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智启航 让物理核心素养渐进开花*
——浅谈开学第一课“杠杆”的教学实施

2019-03-05

物理之友 2019年2期
关键词:力臂测力计第一课

(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江苏 海门 226100)

开学第一课是一节启航课,这不仅是学习任务的启航,还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拓展的启航。因此,在本节课中,教师不能为教学而教学,而应该为启航而教学。本文笔者结合苏科版九年级上册“杠杆”的教学,谈谈如何达成较好的启航效果,为学生核心素养渐进开花、结果指明方向。

1 激趣——内外动力之源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三学生而言,他们已经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自学能力,而经过一个暑期的休息后较为懈怠。因此,本节的激趣非常重要,我们需要由内而外、由表及里,达成兴趣的内外激发。

1.1 循序渐进,激发表象兴趣

你能把木板中的钉子拔出来吗?你有多少种方法?这些方法分别有什么优点?教师结合这些问题和丰富的器材,让学生参与到“想一想”“试一试”“比一比”“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中。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积极参与到“拔钉子”的思考之中,兴高采烈地动手试一试,每一个实验有不一样的体验效果,而不一样的实验体验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学生在潜意识下达成思维的深入,兴趣也随之提升。

1.2 深入激发内在动力

教师提问:我们使用的这些方法都有什么特点?学生会从这些工具的操作、效果、形状特征等方面思考,开启了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比如学生会说:“都能省力”“都是长的”“都是可以转动的”“都是直的”……这些关键词为学生建构“杠杆”的概念奠定了基础。为此,教师进一步借助学生的生成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基于学生自主生成而进行的变通,是“以生成定问题、以问题启思维、以思维促内驱”的启智。比如,学生说“都是直的”,可以给学生展示多个刚才使用的机械,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不一定是直的,而教师再次追问“那这些机械可否是柔软的,像绳子一样的?”而针对出现“省力”这一认识,可以让学生再次用羊角锤把钉子拔起来,让学生抓住羊角锤的最下面,学生此时发现并没有很轻松地把钉子拔出来,从而获知这种机械并不一定是省力的。教师结合学生的自身认知,采用问题的形式进行进一步追问,让学生自主建构“杠杆”概念。

这种进阶式的自主建构,让学生不仅深入理解“杠杆”这一概念,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学生在生成与建构中自发生成问题,让学生对“杠杆”这一简单机械充满了好奇,因为他们发现,原先认为杠杆可以省力,现在却发现它不一定省力。这一认知矛盾再次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

2 引法——物理智慧之本

“授之以渔”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开学第一课中,教师需要引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方法的体验、思想的领悟,真正促使学生有效积累学习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关注“实验和作图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借助两个活动来达成方法的渗透与引领。

2.1 实验让力臂价值凸显

图1

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实现物理学习方法的隐性渗透。比如,在力臂概念的构建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力臂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教师完成如图1所示的实验操作,并提问:弹簧测力计挂在A点和B点时,力的大小为什么不一样?很多学生马上发现A和B到支点的距离不一样。此时学生初步构建一个“距离不一样,导致作用力大小也不一样”的认识,而这个距离,也是一个重要物理量,教师又将弹簧测力计挂在B点,并慢慢旋转弹簧测力计,此时学生发现:B点到支点的距离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力的大小发生了改变(如图2),此时力的大小为F1,这样的操作让很多学生一下就否定了原来的认识,也产生了新的疑惑:到底哪个物理量在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为此,我们进一步反向改变拉力方向,当弹簧测力计处于如图3所示位置时,力再次变成了F1,此时学生通过进一步的思考发现:图2和图3中两次拉力大小相同,说明他们肯定有一个物理量大小也是一样的,而这个物理量才是真正影响拉力大小的关键,也是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一个物理量。至此,学生虽然没有构建出力臂概念,但是力臂的价值已经悄悄地留在了学生的脑海之中。

图2

图3

2.2 作图让力臂一目了然

完成以上活动后,教师把图2和图3的实验操作呈现在投影或者黑板上,让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这两幅图中什么物理量是一样的?教师试着把图4和图5中的虚线部分画出来,即力的作用线,很多学生马上发现力与杠杆的夹角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把弹簧测力计由B点平移到A点时,学生又发现夹角没变,但是力的大小却发生了改变,再次否定了这一观点。为此,教师再把支点与力的作用线的垂线画好,学生发现:两图中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是相等的,而这一距离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力臂”。

图4

图5

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巧妙地抓住学生的心理,通过问题将实验、作图、再实验逐渐推进,达成概念的自发建构,而这种建构是渐进而深刻的,学生不仅区分了“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这两个混淆量,更深刻感受到实验与作图这两种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的价值。

3 助劲——持续生长之帆

开学第一课是立目标、下措施、呐喊助威齐出发的时机,初三阶段的学习更加重要且意义深远。为此,在这一课中,每一门科目的老师都需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励志教育。

3.1 应用问题链激励,你追我赶

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问题指明学生的思维方向,启发学生的思维路径。而问题链更能让学生的思维环环相扣,柳暗花明。在本节课中,有很多环节可以通过问题链达成这一效果,也达成了励志的隐性教育效果。比如在学了支点概念后,我们可以用问题和情境一起开启学生的思维之旅、竞争之旅。

问题1:支点有什么关键的特点?

问题2:你会找支点吗?找的时候关键看什么?

问题3:如图6所示,如果我从A点往上抬起这一均匀木棒,哪个是支点?

图6

问题4:如果我从B点往上抬起这一均匀木棒,哪个是支点?

问题5:如果我从A点往下压这一均匀木棒,支点又是哪点?

3.2 通过应用性训练,超越自我

学以致用,在课堂中开启实践性、应用性训练是最常见、最有效的训练形式,比如本节课的力臂作图训练,让学生独立完成,并通过展示、启发、提问、归纳等形式,让学生深入思考、踊跃展示、主动总结,让每个学生都敢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在学生独立完成几幅图的作图之后,教师先请学生上来展示,再请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完善。随后,教师请同学思考:画力臂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再用一道提升题来激励学生,采取互动竞争的形式,比一比谁画得又快、又美观、又正确。

4 拓展——核心素养培养之径

物理教学不是仅仅为了应付升学与考试,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此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于社会的发展。为此,在开学第一课,教师要摒弃笔纸化考查的弊端,巧妙地应用训练与拓展环节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在本节课的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完成以下两项课外活动。

4.1 查阅资料,拓展认识深度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是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的名言,而我们布置的作业是:你对阿基米德的这句话有什么看法?以答辩稿的形式呈现你的观点和理由。这一开放式的思考题可以达成以下三个效果,而这个效果是笔纸化作业所不及的。

(1) 自主预习。这句话的背景是建立在杠杆平衡条件的基础之上的,而学生并没有建立杠杆平衡条件的认知,为此,学生会自发地预习杠杆平衡条件,以此理解阿基米德这句话的内涵。

(2) 发散思维。阿基米德的这句话是较为夸张的,而这种夸张可验证学生的认知深度,让学生为了验证这句话而进行思考和分析,提升对杠杆平衡条件的认识。

(3) 反驳思想。阿基米德的这句话是针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想化状态提出的,考虑到实际因素,却有很多环节值得推敲与反驳。为此,这种现象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反驳,促进学生严谨科学态度的养成。

4.2 制作杆秤,提升实践能力

杆秤是质量的测量工具,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孩子已经对杆秤越来越陌生。我们请学生利用筷子、细线、回形针、一元硬币等制作一个简易的杆秤,测量一下身边物品的质量大约是一元硬币质量的几倍。

这个手工制作看似简单,但是学生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就会从筷子的选取要求(均匀与否)、支点的选取(位置不一样,量程也不一样)、提纽的选取(粗细、质量等都需要考虑)等多个角度思考,无形之中让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的学习与生活生产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也激励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深度,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5 结语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我们教师要高度重视开学第一课,开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方法的生长之旅,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渐进开花、结果。

猜你喜欢

力臂测力计第一课
基于ABAQUS 的飞机起落架扭力臂拓扑优化分析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例谈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早上第一课
家教第一课:有话好好说
关于《杠杆》一节教学的几点改进
科学第一课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
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