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今同名乐器考
——大管

2019-01-15

乐器 2019年1期
关键词:管乐器七孔管体

图1 今所称的“大管”乐器

今所谓大管,多指16世纪初创于意大利,18世纪已成乐队低音组固定成员的双簧木管乐器。其英语名称为“Bassoon”,故将大管称为“巴松”,又因其为管乐器,故又有称“巴松管”者(见图1)。

今称为大管的乐器,其构造主要由长节、短节、底节、喇叭口、弯管、哨子、音键等部分构成,管体(高)长为130厘米左右,S形金属管上装有双簧的哨子,与金属曲颈管相连,插于短节顶端,可调乐器音高。大管乐器音色丰富,低、中、高音区均能吹奏出丰富、饱满、独特而多变的音色,是管弦乐队中的重要低音乐器。

但在清代,大管并不指如上的乐器。《皇朝礼器图式》载:“大管以姑冼律管为体,径二分七厘四豪,哨下口至末长五寸七分六厘”(见图2)。

由图而观,大管以竹为管身,芦叶为首,开七孔,以流苏为饰。由文字记载得知,并以长度和径围所定大管以姑冼为律度。

清时,“朝会丹陛大乐”中对“管”虽有分“大管”和“小管”,但大管已由管之尺寸大者渐次过渡到已呈稳定乐器形态的“大管”专有乐器名称所指。

《清会典》对大管形制与尺寸有着更为详细的记载,并披图,如其文云:“大管,径二分七厘四毫。哨下口至底通长五寸七分六厘。自下而上,至哨下口第一孔四寸九分九厘,第二孔四寸四分三厘五毫,第三孔三寸七分三厘五毫,第四后出孔三寸五分二厘九毫,第五孔三寸一分三厘七毫,第六孔二寸四分九厘五毫,第七孔一寸五分六厘四毫”。

图2 《皇朝礼器图式》中的大管乐器

《清会典》叙述“大管”文字的同时,并绘之于图(见图3)。

图3 《清会典》中的大管乐器及其各孔尺寸详解

《清会典》在文字详述各孔在管体中尺寸位置及管径时,再复绘图披之,并注管体开孔部位。其精确的图文描述,实至为珍贵。如图中右空直言“大管”,并述管体中哨下口至管底,亦即不含芦哨的竹管体长五寸七分六厘,管身径为二分七厘四毫。图中,管体上首绘“哨”,并以描黑部分寓意镶入管体之中。图左七个孔中在每孔旁分别标有尺寸,意为自管底由上,至管首哨下口之位置距离尺寸数。

值得一提的是,第四孔与第七孔开在管中与第一孔、第二孔、第三孔、第五孔、第六孔、第八孔相反的位置,即文中所说的“后出孔”位置。需要补充的是,文中文字部分并无对第八孔与第九孔作出介绍,经笔者由图续之,并承第七孔补之为:“第八后出孔一寸一分零八毫,第九孔七分八厘四毫”。并且,亦需说明的是,文中对第七孔尺寸述之为“一寸五分六厘四毫”,图中第七孔位置所标为“一寸五分六厘八毫”,其余各孔文图所述一致,缘何第七孔文图各述差之四毫,孰是孰非,或文或图有误,文献亦不详载,按比例推之,是为一寸五分六厘四毫。

清时,大管乐器名称其肇始是以头管中的尺寸大者而居。《皇朝礼器图式》细言:“本朝定制朝会丹陛大乐‘管’,以坚木或骨角为之,大小各二”。大者,正是大管名称。

清时,以大小而分的大管,因在众乐中的演奏次序而又以“头管”的名称而居,正如《稗编》所载:“大乐以此先诸乐,谓之头管”。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五百二十九对“竹之属”的乐器分为五类,其中有含“大管”的“头管”乐器,其五类分别为排箫、箫、笛、篪、头管。其中在“头管”条中有云:“五曰头管有二。大管自哨下口至末、长五寸七分六厘。径二分七厘四毫。小管自哨下口至末、长五寸六分二毫。径二分一厘七毫。以竹为之。卷芦叶以为哨。国朝改用坚木或骨角为之,前为七孔,后为一孔,两端以象牙为饰,上口加芦哨入管内吹之”。

原本以大、小而分的大管,已呈明显稳定状态的乐器形制,乾隆三十年,宫廷颁布的中和乐器的使用标准,其中在排箫中对姑冼管的长度规定的是五寸七分六厘,换言之,中和乐器中的长五寸七分六厘的管长所定正是姑冼管。

虽然最早在头管中以大小而分的是大管,但其明显已呈稳定形制状态的乐器了。

《清史稿》卷一百零一对“管”及“大管”有更为详细的记载,云:“管,即头管,以坚木或骨角为之,大小各一,皆前七孔后一孔,管端设芦哨,入管吹之。大管以姑冼律管为体,径二分七厘四豪,哨下口至末,长五寸七分六厘。……皆间束以丝,两端以象牙为饰”。其中,同载“大管”,其长度为五寸七分六厘,径宽二分七厘四毫,以姑冼律管度为体。饶有趣味的是,“大管勾”为宋管理官职名,宋仁宗景祐年间,王曾、吕夷简为都“大管勾”,铸造了大乐编钟。此与乐器为指的大管名并无直接联系。

因管有管类乐器泛称的所谓,故常以大、小数量为分,亦称大管。此种情形,早在《尔雅·释乐》即有言载“大管谓之簥”,对形制较大的“簥”的乐器称“大管”的名称,但仍以大小尺寸为分,其全言所云为“大管谓之簥。其中谓之篞。小者谓之篎”即可看出。需要指出的是,此虽以大、小管为分,但其实并不计入大管的专有乐器名称。

而在清时,大管乐器形制渐成稳定,《清会典》再载大管为“径二分七厘四毫一,哨下口至通长五寸七分六厘,通长为合字。通长之上一孔为四字,二孔为乙字,三孔为上字,四孔为尺字,五孔为工字,六孔为六字,七孔为五字,八孔为高乙字兼高上字,六孔低吹借为凡字”。

《清会典》载大管各孔古尺谱字,但无载律吕音高,依《清会典》对大管各孔古尺谱字的记录,再依“十二律吕尺度”,笔者推之,可得:姑冼角声为六字,以姑冼角为主调。如此,则,夷则徵立宫,正是为合字调。依次再推,得之姑冼为合字,一孔蕤宾为四字,二孔夷则为乙字,三孔无射为上字,四孔倍无射即半黄钟为尺字,五孔黄钟为工字,六孔低吹太簇为凡字,六孔姑冼为六字,七孔蕤宾为五字,八孔南吕高乙字兼吹应钟高上字。如此一来,与《清会典》载大管“通长为合字。通长之上一孔为四字,二孔为乙字,三孔为上字,四孔为尺字,五孔为工字,六孔为六字,七孔为五字,八孔为高乙字兼高上字,六孔低吹借为凡字”正好相合。

《皇朝政典类篡》亦有言大管,却仍为略述,其言:“大管自哨下口至末长五寸七分六厘。径二分七厘四毫……以竹为之,卷芦叶以为哨。国朝改用坚木或骨角为之,前为七孔,后为一孔,两端以象牙为饰,上口加芦哨入管内吹之”。文字记载与《清会典事例》几近相同。

极有意味的是,《清朝续文献通考》载“大管”后,其卷一百九十六亦载同名却不同器的“罢松”。“罢松”实为今所通言的“巴松”吹管乐器,正如其文载:“罢松,木质,六孔,十二键,芦哨,低音部之乐器”。短短十五字,已将今所称大管乐器的“罢松”其材质、形制、使用用途总结得极为明了。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六在载“罢松”乐器条时,同时所云是为“大管之性质”。

古言语境大管与今言语境大管在能以同称为大管乐器名称的缘由上,有一些类属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同为气鸣乐器。

其二,同为吹奏管类乐器。

其三,同为管首端设簧。

其四,同为双簧制,即同为双簧气鸣乐器。

其五,簧哨均多以芦苇制。且簧在外,插于管体吹奏簧而发声。

其六,管体开孔,孔窍闭合影响管体气振长度,即同为非一管一音一簧之耦合制。

其七,古今大管的命名,与尺寸有着同样的关系。古之语境大管,是以与小管的区别而逐步定型为渐呈稳定的乐器。今之语境大管,是与双簧管、萨克斯管等木管乐器比较,其个体较大,且因U形管的使用,尺寸亦大,音域较低而渐次以大管代而“巴松”已成形象的乐器命名。

古言语境所称之为大管乐器与今言大管乐器在乐器同名的类属外,亦有一定的区别,即今言大管与古言大管乐器语境在乐器类属共同点上的有异之理,尚陈九点如下:

其一,依材质看,古言语境大管多以竹制,今言大管乐器主体则是为木制,尤以槭树科的枫木或色木而制为多,故大管通常纳以木管乐器。

古言大管多以竹制,实非独仅“大管”者,管器多以竹材制,如《旧唐书·礼乐志》载:“八曰竹,有管”。《通典》载:“竹为管”。并且以“头管”为分大管、小管之头管,在《元史·礼乐志》中即明确载为竹制,如其文云:“头管,制以竹为管,卷芦叶为首,窍七”。

其二,从激励方式来讲,古言大管含哨嘴装置直而短,吹奏时快速经簧片的激励方式而发声。今言大管含哨嘴装置长而略弯,吹奏时气息经簧片激励发声的速度与衰损较古言大管强。

其二,在声音传导方式上,今言大管哨片激发管体内空气柱的振动,但今言大管管体构造复杂,管体长度、内径尺寸以及椎度变化均较古言大管复杂,且今言大管管体内空气柱的横振动与综振动的叠加亦较为复杂,故决定管体气流的变化以及声音的传导并至最终形成大管乐器的发音较古言大管复杂。

其三,从演奏方法来看,今言大管高、中、低各音区演奏音色区别较大,演奏气息量区别较大,古言大管区别较小。

其四,古言大管哨簧入管直吹,今言大管哨簧部分靠金属弯管与管体连接吹奏。即古言语境大管哨片与管体首端直接相连,即《清会典事例》所载“上口加芦哨入管内吹之”;《清史稿》载“管端设芦哨,入管吹之”。今言大管哨片通过S形管与主管体上中部侧翼管首端相连。

其五,古言大管与今“管子”有着至深的源流关系,即古言大管的发展以今名为“管子”的乐器为遗制大宗。而今言大管以15世纪低音牧笛,后至16世纪低音库塔尔双簧管为乐器发展前身。

其六,在乐器的使用用途上,由《皇朝礼器图式》所载而知,清时大管多用之于卤薄、巡幸、宴飨与凯旋乐中。今大管多用于独奏或管乐队、管弦乐队、交响乐队的重奏或合奏中。

其七,古之语境大管,开九孔,前七后二,即第四孔为于第三和第五孔间并开后,第八孔位之第七孔和第九孔之间并开后。今言语境大管,多以22键式的音键系统为主。

其八,古之语境大管,孔窍凹于管体,手指盖于上吹管体插哨者直接发音,今之语境大管,其上有凸于管体的按键系统,即古今大管管体音键与音孔的凸与凹亦是重要区别之一。

其九,古今语境大管构件的不同。古之语境大管由两部分构成,即芦哨的簧与竹材的管体。今之语境大管通常由四部分构成,即由靠近演奏者带有哨片装置的侧翼管、成扁状管端位于管体下部的底节管、管端含有喇叭口的上节管、连接底管与上节管同时又与侧翼管紧贴的长节管构成。如图4。

图4 今大管乐器的主体四部分构件

另,除此管身主体四部分之外,还有哨子、倒勾形连接管、音键系统,故今言大管乐器的构造较之古言大管更为复杂。

古言语境大管与今所称的管子有着直系至亲的关系,今河北、山西等地仍有将管子中的一类称名大管者。而今大管最普遍的称呼,即基本上以大管名称所意指、所涵盖最多的则是另名为“巴松”的大管。

古言语境中的大管渐成已稳定的乐器形制,并名为“大管”乐器的所指是在清代,其形制、尺寸,各孔所发音高逐成定制,即今所言有“通用”“标准”之意。今言语境大管肇萌于16世纪,在清时仍以“罢松”与“大管”并指今所言称的“大管”和古言语境的“大管”后,今“大管”之名主要为“罢松”所专指。特别是清后,随着西乐的引进,“罢松”之名的“大管”所指已趋定势,即大管逐渐由以“罢松”为名的木管双簧类低音乐器所代指,并呈现出大管逐渐向“罢松”名称的专有化发展。今除部分民间仍以所称“管子”的其中一类乐器与古言语境“大管”有至亲的关系外,普遍所称之为“大管”名称的乐器则趋同于所指西乐双簧类低音木管家族的乐器了。

猜你喜欢

管乐器七孔管体
串列弹性双管涡激振动干涉的仿真研究
自制乐器
大直径埋地管道应力应变有限元分析与计算*
西洋管乐器的呼吸训练方法及应用研究
2AI2硬铝合金管体精密锻造成形工艺研究
游大小七孔
融合教育视角下盲人西洋管乐器教育方法的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现代小号演奏在交响乐队应具备的基本方法分析
贵州大小七孔
一种深孔螺钉防倒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