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新路径研究

2019-03-04陈禹静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广西

陈禹静

一、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

2017年,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为2762.8亿元,同比增长 24.35%,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6.7%,利润总额增长25.2%;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38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11.3%[1]。

(一)产业发展情况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经济总量大

近年来,广西积极承接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转移,不断丰富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品,逐渐形成电子计算机产品、电子元器件产品、通信设备产品、家用电子产品、医疗电子产品、太阳能光伏产品、电机产品以及汽车电子产品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体系,是广西产业规模最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7年,广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1838.54亿元,同比增长139.87%[1];以北海、南宁、桂林三个城市为区域中心的电子信息产业聚集效应显现,桂林—柳州—南宁—北海信息产业发展带初步形成。

2.智能制造业加速发展

广西积极实施国家智能制造专项工程,推进试点示范项目,重点鼓励企业加快建设“智能工厂”,提高MES、ERP、PLM和机器设备网络的互联互通集成能力,形成联网协同、智能管控、大数据服务的制造模式,全面提升企业的资源配置优化、实时在线优化、生产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决策科学化水平。组织开展广西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试点示范项目认定工作,共认定南宁市工信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的南宁市工业云服务平台等5个项目为工业云与大数据平台类试点示范项目,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柳工智能管家云服务平台及大数据应用项目等19个项目认定为工业云与大数据应用类试点示范项目。同时,开展规上企业自动化成套装备生产线试制和试运行,如南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建设6条高档铝合金家电零部件精深加工智能生产线,产品的不良品率降低21%。随着城市轨道装备制造的兴起、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智能监控装备制造的引进,广西智能制造领域将拓展。

3.节能环保产业平稳增长

随着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推进,广西节能环保产业得到了大力的发展,2016年广西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产值310.82亿元[2],在节能机电装备、资源循环综合利用技术及设备、水(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及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技术及设备等行业具备一定优势。区内的广西博世科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桂林华信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广西宇达水处理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广西科穗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相继建立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促进了广西环保技术开发、改造和推广。

4.新材料产业产业层次提升

广西依托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培育骨干企业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形成了北海诚德公司、金川铜镍、金源镍业、科源新材料、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七色珠光材料公司、银亿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实力基础较好的公司,涌现出了ITO靶材、稀土铝绞线、高纯铟、建筑铝型材、PS版印刷材料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产品,2017年新材料产品产值达到560亿元,总产值同比增速为68.46%,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0.7%,利润总额增长17.3%。随着关键材料技术研发的突破,广西新材料产业将成为区域优势明显、产业层次提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5.新能源汽车产业风声水起

广西是国内知名的微型汽车和客车生产基地。2017年广西新能源汽车总产值达138亿元,同比增速达到196.2%。目前,以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桂林客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的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及生产格局已经形成。以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卓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及零部件企业配套能力不断提高。上汽通用五菱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东风柳汽、柳州延龙、柳州五菱、重汽运力等企业拥有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进一步保障了我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

6.大健康产业崭露头角

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特色药材资源,广西积极发展健康养老、健康休闲运动、健康旅游、智慧健康、健康食品和生物医药、医疗和康复器械研发等6大健康产业;重点打造南宁养老服务、北部湾国际海滨健康养生、桂西休闲旅游养生养老、桂西养生养老长寿、西江生态养老等五个示范区,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2017年大健康产业产值达到105.6亿元[1]。是最具广西特色优势、最具消费潜力、最具发展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产业创新基础情况

1.实施技术创新工程

广西出台了《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实施方案》,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截至2017年底,全区建设了23家广西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25家产业化工程院,建设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3家,自治区级213家,形成了27家自治区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41家,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公司等7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上市。创新型企业培育得到强化,拥有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国家创新型企业,106家自治区级创新型企业,57家自治区级创新型试点企业。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初步确立。

2.全产业链重新再造

围绕千亿元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到产业化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科技厅把管理的科技经费70%以上配置到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组织实施机械制造、有色金属、制糖、中药、粮食、桑蚕等11项重大科技专项,投入财政科技经费3.06亿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14亿元。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广西的制糖生产技术在国内保持领先;柳工、玉柴、桂林三金等高新技术企业保持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成功研发国内首台达到欧VI排放标准的柴油发动机和世界上直径最大的铝合金圆锭。

3.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加强对创新创业的支持。2011年以来,广西相继出台了《全面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实施方案》、《广西大力促进众创空间发展工作方案》,将孵化器建设列入设区市绩效考核内容,推动各市加快孵化器建设。2017年,广西联讯U谷科技企业孵化器、梦工谷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国家级认定,全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达到10家[3]。火炬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底,广西已建成各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8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0家,自治区级孵化器30家(含4家培育),市级认定孵化器29 家[3]。

二、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新兴产业产业规模小且企业实力弱

2016年,广西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产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占比为8.2%,按照全国统一口径为6.9%,在全国排倒数第四位。广西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仅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8.5%,在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中,产值超过百亿的只有1家,产值超过十亿的有34家,两者占比7.8%[4];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不乏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但既没有像深圳华为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巨头”企业,也没有核心技术独有、“战略”和“新兴”地位及作用明显的知名企业,更缺乏技术领先、品牌响亮、实力雄厚、带动力强、贡献率高的核心企业,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比较优势的形成。

(二)新兴产业产品附加值低且数量少

2017年,新产品产值占广西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三成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仍以来料加工附加值含量较低的电子终端组装为主,附加值高的战略性新兴产品的生产占比不足;2017年,由广西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发布的制造业企业50强中,具有生产新产品能力的企业只有14家。从国家15类主要工业新产品产量看,广西除生产太阳能电池、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和城市轨道车辆等产品外,包括石墨稀、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集成电路、光纤光缆等其它新产品全部空白,产品结构单一;在新近公布的广西239种名牌产品中,基本属于战略性新兴产品的只有15种,新产品种类偏少[4]。

(三)新兴产业创新系统开发平台缺乏

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开发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企业和社会开放的共享创新平台不足,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建设亟待加强。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缺少对行业前沿性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活动的系统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没有掌握。近年来,广西通过建设新兴产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兴产业技术开发的缺失,但这些基地多数围绕某一学科领域或创新链上的某个环节开展研究,综合性明显不足,不适应当前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跨行业、跨学科的集成创新要求。

(四)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创新中注重实验室应用基础研究,而忽视实际产业化研究,因此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缓慢。同时,创新平台大多建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但是此类事业单位并不能承担产业化职能,加之科研院所和高校对专利管理和转让手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科技成果转化速度难以加快。从事新兴产业创新成果转化的产业基地建设相对缺乏,产业运营企业稀缺,导致创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进入广西意愿低,无法促进本地科技成果转化。

(五)新兴产业创新资金供应渠道窄

广西企业融资渠道多以银行为主。新兴产业由于具有先进性,前期投入大。但因为我区资本市场发展不充分,所以新兴产业企业无法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发展。2012—2016年,广西仅有6家企业上市,没有新兴产业企业;2017—2018年广西A股IPO数量为零,在新三板上市的新兴产业企业也很难增发融资。尽管广西以专项资金、政策配套等方式支持新兴发展,但由于投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区域信用体系尚不完善,现有担保方式成本高且条件苛刻,很多前景好但规模小的企业很难获得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导致创新动力不足产品研发滞后,扶持资金并未激发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的跟进,因此政府支持资金发挥的效用不明显。

三、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处在经济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是正在兴起的高科技产业。它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

(一)突出创新重点

宏观层次,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产业进行技术创新。广西要大力推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大健康等六大产业为重点的产业技术创新,不断提高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中观层次,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区域创新资源要向重点企业倾斜,给予大力扶持,使之成长为区域内重要的“创新高地”。尤其是在政府科技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仍然采取“洒胡椒面”“走老路”的模式,无异于杯水车薪,是难以培育出有实力有影响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的。

微观层次,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围绕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在生物、信息、新材料、新汽车、环保等基础性、前沿性领域,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增强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优化创新方式

一般地,科技创新可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对创新结果的贡献和作用程度是不一样的。在创新贡献程度上,原始创新最大,集成创新次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又次之。它们受到创新者的能力和水平所制约。

广西作为后发展地区,经济技术实力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较薄弱,在创新方式选择上,如果走原始创新之路,那将很难取得重大进展与突破。应当采取“拿来主义”政策,鼓励引进重大关键技术,尤其是通过引进技术含量高的大项目带动重大关键技术的引进,使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水平能在较短时期内实现重大突破,从而为产业快速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广西要鼓励集成创新。通过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跨企业的横向产业联盟与技术协作,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联盟,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优势互补乃至关键共性技术的共享,可以大大缩短技术创新的周期。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技术联盟,使本地区的科技人员得到锻炼与提升,并使本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对此,要加强政府的协调与引导,积极扶持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联盟,大力支持产业联合创新,形成从材料到设备,从技术到工艺,从研发到应用,从关键设备到配套材料,从生产领域到供应领域等全方位、宽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创新发展模式。

(三)培育创新主体

产业创新主体包括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介机构、民间组织和个人等。其中,企业是最重要的产业创新主体。广西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企业主体地位较弱的突出问题,着力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加大对研究开发的投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

不断增强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服务能力。具有事业单位性质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凡是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也是区域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与企业相比,它们往往不是直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多的是通过市场渠道,与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创新服务。要加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激励高校、科研院所研究开发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技成果,并优先向广西转移,有力支持广西战略性新产业发展。

强化产业创新中介服务。大力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配套的研发服务、创业服务、信息服务、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积极发展投资、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服务等商务服务业,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作用。

(四)打造创新平台

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基础平台建设,为产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条件。引导政府性资金、创投资金、信贷资金等,加大对公共技术研发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检验测试平台等基础平台建设的投入,支持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优先支持国家级、自治区级研发中心申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重点推进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包括西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免疫诊断试验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质能源酶解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石油化工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东盟分中心、甘蔗育种与栽培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广西生物农业研发中心,等等。

(五)实施重大工程

以加速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为目标,依托重点优势企业,选择具有引领带动作用、能够实现突破的重点方向,组织实施一批战略新兴产业重大创新发展工程、产业化示范工程,推动科技要素整合和技术集成,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要围绕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加快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及重大疾病原料药规范化种植示范工程、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工程,三网融合工程、物联网工程、云计算工程、“无线城市”工程、南宁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电子信息材料专项工程、新能源材料专项工程,玉林龙潭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区、南宁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基地,生物天然气应用示范工程,中船北部湾钦州修造船基地、防城港海工装备制造,北海电工电器生产基地、南宁高低压智能控制设备生产基地、南宁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基地,广西文化产业城、钦州坭兴陶文化产业园,南宁怡年健康养生园、东兴“养生长寿健康之乡”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六)发展创新团队

加强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应对“民工荒”,大力培育产业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梯度结构。尤其是,要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小高地建设,发展一批自治区级、市级人才小高地,形成创新能力强的产业创新团队,发挥人才集聚、辐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和支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有影响力、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团队,加速提升广西的创新能力与水平。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广西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广西广西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广西尼的呀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新兴产业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