪,2015;朱小峰,2011)。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研究(顾骅珊,2011;王兰,2011;张田梅,2012;赵玖香,2012;覃成强;2013;刘艳,2014;杜辉,2017)。三是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相关调查研究(王天贞,2011;韩增芳,2011;刘中晓,2015)。四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等相关研究(陶勇,2012;邢丹花,2013;李长熙,2014)。2012年的178篇文献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已超过前九年的总和,这其中有37篇为核心,文章不乏对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且能够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相融合。

综上所述,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经历了20多年。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学效果和实践效果都有待提高,需进一步深入。值得欣喜的是,研究方法上开始由泛泛而谈、定性研究逐渐向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转变。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作为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虽具有一般本科院校的特点,但其办学水平、师资力量等各方面与研究型本科院校相比仍然差距较大。面对当前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进而导致就业压力增大的现状,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因此,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迫在眉睫。

纵观国内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2011年之后呈明显增长态势,其中,谭轶群就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与创业教育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与创业教育问题的对策[6]。刘仲全(2011)主张在应用转型、开放办学、创业发展的背景下,应按照“主动服务,需求导向,量身定制,多维联动”的思路,对其社会服务职能进行系统思考和整体构建,以实现社会服务的理念、要求、机制和路径的全面创新。丁波(2012)在系统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张素红以金陵科技学院为例探讨了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7]。张建斌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8]。丁波进行了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视角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体系研究[9]。周桂瑾(2015)进行了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提升策略研究。刘彩生探讨了基于创新精神培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10]。刘雪丽(2016)探讨了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张颜梅(2016)深入研究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业教育及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针对性提出应对之策。孙明(2016)以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为例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融入地方创新驱动战略的路径选择。蔡振春(2016)以浙江省新建本科院校为例,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行之有效的举措。胡垂立(2017)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研究构建科学、合理、全面、系统、有效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显得愈加重要。刘彩生(2017)基于学生参与度理论运用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建设,从教育成长背景、创业教育环境、学生参与程度、学习习得情况等四个维度构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开展创业教育需要形成的四个关键认识及其逻辑关系,探索了一条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的评价路径。

综上所述,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缺乏深度探讨,研究内容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仍需完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互融合、互相支撑的有机整体,如果二者没有有机融合,那么培养创新型人才很难落到实处。因此,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机制是当今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课题[11]。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为主题词检索到的论文从2010年的2篇增加到2017年的100多篇,最早的文献则是2010年王福英等人发表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融合探讨》[12]。从2010年至2017年主要侧重于宏观方面探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也有创新创业教育与各学科融合的微观研究,其中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科的融合研究数量最多,还涉及到与美术、艺术设计、计算机、日语、财务管理、土木工程、工商管理、动漫、国际贸易、环境设计等专业的融合研究;还有针对某一院校或者区域特色展开的具体的着眼于人才培养或路径的相关研究。

总的来说,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如火如荼的进行,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发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具体的模式或路径探索也是浅尝辄止,缺乏较为详细的模式或路径构建;另外,这些研究主要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等专业的融合研究,但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相关研究还相对较少,特别是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的相关研究还鲜有提及。后期研究可以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平台建设、学生主体、第二课堂等方面进行全新的拓展。

[1][4]童晓岭.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12.

[2][3]吉庆昌.应用型本科院校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种途径[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1).

[5]毛家瑞.从创业教育研究到创业教育工程[J].教育评论,1995(2).

[6]谭轶群.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与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1(3).

[7]张素红.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2(12).

[8]张建斌.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0).

[9]丁波.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视角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体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

[10]刘彩生.基于创新精神培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5).

[11]刘桂香.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机制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7(10).

[12]王福英.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融合探讨[J].会计之友,2010(3).

2018—12—06

本文系2018年度山东省青少年研究规划一般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批号:SDYSB180209)的阶段性成果、2018年度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项目编号:JG2018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玉兰(1983—),女,山东潍坊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齐鲁文化外宣翻译。

G642.0

A

1673-4564(2019)02-0031-04

猜你喜欢

应用型院校融合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融合》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