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打击乐艺术的传承与普及教学
2019-03-03
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打击乐作为中国传统打击乐的一部分,通过日常教学的延伸和规范,使戏曲打击乐成为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打击乐主奏乐器基本是以金、木、水、火、土等五行相生相克而成,目前多数剧种的打击乐器多以金、木为主体,依照五行分类故将打击乐称之为“武乐”。“金”是指铜制的锣、钹类,“木”是指鼓师手中的指挥乐器檀板和鼓楗子。
戏曲的重要打击乐器——单皮,亦称板鼓,是以木做胎,外包猪革加白铜钉制成,当属木金合成。通常以板鼓为中心,指挥其他锣鼓贯穿整个剧情,虽然中国各类剧种丰富,但在使用打击乐乐器和传统鼓乐方面相互影响和借鉴。我们选择范围可以从戏曲锣鼓套路丰富、人们喜闻乐见,对中国戏曲鼓乐影响大的几个戏曲剧种来制定阶段性学习计划。
一、京剧
清代的北京,有一特殊剧种是专门以锣鼓打击乐伴奏的,它是不用丝竹管弦为演员伴奏。后来这个剧种与昆曲合流,也被乱弹班吸收部分艺术形式,这就是“高腔”。当时又将此剧种称为“弋腔”或“京高腔”,俗称为“京腔”。所谓“京腔大戏”,并非是指“京剧”,其指的就是这个剧种。旧时,北京的戏班演出开始必有“打通儿”的程式,就是以打击乐作开场锣鼓演奏。这种形式共分为三通儿锣鼓。
第一为“高通儿”,就是京高腔锣鼓。
第二为“苏通儿”,是从苏州传来的昆曲锣鼓,梨园行习称为打“苏家伙”;也就是后世的京剧锣鼓。
第三为“吹通儿”,是以昆曲吹奏的曲牌夹杂打击乐等混牌子。
这些演奏形式,能够渲染现场气氛、调动观众和演员们的热情。
旧时称京剧为乱弹、皮黄,京剧的打击乐极为复杂,首先就是它的来源众多。掌握打击乐的锣鼓技能一般不能看谱演奏,一定要将各种锣鼓点子以口头形式背诵,如诵经文一般,所以旧时戏班称打击乐的锣鼓点子为“锣鼓经”。
北京旧时梨园行中素有“锣鼓经要是不会背,这辈子永远打不对。仔细学会锣鼓经,巧练准能打得通!”的口头禅。其实即便能背会锣鼓经也未必能打好锣鼓,还要应该在打击乐的基本功上下功夫。
用锣鼓打击组合表现江、河、湖、海的水流湍急,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通过打击乐亦能表现,这种手段是传统戏剧中的经典鼓乐表演艺术。
不同剧种的打击乐有不同主奏锣鼓,昆曲一般由板鼓、大锣、小锣、铙钹以及堂鼓组成。京剧是继承昆曲打击乐程式的,另有河北梆子、评剧、河南豫剧等剧种亦略相同。京剧锣鼓点子经常被其它地方戏借鉴引用,使得地方戏锣鼓经日渐与其成为大同之势。京剧的锣鼓经早已达到严谨精美的程度。
二、晋剧
在了解晋剧打击乐表演艺术之前,我们首先要介绍至今仍然流传在临汾地区、运城地区、候马地区的一个古老的剧种“蒲剧”,随着地区文化的交融和历史的变迁,以蒲剧为基础在晋东南地区逐步演变出一个新的剧种“晋剧”。蒲剧在戏曲指挥者板鼓的乐器运用上,有着独具特色的“高架板鼓”(透过鼓架观看演员),整体高约1.5米左右,单键使用上板和鼓的演奏技巧、板路复杂多变;双键演奏使用自制的细竹键,采用指腕臂相结合,悬空掉腕演奏,为所有戏曲剧种中演奏难度最大,表现力最为丰富。在舞台摆放位置方面,板鼓演奏者高于其他演奏者位于方形高台上,随着剧情起伏跌宕,带动乐队的文武场演奏者尽情释放,观众在观看精彩剧情的同时也被板鼓演奏者的高超技艺所感染。常用乐器有大马锣(约60~70公分)、铙钹(大于京剧铙钹,约20~25公分)、小锣(分高音和低音)、小铰子(小钗)、大堂鼓、战鼓等。蒲剧打击乐节奏激扬明快,把握剧情张弛有度,起伏跌宕游刃有余,一个板头下去就能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譬如蒲剧善演的武打戏《打焦赞》,整出戏演出没有一句唱词,甚至完全没有弦乐的伴奏,但却离不开打击乐(武场)丝丝入扣的精彩助奏。蒲剧演员的“唱、念、做、打、舞”,一刻都离不开打击乐的节奏约束,情绪渲染,演员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一举一动,特别是一些打斗场面的精湛动作,节奏感要求更为强烈,没有打击乐的烘托配合,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难怪常有人说“鼓板鼓条能传神、大锣手镲能敲意”,此言乃对蒲剧打击乐特有功能之绝妙概括。
蒲剧打击乐在其蒲剧音乐当中,占有相当分量,且有极为特殊的伴奏技法和助推作用。蒲剧的锣鼓经大致可分为唱腔锣鼓、身段锣鼓、念白锣鼓及武打锣鼓四大类。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对其它剧种也相互作用。
三、秦腔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古老、最广泛的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它的发源和成长虽无十分可靠的材料考证,但可以肯定,它是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这一地区就是周代的“秦”,直到现在,人们还都习惯称它为“秦”,“秦腔”也就以此而得名。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沔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
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秦腔音乐属板腔体结构,其常见板类分为慢板、二六板、带板、垫板、二倒板、滚板。在各种板式中都离不开打击乐器的作用。
秦腔打击乐常用的各类铜器很多,其中最常用的近五十种。秦腔常用乐器有大马锣(约60~70公分)、铙钹(大于京剧铙钹,约20~25公分)、小锣(分高音和低音)、小铰子(小钗),大堂鼓、战鼓等。各类曲目又有大、小、全、半、单、双、紧、慢、软、硬等区分和变体,共有二百多首击乐牌子,还有许多形式完整的大、中、小型开场锣鼓和整套表演动作锣鼓、板头锣鼓、曲牌锣鼓以及大、小浪头等。因起法多种,牌子组合可按表演动作要求增加、删减或反复,多用于人物出场、剧目情节需要等。现将常用锣鼓经举例说明:“起霸”也叫“拉架子”,用于人物“起霸”身段动作;“搜门”用于人物惊慌失措、呼唤、寻找等表演动作;“走边”为人物行走动作伴奏,多用于武净、武生、武旦、武丑表演;“战场锣鼓”为校场比武、操练兵马、两军对阵、打出手等伴奏,一般加奏战鼓,有时加奏大鼓。其中“起霸”主要包含“四击头”“慢列棰”“两棰”“擂棰”“倒四棰”“亮钹”“五棰”“乱砸”“剁头子”“菜碟子”等牌子。
别看打击乐这单调的几面铜器,鼓板、钩锣、铙钹、铰子、小锣,它们在规律的范畴之内却灵活多变、戏味无穷。当然,演出大型剧目时,除以上几种乐器外,堂鼓、战鼓、马锣、云锣、疙瘩锣、粗铙钹、吊叉、小京钗、碰铃、三角铁、马号等乐器,会根据需要,分别用在大铜器和小铜器的演奏形式中,借以渲染气氛,增强效果。随着时代发展和打击乐艺术的相互影响,秦腔武打戏的打击乐伴奏借鉴和使用了京剧锣鼓经和铜响器,丰富了秦腔打击乐的色彩。
秦腔打击乐最基本的组合单元是各个击乐牌子。击乐牌子是历代演奏者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编、不断完善才逐渐形成的,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吸收、借鉴、融汇了民间社火、跑竹马、耍狮子、闹龙灯、吹鼓乐、宫庭音乐和僧道音乐,以及其他剧种的击乐牌子和锣鼓点法,才形成了今天秦腔打击乐的概貌。
四、川剧
我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川剧的打击乐是独具特色的。如果只听打击乐,我们很难直接地分辨出京剧、评剧、昆曲甚至诸多剧种的不同。但只要一听到“当丑当丑”的打击乐,我们马上就能作出判断:这是川剧。
京剧、昆曲、评剧等剧的打击乐,除堂鼓外,是一面大锣,一副铙钹,习称“三块铜”。其分量较轻,锣和钹打出来的声音是“亢且亢且”的。川剧打击乐除堂鼓外,有“四块铜”,即一面大锣、一副大钹、一个马锣(小打则是大钹换作绞子,马锣改用小锣)。川剧的大锣大钹分量较厚重,打出来的声音是“当丑当丑”地作响。仅此一点,就能把川剧与其他剧种区别开来了。加上马锣,打出“当丑乃丑”的声响,改作小打,又是“猜乃乃乃”等等的轻盈,这又是其它剧种所不具备的。
川剧打击乐在剧种中的分量很重。所谓“唱做念打”中的“打”,便是指的打击乐。川剧音乐演奏与全国其他戏曲剧种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打击乐为其主要演奏乐器的。它的打击乐队虽然只有五个人:鼓师打小鼓、击提手(板),下手打堂鼓或绞子、大锣、大钹、小锣或马锣,但音量大,变化多,表现力强,有所谓“半台锣鼓半台戏”“三分打七分唱”的说法,足见其在川剧中的地位和作用。
川剧打击乐好比川剧的经络,把“唱做念打”有机地融为一体。它的突出作用就是控制舞台节奏、渲染助力剧情,川剧打击乐烘托环境、气氛的能力很强,小小几块铜,能打击千军万马、风暴雷霆、汹涌波涛。一个简单的“仓浪浪……”,既可表现流水,又可表现风声、雨声以及人物内心世界。早期的川剧,为了适应野外的演出,打击乐音响特强,可谓震耳欲聋。
川戏锣鼓,是川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乐器共有二十多种,常用的为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兼铰子),统称为“五方”,加上弦乐、唢呐为六方,由小鼓指挥。川剧打击乐曲牌丰富,可根据不同剧情与表演演奏出欢快、庄重或激昂等各种不同情绪的锣鼓。
小鼓:发音清脆高朗,是打击乐器中的指挥乐器,由鼓师掌握使用。
提手:由鼓师掌握,用来调整唱腔的节拍,与“小鼓”合称“鼓板”。整个川剧击乐分为文场、武场两大类。而“小鼓”是文场锣鼓有别于武场锣鼓的代表之一。
大锣:铜制,素有川剧锣鼓之胆的说法。表现力强,由于击法的不同,可根据剧情和表演打击“风、云、雷、雨”等特殊效果。
大钵:铜制,音色浑厚而凝重,表现力丰富,演奏难度高,能在高速中连续、准确地演奏后半拍。
二鼓:又称“堂鼓”。音色铿锵有力,在演奏中将“大锣”“大钵”等有机地串连在一起,也可作更鼓、寺鼓等用。
马锣:特殊造型和俏皮音色,在锣鼓曲牌中起着先行功能和穿针引线的作用。
铰子:在文场锣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在一些锁呐曲牌中起着决定节奏的重要作用。
川剧具有罕见的包容性,涵盖了中国戏曲的五种声腔艺术——昆、高、胡、弹、灯,以高腔最为独特。其特点为“帮、打、唱”的紧密结合,川剧高腔的“帮腔”是演出时乐队的帮唱,具有“一唱众合”的风韵。
结语
以上几个剧种中的打击乐形式是流传于我国地域最广、历史最悠久的,它们都有代表性剧目,老师们在教学中可根据地域进行划分,在日常教学中首先要了解该剧种的锣鼓经,练习掌握该剧种传统的锣鼓段组合,再通过唱、念、做、打几方面的综合学习,整出剧情的反复观看,精彩片段的提炼和总结,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戏曲传统打击乐的认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