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正统排异观念词研究

2019-03-05王燕霞

关键词:排异正统构词

王燕霞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就目前学界的研究情况来看,关于“正统观”的研究,多数集中于从不同朝代、不同文本来解读儒家思想中的正统观。宋德金(1990)[1]是最早将正统观与金朝文化相结合阐述的,并介绍了华夏汉族为了区分正统观念,为其他外族制定了特有的称呼,“东方曰夷;西方曰戎;南方曰蛮;北方曰狄”。董恩林(2005)[2]认为正统观念是形成于远古中原的“华夷之辨”,并将正统观念分为文化正统、政治正统和民族正统。蒙丽静(2011)[3]分析了北朝时期的音乐在一些方面也受到了中原正统思想的冲击,诠释了正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

目前,学界对现代汉语正统排异观念词汇的分析寥寥无几。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常敬宇(2009)[4]从正统排异观提及了一些汉语词汇,并详细介绍了正统排异观念词产生的原因。本文就是在前人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全面考察《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2016)中的正统排异观念词,并分析这类词产生的原因及其含义,以助于更好地了解汉语词汇的构词规律。

一、语料来源

由于受到儒家宣扬的正统本位思想的影响,汉语词汇中存在大量反映正统排异观念的词。这些词多以“胡”“蛮”“异”“非”“西”“番”“洋”“外”为构词语素。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中以“胡”“蛮”“异”“非”“西”“番”“洋”“外”为构词语素的词汇进行穷尽性考察,笔者共搜集到167个排异观念词,其中以“胡”“蛮”为构词语素的排异观念词40个,以“异”“非”为构词语素的排异观念词28个,以“西”“番”为构词语素的排异观念词32个,以“洋”“外”为构词语素的排异观念词67个,并以此构建现代汉语排异观念词语料库。

二、正统排异观念词分类研究

1. 以“胡”“蛮”为构词语素的排异观念词

在古代,汉族人民通常用“胡”来泛指北方或西域的人和事。秦汉时期,用“蛮”来指非华夏民族的其他外族,后来泛指南方少数民族,现在也用来指南方的汉族。此外,“蛮”还有不文明、未开化的意思。因此以“蛮”为构词语素的词多含贬义,现代汉语词汇中存在一些以“胡”“蛮”为构词语素的词,如下所示:

胡扯、胡臭、胡吹、胡豆、胡匪、胡蝉、胡搞、胡话、胡笳、胡椒、胡搅、胡来、胡蝶、胡乱、胡萝卜、胡闹、胡琴、胡说、胡荽、胡桃、胡同、胡涂、胡须、胡言、胡诌、胡子、胡搅蛮缠、胡说八道、胡思乱想、胡子工程、胡子拉碴、胡作非为、蛮不讲理、蛮干、蛮横、蛮荒、蛮劲、蛮子、野蛮

汉语词汇中存在一些以“胡”为前语素的食品称谓词,“胡”用来表示其来源属性,如“胡豆”“胡荽”“胡桃”最早来源于地中海和西亚一代,西汉时期由张謇从西域带回。“胡萝卜”是元朝时从西域引进。“胡椒”也是从西域引进。此外,还有一些来自西域的动物,如“胡蝉”“胡蝶”。由于胡人体味比较浓重,将胡人身上的原有气味称为“胡臭”。古代胡人长相粗壮、凶悍,下巴长满络腮胡,于是将他们嘴角边的毛发称为“胡子”,将他们使用的乐器“琴”称为“胡琴”。而“胡同”一词起源于元代,史学家认为“胡同”有“胡人大同”之意。

带有“胡”字的词或成语多含贬义,其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古代汉族人民深受儒家的正统、本位思想影响,强调正统,对外来的事物和文化具有排斥的心理;二是因为历史上的“五胡乱华”事件,几乎让大汉民族亡种灭族。汉族人民痛恨胡人,因此汉语词汇中以“胡”为构词语素的词或成语多为贬义词,如“胡扯”“胡臭”“胡吹”“胡匪”“胡搞”“胡话”“胡搅”“胡来”“胡乱”“胡闹”“胡说”“胡涂”“胡言”“胡诌”“胡搅蛮缠”“胡说八道”“胡思乱想”“胡子工程”“胡子拉碴”“胡作非为”等。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汉族人民对异族的排斥心理深深地映射在汉语词汇中。

“蛮不讲理”“胡搅蛮缠”“蛮横”“野蛮”等词都是用来形容人未开化,比较粗鲁、不讲道理。“蛮干”通俗地讲就是鲁莽,“蛮荒”是指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蛮子”是古代华夏族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歧视性称呼。由此可以看出,以“蛮”为构词语素的词基本上都是贬义词,而这些词也反映了古代华夏族对非同族的部落的排斥。

2. 以“异”“非”为构词语素的排异观念词

在现代汉语词汇中,以“异”为构词语素的词多是指与己身不同的类,体现了排斥、歧视甚至仇视的态度。以“非”为构词语素的词也往往暗含不同类别的意思,在古代汉语中“非”是“不”的意思,那么含有语素“非”的词往往也是违背自身意愿的词,如下所示:

异邦、异地、异端、异国、异己、异类、异乡、异姓、异域、异族、非处方药、非电解质、非对抗性矛盾、非法、非公有制经济、非婚生子女、非金属、非晶体、非礼、非卖品、非农、非企业法人、非手术疗法、非条件反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再生资源、非政府组织、非致命武器

以“异”为构词语素的词从词义上可以看出汉族人民将不同于自己的事物分得比较清楚,如不同的国家,古代称为“异邦”现在则称为“异国”,非本地的区域称为“异地”“异乡”“异域”,不同的姓氏称为“异姓”,不同的民族称为“异族”,此外由语素“异”构成的词中,有些词含有贬义,如“异端”“异类”等。以“非”为构词语素的词具有排异性,表示不同于传统概念,如“非法”是违反法律的行为,“非政府组织”也就是指不是政府的组织,等等。

3. 以“西”“番”为构词语素的排异观念词

在古代,“西”一般用来指“西域”各国,近代“西”则是用来指西方国家,而“番”一般用来指外国或外族。现代汉语词汇中存在一些以“西”和“番”为构词语素的词,如下所示:

西餐、西点、西法、西番莲、西方、西非、西服、西瓜、西红柿、西葫芦、西化、西画、西蓝花、西欧、西皮、西天、西文、西亚、西洋、西洋画、西洋景、西洋镜、西洋参、西药、西医、西语、西域、西乐、番邦、番瓜、番茄、番石榴

为了区别开来,我们将中国的餐食称为“中餐”,将西方国家的食物称为“西餐”,西方国家的糕点称为“西点”,西方国家的画称为“西洋画”,将西方国家传入中国的娱乐工具称为“西洋景”或“西洋镜”,西方国家生产的药品称为“西药”,西方国家种植的人参称为“西洋参”。中国人还将来自西方国家的服装称为“西装”,西方的语言称为“西语”,西班牙语也简称为“西语”。此外,还有很多从西方国家传入中国的蔬菜瓜果,如“西番莲”“西瓜”“西红柿”“西葫芦”“西蓝花”。从语素“西”可以看出这些蔬菜瓜果原产地并非中国。语素“番”作为构词语素,多数出现在蔬菜瓜果名称中,如“番瓜”“番茄”“番石榴”等。

4. 以“洋”“外”为构词语素的排异观念词

汉语词汇中通常用“洋”“外”来表示不同于自己的东西或外国的事物,以“洋”“外”为构词语素的词,如下所示:

洋白菜、洋布、洋财、洋插队、洋物、洋车、洋瓷、洋葱、洋房、洋镐、洋鬼子、洋行、洋化、洋槐、洋灰、洋火、洋货、洋节、洋垃圾、洋楼、洋奴、洋气、洋钱、洋琴、洋人、洋嗓子、洋纱、洋铁、洋娃娃、洋味、洋文、洋务、洋相、洋油、洋芋、留洋、出洋相

外币、外宾、外敌、外地、外国、外国语、外化、外汇、外货、外籍、外嫁、外交、外交团、外教、外界、外寇、外来、外省、外商、外文、外务、外县、外乡、外销、外语、外域、外债、外资、外族

以“洋”为构词语素的词其语义指向为非本土的物品,如国外的蔬菜“洋白菜”“洋葱”“洋芋”,国外生产的布料“洋布”“洋纱”,具有国外特色的建筑物称为“洋房”,在国外接受教育叫“留洋”。此外,以“洋”为构词语素的词通常含贬义,如“出洋相”。以“外”为构词语素的词也体现了具有不同于本族或不同于自己的事物属性,如国外的货币称为“外币”,国外来的客人称为“外宾”,国外的敌人称为“外敌”,国外的语言称为“外语”或“外国语”,等等。

由此可见,汉族人民非常注重本土和非本土的区别,这种汉族人民的心理上的排异观念也体现在了词汇构造中。

三、现代汉语排异观念词产生的原因

1. 受儒家正统排异观念影响

“正统排异观念”指强调正统、排斥异族的一种思想观念,是古代社会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思想基础。陈梦熊(2016)[5]认为这种观念最初形成于上古社会,关于强调正统排斥异族的说法,古书中皆有提及,《尚书》中的“四夷来王”“四夷来宾”,以及《左传》中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皆可说明古代中原人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排斥和鄙夷的态度。秦汉之后,儒家的正统排异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其他不同于正统思想的皆被视为不好的、低俗的思想。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帝王通常被“君权神授”思想冠以一层神秘的色彩,古代中国政治军事力量强大,周边国家都奉中国为天朝上国,臣服于中国。中国则称这些国家为“藩国”,认为中国是正统,其他“异国”“异邦”是附属国。这种崇尚正统、排斥异族的观念也深刻地影响着汉语词汇的构造,因此汉语词汇中存在大量以“番”“异”“非”为构词语素的词汇,通常以前语素出现的这些词多含有贬义,如“番邦”“异端”“异类”“非法”“非礼”等。这也体现了古代汉族人民对其他外族存在排斥和歧视的态度。同时,汉语中大量的排异观念词及词性也说明了儒家所倡导的正统观是汉语排异观念词出现和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受民族交流、文化冲击的影响

西晋末期,中原地区发生了著名的“五胡乱华”事件,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个少数民族进攻中原,俘虏晋朝皇帝,残杀汉人,无恶不作,灭掉了西晋王朝,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6]。“五胡乱华”严重破坏了中原的政权统治和经济发展,中原汉人一度南迁,中原地区则成为了胡人的活动区域,这次事件可以称得上是华夏民族的一段黑暗历史,汉族人民痛恨胡人的残暴,痛恨他们对自己家园的破坏,对汉族正统地位的挑战,让汉族人民感受到了亡国的屈辱。汉族人民将这种痛恨少数民族的心理反映在汉语词汇中,因此汉语词汇中出现了很多以“胡”“蛮”为构词语素的排异观念词,这些词多是以“胡”“蛮”为前语素构词,如“胡臭”“胡匪”“蛮横”,少数是以后语素形式出现,如“野蛮”。但这些词多含贬义,词义多与“乱”相关。由此可以看出现代汉语排异观念词的衍生深受历史上的“五胡乱华”事件影响,人们把对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个少数民族的痛恨反映在词汇构造上。

近代历史上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经济、技术发展落后,国家内忧外患,众多西方国家对中国虎视眈眈,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了中华民族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无疑给中国人的精神和生活带来了沉重打击。八国联军不仅在中国疯狂掠夺财富、残杀中国人、瓜分中国的土地,还让中华民族受到莫大的屈辱。政治上,丧失国家主权;经济上,面临着巨额赔偿;文化上,破坏和烧毁典籍、书画、文史资料等珍贵文物;甚至在生活上列强也以武力来宣扬他们“清洁”的信条,为了同化汉族人民,在中国建设具有他们自己风格的建筑物。之前强大富足的中国,曾是“四夷来王”“四夷来宾”的天朝上国,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这无疑加重了汉族人民对于侵略者的仇视态度,中国人将这种仇视态度反映到了汉语词汇上,因此在汉语词汇中衍生出大量以“洋”和“西”为构词语素的排异观念词,这个时期以“洋”和“西”为构词语素的排异观念词多为贬义词,如“洋鬼子”“洋相”“出洋相”,这也体现了该时期国人对外国侵华者的痛恨。

鸦片战争后,中国掀起了一阵向西方学习的热潮。甚至出现了全盘西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极端局面。中国学习西方国家以商立国,开设工厂,学习西方技术,向西方列强开放了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受到西方影响的冲击更大,外国传教士大量进入中国内地传播西方文化,外国公使进驻中国。甲午战争战败后,中国再次掀起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文化,西方事物不断涌入中国。由于受到西方热潮的影响,汉语词汇中涌现出大量以“西”和“洋”“外”为构词语素的排异观念词,这些词多以“西”和“洋”为前缀语素构成,把西方的食物称为“西餐”,西方的糕点称为“西点”,西方的语言称为“西语”,西方款式的服装称为“西装”。此外,有些蔬菜瓜果从西方国家引入中国,在蔬菜瓜果的名称词中,多以“西”“洋”为前缀构成,如“西瓜”“西葫芦”“西红柿”“西蓝花”“洋葱”“洋白菜”等。甚至有些排异观念词还体现了当时国人对西方事物的一些崇尚的态度,如“洋气”“洋嗓子”“洋味”等。此外还有以“外”为构词语素的词,如“外语”指国外的语言,“外币”指国外的货币等。

总之,对正统排异观念词历时考察可见,以“西”“洋”“外”为构词语素构成的排异观念词中贬义词比“胡”“蛮”“异”“非”“番”为构词语素的排异观念词中贬义词少了很多,这也体现了汉族人民的心理变化历程。

四、结语

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排异观念词数量众多且有多种因素影响其衍生发展。总的看来,这些排异观念词可从语素特征加以辨别,以“胡”“番”“蛮”“异”“非”为构词语素的排异观念词主要是受到儒家的正统观念影响,对其他外族通常带有歧视的态度,因此这些词中多含贬义。以“西”“洋”“外”为构词语素的排异观念词多是受到近代史的影响,历史上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以及西方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西方事物传入中国,因此衍生出大量以“西”“洋”“外”为构词语素的词。通过分析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排异观念词,我们清楚地了解到汉语词汇的一些造词规律。

猜你喜欢

排异正统构词
中日文化词汇在英语中的构词体系对比及利弊分析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超声心动图在心脏移植术后排异反应监测中的价值分析
洞见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可行性指南长袍正统款
英语学习小讲座之十一·英语单词的记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