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对立原理”贯穿于高中语文审美教学始终
2019-03-05
达尔文在进行人类与动物的感觉表情的研究时,提出“对立原理”,通俗一点讲,便是人开心到一定程度时会流泪,人愤怒到极点会狂笑。普列汉诺夫认为这种理论可以用在审美学上,即人类的审美倾向,绝大部分是受“对立原理”影响的。文学创作者也不例外,他们利用这种原理,制造激情的矛盾,引起对立的情感,创造艺术效果,使读者获得审美快感。集合种种关于艺术理论之对立原理的描述,可以看到,文学题材的选择与舒适的自然生活情景是存在对立关系的;艺术的题材又受艺术形式控制,他们之间也表现出一种对立态势;虽然文、人统一,但有时个人情感与文学内容也存在对立关系。所以,教师可从这几方面切入,进行高中语文审美教学,引导学生依据这一理论探究文学创作者普遍的文学观。
一、题材选择与自然生活
循环往复的日常生活是人人都知道的,不足以叙述,不足以使人获得审美快感,所以,在题材的选择上,作家更愿意创造一个崭新的艺术情感世界,并使其异于生活,几乎荒诞,异于常理。在不同和别致、殊途中获得艺术效果。因此,在进行高中审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题材选择与自然生活对立这一点切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题材与日常生活的对照,破解文本内容的独特性和艺术感,进而实现对文本的有效审美。
以曹禺的《雷雨》为例,强烈情感矛盾的碰撞是异于日常生活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关于这一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概括。
教师:“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根源是什么?为了突出这样的冲突,作者是怎样选材的?”
学生甲:“作者将八个人物交织起来,构成关系网,并使夫妻相见不相认而相恨;使父子相见不相认而相斗;使母子相见不相认而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认而相仇。”
学生乙则回答:“作者以反人伦的视角选材,让周萍与四凤产生感情,但他们既是主仆关系,还是兄妹关系;让蘩漪与周萍缠身感情,但他们是继母子关系;而周萍与鲁大海是亲兄弟关系,但作者又让其存在阶级矛盾,相争相仇。这些非正常的感情线,最终成为毁灭人性的被惊雷引爆的电线。”
教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作者所选的题材是异于平常生活的,那么谁能围绕这种独特性,谈谈《雷雨》给我们呈现的艺术效果?”在这里,教师将分析上升到审美,并引导学生围绕对立原理进行赏析。
学生丙:“当时,阶级矛盾是比较重要的矛盾,表现这一矛盾的事件在当时的生活中稀疏平常,所以如果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取材,必定会因为平常而导致艺术创作平庸。因此,作者在对这种阶级矛盾进行深入剖析之后,选取异于生活,甚至于异于常理的事件进行刻画,更增强了其戏剧性,情节完全是读者陌生的,使人获得审美快感。”
二、艺术题材与艺术形式
列夫·托尔斯泰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说:“作家要像写鲜花那样去写死刑。”死刑是冷酷甚至是丑陋的,作为题材,它使人感到压抑,而不像鲜花使人感受到美。那该怎么办呢?怎么缓解读者这种感觉呢?作者常常用与题材对立的艺术形式,实现对题材的改造、转化。换句话说,题材的确定还只是第一步,最主要的是“怎么去写”的问题,即“怎样安排艺术形式”。关于艺术形式,它应与题材在情感色彩上对抗,如有些文学创作者常以轻松的形式去征服严肃的题材,这更能作用于读者的心灵,使之步入审美的殿堂。所以教师要从艺术题材与艺术形式的对立关系切入,实现有效的审美教学。
以鲁迅的《祝福》为例,这篇小说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祥林嫂,作者以叙述她的悲惨命运切入来揭示封建社会礼教对人的戕害。虽然是表现对祥林嫂的同情,但是作者的笔调是犀利的,充满讽刺的。所以教师在进行审美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重点阅读作者描写祥林嫂的部分。学生能找出对祥林嫂的肖像包括动作、神态等的描写。
教师继续引导:“契科夫说当作者在描写一位苦命人和可怜虫,而又希望引起读者的怜悯的时候,便要极为冷心肠才可。不能主人公流泪,作者也在流泪。这一点鲁迅做到了。他令形式对抗题材,以一种冷心肠的描述对抗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悲惨命运,更能引起读者的怜悯。那么鲁迅是怎样实现对抗的?”学生纷纷做出回答:“鲁迅并没有在语言中介入自己的情感,只是冷静的叙述。”
三、个人情感与文学内容
虽然很多文学创作者都喜欢建立新的艺术情感世界,但不乏一些作者将视角放在生活上,从稀疏平常处洞见不平常。但即使是这样,其内心的个人情感也是与文学文本内容存在对立关系的。
以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完成这首诗的两个月后,海子卧轨自杀,而这篇拟想尘世可爱,充满生机活力的诗歌也成为诗人的绝响。但透过诗歌营造的幸福关怀表面,我们便能看出海子内心深处的绝望。这正是“对立原理”内容所体现的,绝望到极度反而平静,悲哀到极处反而无泪可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一点进行诗歌剖析,领悟海子的内心世界。
“对立原理”是一种生物学概念,但可应用到社会学中,又可应用于审美学中。所以,在高中语文审美教学中,教师不妨将这一理论贯穿于审美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