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体系的深化探析
2019-03-05尹庄
尹庄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达到了新的高点。在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医疗服务的品质化、协同化和便捷化已成为人们对医疗服务的新期待。但就卫生事业发展现实而言,各地区仍存在着区域间不平衡,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深化医疗服务协同体系,推进优质医疗服务资源共建共享,使其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已成为促进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一、“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体系”概念
所谓的“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体系”,是指“以健康为中心,以责任分担、利益共享、成本控制为特征的区域整体医疗服务系统”。[1]新医改以来,分级诊疗、医疗联合体等新事物逐渐走进医改视野,成为医疗机构推进协同医疗服务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手段。但从范围和内容上看,这些新事物、新举措与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体系的内涵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正确认识和理解区域协同医疗服务,加大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的要素和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对促进区域卫生质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区域医疗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按照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和不同等级类型的医疗机构的功能使命,通过分层、分级的原则设计建立起来的,所以在医疗服务供给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条块性和不均衡性。因而医改进入攻坚克难关键期面临的主要障碍,仍为体制机制方面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即医疗资源结构性失衡,居民就医现状呈“倒金字塔”,无序就医现象突出。[2]就区域间以及区域内部的各医疗机构之间的综合协调性和配合性分析,医疗服务品质的差异化、可及性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区域医疗服务资源严重失衡
近年来,各地公立医院蓬勃发展,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区域医疗机构发展仍受制于本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实。从人才要素市场分析,医疗卫生行业是高学历人才最密集的行业之一,人才的市场化竞争与流动,导致了医学高精尖人才不断向经济发达省份、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流动,从而使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医疗资源差距不断增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出现区域间严重的不均衡性。大量优质医疗资源聚集在区域中心城市,而占80%的农村人口仅享有20%的医疗资源,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遭到破坏。[3]
(二)区域内卫生资源的条块化壁垒分割严重
在区域内部,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部门化与条块化分割严重,存在各自资源互补共促、协同发展难以落实的问题,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因各医疗机构之间长期存在技术壁垒,水平差异较大,导致患者在同一地域内不同级别医院就诊时,出现诊断结果各异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况。同时,各医院之间因信息平台相对独立,资源难以共享而形成信息孤岛,造成了医技检查结果互认难、患者就医成本高等问题,患者看病就医的便捷性、可及性和连续性大打折扣,难以提升患者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和对医方的认同感。
(三)医疗机构之间恶性化竞争倾向明显
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和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大,医疗机构的发展步入快速增长期。改革引起的深层次利益调整带来了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改革一定程度上将医院推入市场中生存并进行竞争,促进了医疗机构自身活力的提高和灵活的组合式发展。根据自由竞争理论,有效的医疗市场竞争能够激发各医疗机构活力,促进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保障患者安全。但另一方面,区域内部有限的人口和病员量与不断扩大的医疗机构服务规模和需求之间矛盾突出,导致各医疗机构之间竞争愈来愈激烈,甚至趋向非理性和恶性化竞争状态。客观上国家对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有限,一些应由国家承担的医疗发展与改革成本无形地转嫁给了医院,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此种竞争的非规范性。各种因素的叠加,造成了医疗市场的无序混乱和医疗资源的过渡耗费。有效的卫生资源难以集中并用于人们急需的健康服务领域,因而制约着医疗卫生事业的深化和良性发展。
三、深化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深化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是有效整合利用区域卫生资源,并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公平、可及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有效手段和关键环节,也有利于加快提升区域整体化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供给质量,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一)构建区域一体化协同医疗共享平台,破除条块化壁垒
结合区域实际,由政府主导、各层级医疗机构共同参与,构建符合区域特点的协同医疗服务信息化共享平台。使该平台主要发挥三方面的功能:一是整合各医疗机构的人流、物流与信息流资源,充分挖掘各医院的医疗特色优势并集中在平台上展现和提供服务,通过各机构资源在平台的一体化认证(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等),开展互补支持工作,削减服务体系内的条块障碍。二是整合群众寻诊问药的信息化端口,按区划将人们的电子健康信息、问诊信息等进行归类,并提供给就近的医疗服务机构,最后由平台内相应的优势医疗资源及时提供技术帮助,从而解决机构分散、患者分散以及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求医难、寻患者难的问题。三是建立完整的现代医疗供应缝体系,培育第三方医疗专监服务配送中心,实现区域内社区医院、二级医院和三级医疗相互之间的医疗资源统一调度、配送和服务共享,为提供合理、优质、可持续化医疗服务提供重要保障。[4]
(二)建立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中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化解恶性竞争
深化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体系,应坚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以工作量为支撑、以技术贡献为纽带,建立相应规章制度,切实量化协同服务中的内容与工作量,并通过沟通协调机制,做好各层级不同机构之间的利益平衡,这样既可实现医疗服务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又可避免各机构间非理性竞争所导致的医疗资源内耗,更好地促进区域协同医疗服务往纵深方向发展。
(三)加快区域高精尖医学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缩小区域人才分布差距
众所周知,优质人才是优质医疗服务的核心资源。不发达区域的协同医疗服务要产生虹吸效应依赖于优质人才,人才是保障区域协同医疗服务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发达区域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政府部门应从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区域高度,统筹规划医学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并从人才成长环境、政策扶持、薪酬待遇等方面加以细化夯实,将人才的引进培养从医院的自主行为转化为政府与医院的共同行为,补足区域医学人才短板,最终形成人才优势,建成医疗卫生服务人才高地。
(四)推进域外优质医疗资源的域内转化应用,着力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升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推进区域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立足区域化医疗卫生发展的高度,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引进与转化利用,让人民群众更好的享受优质医疗服务资源带来的好处:一是实行域外优质医疗资源与域内机构的对接,在人才培养、技术共享、学科共建、科研协作等方面加强合作,推进本土人才的成长和技术进步。二是将域外优质医疗资源融入到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体系中来,在挂号、医学检查、专家门诊、远程会诊与技术指导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让区域内的群众便利化的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总之,加快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推进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的体系化和均衡化建设,增强区域内医疗资源的同质性和协调性发展,是提升区域医疗服务供给水平、供给质量和供给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优化区域卫生资源配置、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必然要求,符合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未来趋势,统筹挖掘优势因素和利用好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体系这一平台,将会更好的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