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2019-03-05
传统的语文阅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阅读的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师可以引入思辨性阅读教学模式,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其语文综合能力。当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讲解文章不够深入,学生在阅读课上没有话语权,教师机械的讲解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思辨性阅读是非常必要的。
一、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思辨性阅读要以语文教材为基础,突出文本教材中的核心问题,从文本的关键点和学生的认知矛盾出发,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进而让学生提出思辨性的问题。设置问题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有效的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训练中设置问题要求教师充分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突出文章的重难点。问题的设置要有方向和层次性,由容易到困难,从外向内,层层深入,持续引发学生思考。同时,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划分,争取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回答出来,这样不仅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中去,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另外,合理提问也是需要教师注意的,只有恰当合理的问题,才能使学生不断阅读,直到找到答案,从而可以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思路和逻辑。
例如,在《鸿门宴》一文的阅读中,教师可以文章结尾句“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为核心问题,让学生了解人物关系,去思考“项羽和刘邦谁才是真英雄”。通过思辨性阅读教学不仅能改变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文章内容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鼓励学生质疑文本内容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冲突和质疑是产生新问题、获得新知识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来激起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创新设计教学,通过巧妙的设计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质疑是学习永恒的动力,培养质疑能力,也就是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多问,教师要积极引导,尽可能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氛围,使他们在阅读中善思会问,质疑解难。
思辨性阅读是一个质疑和释疑的过程,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会有各种疑问和观点,与此同时,学生的大脑又会动用思维的力量为解决问题寻找依据。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思维特点,巧设疑问,启发点拨,用疑惑激活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主题进行分析,并在文章矛盾内容上开展基础推理和论证,从而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并证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作为教师,我们要给学生创造活跃、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积极的讨论,鼓励学生陈述自己的见解。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述观点,即观点明确,有理有据,不说空话,有的放矢。由于学生的观点不同,还可以引发这些观点发生碰撞,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如老舍先生的《想北平》这篇文章,学生在解读文章内容时,有的学生读出了其中蕴含的强烈的爱国之情,有的学生读出了浓厚的思乡之情,有的学生则读出了面对帝国主义的入侵表现出的忧国忧民情怀。虽然是同一篇文章,但产生了不同的见解和看法,这就是争鸣。教师只有多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并讨论交流,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依托文本经典内容实现思辨性阅读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章大多是经典的文学作品,都是经过历史沉淀、受到大众认可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界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且能够实现对学生的文化熏陶。经典的作品往往都蕴含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是,这些经典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是学生所不熟悉且没有经历过的。因此,教师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开发,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开展思辨性阅读。
思辨性阅读不是要求阅读者对经典作品本身做简单的是非判断,也不是对经典作品的观点提出一些颠覆性的见解,而是要在传承古代优秀文化滋养自身的同时,能够意识到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的根本差异。一方面能够对古代与现代的文化断裂保持一种敏感和警觉,并能理解这种断裂的社会文化背景。另一方面,能够对一些看似不合时宜的糟粕有客观的、公正的而非判决式的评价。就文学经典来说,思辨性阅读应该重视辨析细节描写所体现的人的内在世界和外在社会的复杂关系。
如《赤壁赋》这篇文章是苏轼在被贬到黄州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文章能够体现苏轼思想的变化情况,还蕴含着儒家、道家的思想。这篇文章的思维空间是非常大的,教师可以诗人的乐与悲为核心矛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思辨。
四、“从教”转向“从学”
我们可以将教学看作是两个过程,一是教师的教,一是学生的学。教师往往从“教”的视角出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没有根据学生的情况,而是一厢情愿地设计完整而丰富的“教的活动”,“学的活动”则涉及较少。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知识,提升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转换视角,教得完整不如学得充分,基于“学的活动”设计课堂教学,一切以简单有效为准则来开展教学活动。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语文学习路径,注重“学的活动”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教师不仅要看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还要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在开展思辨性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学的过程来设计教学,将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板块,让学生开拓自己的思路。
如《游褒禅山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分成几个环节。首先,让学生了解褒禅山的地理位置;其次,对文章进行段落分析,划分段落的依据是什么;最后,讨论游山的经过和心得。将教学分成不同的环节,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让学生初步掌握文章的结构,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对文章进行创意式的讲解和阅读,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当学生针对文章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时,教师要进一步追问学生是如何进行思考的,引导学生陈述自己的思维过程,逐渐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模式。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思辨性阅读教学将成为教学发展的趋势。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思辨性教学的价值,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思辨教学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教师在开展思辨性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思辨阅读教学的优势,最终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