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我国一流民办大学建设研究

2019-03-03王维坤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民办大学一流办学

温 涛 ,王 朋 ,王维坤,姜 华

(1.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辽宁·大连 116023;2.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 116024)

党中央、国务院面向新的历史时期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鼓励、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值此之际,我国民办大学也正进入一段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通过近年来的办学积淀,部分民办大学已取得良好成效,如吉林外国语大学成为省属重点大学,西京学院等五所民办大学具备了独立培养研究生资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等一大批民办大学成为领域内具有典型行业特色的代表院校等。另一方面,大部分与民办大学定位相似的地方性公办大学持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环境、不断深化改革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民办大学持续加强内涵建设的外部压力。此外,以新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为代表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的相继出台,大大改善了民办大学发展的制度环境。这一系列因素交织在一起成为我国民办大学群体不可回避的重要背景,势必会打破民办大学在规模扩张期形成的格局,加快秩序重建,部分民办大学冲击一流成为可能。

一、理性思考:一流民办大学的概念界定

对一流民办大学的呼唤早已有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建立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后,将各界的关注与讨论推向新高度,这期间也出现了对一流民办大学的不同理解。一方面大多沿用《纲要》中的措辞,来界定“高水平民办大学”。有认为“普通大学”“民办大学”“高水平”的叠加即构成高水平民办大学[1],或是可以从核心的精神层、中介的制度层以及外在的技术层等三个层次理解高水平民办大学[2],还有指出高水平民办大学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基于我国民办大学所处的发展阶段提出来的[3]等。另一方面,也有直接以“一流民办大学”表述,认为一流的民办大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全心全意育人”的基本理念,并具备“非盈利、公益性、追求卓越、服务国家”的基本属性[4]。此外,一些民办大学在建设过程中以公认的知名大学为标杆制定发展目标,如“东方哈佛”“东方麻省理工”“民办清华”等,这也是对一流民办大学的一种认识。

各界对一流民办大学的表述仍相对模糊,对其应具备的属性或实践样例也有不同理解,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对“一流民办大学”的概念加以明确。从办学过程看,各界都认同“一流民办大学”是对具备顶尖办学实力的民办大学的统称,但我国现有民办大学距此还有一定差距,尚需经历若干办学阶段的演进,“高水平”则成为其中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办学实力的体现。基于此可以明确的是,“高水平”和“一流”是民办大学办学实力不断提升过程中对不同发展阶段的表述。从办学表征看,“高水平”向“一流”不断趋近的过程,虽会出现不同院校学科特征(综合型、多科型、专门型)的差异,或是同一院校办学影响(区域、国内、国际)的变化,但其承担的人才培养根本任务不能出现偏移或削弱。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指出了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同时,近来大学排行榜盛行,部分高校偏重评价标准中的科研成果等量化指标,取得可喜成绩的背后存在着本科生培养被轻视及质量下降等问题,也突显出从人才培养视角界定我国一流民办大学的现实所需。

因此,我国高水平民办大学是从现有积累一定办学实力的民办高校中涌现出的优质代表,具有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构建了多方协同育人的互动生态,科学研究服务教学与区域发展成效明显,在国内同类高校中起到辐射示范作用。而一流民办大学则是在“高水平”基础上,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型的卓越人才为主要目标,培养了一批在特定领域具备绝对影响力的专业人才,历经办学积淀具备鲜明的办学特色、高效的运营机制以及成熟的大学文化氛围,某些办学领域在国内外高校中起到引领作用。一流民办大学是一个动态的表述过程,“高水平”与“一流”意味着民办大学不断超越同类型院校、比肩国内外知名大学的长期历程,不会止步于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一流民办大学也不会局限于某一办学类型,不同学科、不同特色、不同行业服务面向的教学型大学虽是建设主体,但未来必将能涌现出一流的研究型民办大学。最重要的是,我国一流民办大学既不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更不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而将是扎根中国大地、极具中国特色与民办特质的大学。

二、特色引领:一流民办大学的内涵特征

根据办学形式、历程及现状的不同,一流民办大学建设主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成立之初即具备高起点的民办大学,目前主要有中外合作办学和知名学者发起创建两种形式。从广义上讲,中外合作大学也属于民办大学范畴,办学过程完全采用国际知名院校的办学理念与经验,凭借独特的办学形式成为我国未来一流大学的重要补充;施一公等知名学者联合发起筹办的西湖大学以小而精、高起点、研究型、聚焦科学技术等特质直指世界一流大学,也开辟了我国一流民办大学建设的新模式和新路径。第二类则是依靠自身积累形成一定办学特色和社会影响的民办大学。他们是国家利用社会资本满足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重要形式,凭借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类院校同现有公认的高水平公办大学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均已占到全国的20%以上,因此对这类大学建成一流应具备的属性探讨更具现实参考意义。

(一)以人为本、顺势谋变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大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决定着办学进程中的主导价值取向。从发展的眼光看,一流的办学理念既有对大学原始育人职能的坚守,也有与外部诉求互动过程的博弈取舍。当今世界具备顶尖水准的大学阵营中,美国私立大学占据绝对优势,无论是哈佛大学、还是斯坦福大学,并没有因为办学历史之久而丝毫懈怠对“以师生为根本”理念的坚守,但也都在社会的兴衰起伏中经历了“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不断从“遗世独立”走向“服务社会”。我国民办大学近些年能不断壮大,主要缘自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及旺盛的教育需求,如今正面临经济从高速向中高速的换挡,以及公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需求转变。这就决定了我国一流民办大学的办学理念既要有对办学初心的坚守,也需顺应潮流的谋变。

一是以人为本的办学之心。师生是民办大学办学的根基和根源所在,是一流民办大学的永恒之义,决不能因办学境遇的变迁而有丝毫改变,要以教师为根,成全其发展意愿,以学生为本,满足其成长需求。二是坚守情怀的办学之选。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了民办大学可自主选择营利与非营利,但从国外私立大学发展看,一流大学建设离不开长期的投入,我国民办大学受经费所限的办学现实,更要求民办大学始终坚守为国育英才的公益情怀,并综合考虑未来可持续发展后做出最佳选择。三是成就卓越的办学之向。卓越未必是面面俱到,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专注国际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凭借“洛桑模式”享誉全球,正是实现了重点突破、办出特色、成就一流。四是开放合作的办学之能。我国民办大学从社会中来,也只有在与外部群体的互动交融中,才能借以开放的格局获取持续稳定的全方位保障。

(二)民主参与、多方平衡的大学治理

从国外私立大学取得的成就不难看出,有效的治理体系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我国民办大学发展历程表现出的外生性以及面临环境的复杂性,都导致其治理现状明显不同于其他国家。一方面,国家通过法律形式要求民办大学施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从外部强制规范了民办大学的治理结构,并对董事会构成及职权作出明确要求;另一方面,我国民办大学以投资举办为主,办学过程主要靠自营自支,这又导致治理过程过多体现的是举办者意志,具有明显的利益团体控制特征[5]。在外部制度供给不断加强,民办高校转入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对内外部多方利益诉求的平衡成为民办大学一流治理体系构建的必要一环。我国民办大学的办学特质决定了治理过程除了表现出对教学、科研等学术性事务的关注外,还需要有非学术性的利益关注,以获取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因此,民办大学一流的治理体系不仅表现出内部权力边界的清晰及行使过程的监督制约,还需有对外部政府等利益群体适度引入的理性思考。个别群体把控的治理模式曾带来民办大学的快速发展,但这其中举办者(代表)权力过大,也客观窄化了党委、行政、学术权力的行使空间。随着民办大学利益相关者各方控制权的不断博弈,其内部治理结构将走向各方相互约束和制衡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出资者、教师、行政人员等能通过法定程序进入决策机构,共同拥有对学校的控制权,学校重要决策由关键利益相关者各方代表共同作出,监事会、教代会、学代会等民主监督机制完善,并具备成熟的内外部信息公开机制以回应各方关注[6]。

(三)回归初心、坚守本分的本科教育

在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举办的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要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也强调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根”,回归本科教育、启动本科教学改革正成为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超一流”大学的选择[7]。近些年我国民办大学办学规模的急速扩张,带来部分学校盲目信从“办学层次才是办学实力的重要体现”等不契合自身实际的论调,舍本逐末地转向追求研究生教育,出现对本科教育忽视的倾向。现阶段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民办大学的培养对象都将以本科生为主,这更决定了民办大学只有回归办学初心,给予学生一如既往的关注并满足其全面成长的需要,才能站稳脚跟、突破重围、成就一流。

1.0阶段存在的诸如“计划”模式惯性、人才培养割裂、教学知识导向过重、学生自由自主学习空间狭隘等不足[8],一流民办大学的本科教育显然也应向2.0阶段演进。一是要有彰显院校特色的育人理念。美国文理学院注重博雅教育,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专注于国际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世界范围内的一流私立大学不存在唯一标准的育人观,我国民办大学不能效仿和追捧大而全却不足以彰显自身特色的育人理念,需要有对“以学生为中心,以本科教育为根本”理念的绝对专注与实践体悟。二是要有全面发展的育人方向。全人教育正成为不同类型大学达成的共识,从德国私立应用技术大学“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对学生职业技能及个性、主见等的重视,到美国私立研究型大学“斯坦福大学”对实用教育及学生人生价值的引导等,都启示我国民办大学除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关注外,更要重视对学生逻辑批判与推理、开放式思维与创新、职业道德与能力、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等素质的融合培养。三是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环境。保障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学生个人的努力最大限度融入到学校学术和生活环境中,打造师生之间互动、参与、交融的一体化关系正是民办大学一流本科教育的未来所向。

(四)专注教学、外引内育的师资队伍

纵观中外任何一所公认的高水平大学,都有一支具有影响力的教师队伍与其相得益彰,据统计,哈佛大学拥有150 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年制约我国民办大学发展的瓶颈主要就在师资队伍。若是简单以“诺奖”“院士”等指标定义一流的教师队伍,势必将绝大多数民办大学排除在一流之外。相较于我国公办高校大多以一流研究型大学为目标,斥资打造一流的研究团队并配以一流的科研设备、平台与环境,大多民办大学的办学实际都不具备如此条件、更不必要在现阶段消耗如此精力。民办大学一流的本科教育显然更需要一流教学队伍的助力,从办学实际出发,构建一支一流的教学队伍,要比“竭尽脑汁”留住一流的大师更符合实际,也更利于集中资源有所突破。近期看民办大学的教师队伍应体现专兼灵活。民办大学主要依靠学费收入的办学现实,表露出难以留住高层次人才的窘境,因此以开放共享的理念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在保证全职教师应具备条件及过硬能力的同时,吸纳并与其他院校共享一批领域内权威的兼职队伍,大可充分发挥其专业能力及辐射影响力,带动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从长远看,一流民办大学更应具备合适的土壤,能孕育一支高质量的教学队伍。美国一些文理学院能凭“本科教育的典范”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齐肩,正是极尽所能保障教师充足的教学准备。我国民办大学教师队伍的成长不可能长期依赖兼职队伍,这要求民办大学因为生存压力传导的绩效至上管理方式要进一步弱化,借以给教师提供更自由的教学研究与创新环境,保障教师更充足的教学准备及全身心的教学投入,倚重教师的教学才能,尊重教师的自主选择,培育教师成长的土壤才最具可持续性。

(五)彰显特色、传承创新的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是内部行为主体在长期的价值选择、行为碰撞、内外交融过程中积淀的精神倾向,从核心到中间再到外围,大体可划分为影响价值判断的精神文化、行为活动依附的制度文化、物理空间(设施)表达的环境文化等。近些年我国民办大学以求生存、扩规模为目标,在建校初期注重快速见效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大都设计了特色的物理景观,环境文化特征初步显现。但受制于办学历史较短,大学的精神文化积淀还不厚实;制度文化受外部主导的倾向明显,与公办高校制度规范趋向一致;过于注重形式的建设行为也难以在短期内与大学深层次文化很好地衔接融合。一流的民办大学文化既是内部成员(董事长、校长、党委负责人、教师、学生等)在长期行为选择过程的碰撞积淀,也是外部文化(政策制度、社会习俗、公众认知、国内外大学传统)不断浸入与办学历史的磨合交汇;既要抽象为不同文化交融创新后的精神符号,也要具化为一所大学独有的制度规范与仪式行为。一流民办大学文化需要的不仅是时间更是实践的积淀。一是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国民办大学“后发外生”的特质决定了其可以在坚守自身办学传统的基础上,既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也有足够开放的眼界吸收、借鉴、融合、创新国内外大学先进的文化理念。二是制度文化的规范与契合。制度文化是民办大学成员的行为基准,需要体现出完备性与规范性,但民办学校资源获取方式、办学运营等与公办大学的显著差异都要求,还要以彰显办学特色的制度规范为载体,体现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主张,尊重师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人翁角色。三是校园文化的特色与彰显。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物质依托与具体表达,一流民办大学必然有历经岁月洗刷、足以承载大学精神的特色化建筑、雕塑等校园物质文化景观,以及能够体现学校不同群体文化风貌,激发师生员工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特色文化活动项目,这都会潜移默化地在每位大学成员身上留下独有的印记。

(六)开放协同、区校共赢的社会服务

大学已成为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这种独特的、极其灵活的机构善于发挥决定性作用,起到“社区服务站”的作用[9]。美国斯坦福大学对硅谷、麻省理工学院对128 公路高新技术区的贡献享誉国际;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成就了独特的“双元制”。我国民办大学的办学资源取自社会,与市场有紧密的联系,这是其具备的天然属性和优势,也注定了民办大学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承担的特殊使命与责任。一流民办大学需要持续的外部支持与良好的环境支撑,只有坚持融入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树立开放的服务理念,以满足各界不同教育需求的经营之道,将学校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才能将“紧迫的外部压力”变为“持续的外部动力”。民办大学都有明确的区域服务定位,未来一流民办大学与区域能量的交换必将两者打造成不可分离的共同体——城市为大学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与环境,民办大学则以服务所在区域为起点,不断成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供给、决策咨询及改革实践的聚智平台,为行业产业进步提供专业支持、职工培训及科技研发的合作平台,为居民素质提升提供专业学习、学历深造及终身教育的资源平台,为城市文明进步提供文化传承、底蕴积淀及交融创新的动力平台。

三、内外发力:一流民办大学的建设路径

(一)明确现状分步建设,以点带面寻求突破

围绕“双一流”衍生的从国家到省域、从内涵到实践、从政策到评价等话题此起彼伏,相比于传统知名大学获取的关注,我们呼吁一流大学建设的研究绝不能忽视民办大学这一重要主体。但民办大学如何能在“双一流”建设征程中从“边缘角色”转向与其他大学“平分秋色”,这既需要有对现状的清晰认识和判断,也需要有合适的目标支撑和引导。更重要的是,作为建设主体的民办大学不能安于现状,而是要立足当下,明确发展现状和所处阶段,坚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决心和勇气,实现从高水平到民办一流、到国内一流乃至世界一流的不同阶段目标。民办大学办学主体及办学历史与公办大学之间的差异,也决定了两者不能走同样的发展道路,需要在一流建设的探索过程走出一条自身的特色化道路。从现有绝大多数民办大学的办学现实看,整体综合实力进入一流行列还需时日,但是以点突破,专注于提升专业建设、产学合作、国际化等已有较好积淀的领域的国内外影响力,进而实现引领发展,不失为一流建设的可行路径。

(二)客观应对办学困境,积极发挥办学优势

我国民办大学办学历史较短,办学资历尚显年轻,同类型院校中可借鉴的改革经验和涌现的典型事例也在少数。同时,政府部分政策制度的实施还难以完全顾及民办大学的特殊性,各界与民办大学之间的信任关系有待进一步增强等都困扰着民办大学的发展。这是当前与未来一段时期内民办大学直面的问题,需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并充分利用办学体制机制优势突破困境。一方面是充分发挥高效的管理体制优势。民办大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涉及学校重大事项,董事会与以校长为核心的行政体系可以依据职权划分分头推进;同时作为自负盈亏的社会组织,民办高校也要遵循市场经营理念,设计实施简单高效的管理流程,从机构设置到权责配置到人员调配等管理环节都以效率优先。另一方面是充分发挥灵活的办学机制优势。我国民办高校多为公司出资举办,天生带有产业基因,与市场有紧密联系,办学过程也更机动灵活,进一步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在治理结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引进重要利益群体,重在实施专业化品牌与公关策略,打造一流的办学品牌,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

(三)以生为本重视校友,拓展经费加大投入

一流大学建设需要稳定充足的资源保障,其中财力资源起到举足轻重作用,民办大学财力资源配置则涉及到资金的获取与流向。借助举办者初期投入与办学过程学费收入,我国民办大学实现了规模扩张,但一流建设的长期性更需多元化的经费渠道保障,从国外办学实践看,最具潜力的就是校友捐赠。美国私立大学历来有校友捐赠传统,2006-2007 年度美国高校有近12%的校友为母校作了捐赠,其中斯坦福大学更是有7 万名校友为母校捐赠[10];2008-2009 年度哈佛大学校友捐赠率已经达到40%,2015 年更是获得来自校友4 亿美元的校史最高单笔捐赠。反观校友捐赠在我国民办大学发展中却几乎空白。未来一段时期,民办大学还需给予学生持续的关注,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培育和激发校友参与学校建设的意愿;充分发挥校友会的纽带作用,利用多元化的方式凝练独特的校友情结,通过固定渠道及具有时效性的活动设计,形成校友与校友、校友与学校间稳定的互动支持机制。民办大学办学经费来源也决定了资源流向更注重以需求为导向,优先考虑效率问题。面对一流大学建设,民办大学要保证资源向核心领域的倾斜,尤其重要的是不断加大对本科教学的投入,成就学生其实是在成就学校。也只有持续的资源来推动本科教学,民办大学才更有可能借以一流的本科教育有所突破。

(四)政府参与持续支持,外部评价客观引导

一流民办大学建设需要政府的政策制度与财政支持。一方面,要根据民办大学特点修订完善相关政策,不断提高对民办大学制度供给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消除时滞性制度安排。另一方面,也应加大对民办大学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美国政府对非营利性与营利性私立大学都有经费投入,以2013-2014 年度为例,政府财政经费投入占非营利性私立大学经费来源的11.2%,即使营利性私立大学也有4.27%[11]。在国家更新调整“一流大学建设”理念与方略之际,从现有民办大学对社会的贡献和作用出发,给予部分大学以重点支持,遴选和推动一批民办大学从“民办中的一流”发展成为“一流中的民办”,对成就我国多元化的一流大学建设有重大意义。二是需要外部适度的评价引导。民办大学的办学实际决定了一流大学评价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现阶段应考虑到民办大学办学基础、环境及现实,聚焦于人才培养特色与本科建设成效,长期看我国一流民办大学最终是要融入世界一流大学的格局,评价标准更需要引导民办大学树立长远的目光并具备开放的视野。

猜你喜欢

民办大学一流办学
多源流理论视野下我国营利性民办大学的政策过程及未来思考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民办大学国际化教育50强出炉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夺冠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