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联合柴胡疏肝散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
2019-03-03孙彩芬
孙彩芬,赵 琼
(1.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科,山西 太原030013; 2.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晋中030619)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根据反流物是否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分为糜烂性食管炎(EE)和非糜烂性食管炎(NERD)[1],属于中医学“吐酸”“嘈杂”等范畴。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及促胃动力药物治疗,疗效尚可,但患者停药后易复发,我们通过2年期间临床观察,发现吴茱萸汤联合柴胡疏肝散治疗改善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1 月- 2017 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辨证为肝胃虚寒证型,共60 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 例。对照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龄25~75 岁,平均(52.8±10.2)岁,病程20~75 d;治疗组中男14 例,女16 例,年龄23~76 岁,平均(53.7±9.2)岁,病程25~80 d。所有患者均无心脑血管、糖尿病及精神系统疾病。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 西医诊断标准 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1]制定:(1)临床症状:反酸,胃灼热、胸骨后或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等;(2)胃镜标准:根据洛杉矶分级法,正常:食管黏膜无破损;A 级:一个或一个以上黏膜破损,长径小于5 mm;B 级:一个或一个以上黏膜破损,长径大于5 mm,但没有融合性病变;C 级:黏膜破损有融合,但小于75%的食管周径;D 级:黏膜破损有融合,至少达到75%的食管周径。
1.1.3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根据症状及中医四诊辨证为肝胃虚寒证:主症:胃灼热和(或)反酸;胸骨后或上腹部隐痛,情绪不畅时加重;次症:喜暖喜按;泛吐清水;大便正常或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或沉。具备主证1 项、次证2 项,即可诊断为本证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片(山西晋城海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125),20 mg/次,早晚空腹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吴茱萸汤联合柴胡疏肝散治疗,组方:党参18 g,吴茱萸9 g,生姜10 g,柴胡18 g,陈皮15 g,川芎12 g,香附18 g,枳壳12 g,白芍12 g,大枣10 g,甘草6 g。1 剂/d,免煎颗粒(江阴),水冲口服,300 mL/次,早晚各1 次,温服。两组均8 周为1 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胃镜下食管黏膜的愈合情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
1.3.1 临床症状积分评分标准 胃灼热、反酸、胸骨后或上腹部隐痛等症状按严重程度计分:无症状,0 分;症状轻微,轻微影响工作和睡眠,胃灼热或反酸等次数≤5 次/d,1 分;感觉不适,轻微影响工作和睡眠,胃灼热或反酸次数>5 次/d,≤15 次/d,2 分;难以忍受,严重影响工作和睡眠,胃灼热或泛酸次数>15 次/d,3 分。
1.3.2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疗效标准。症状改善率下降100%为临床治愈,下降99%~70%为显效,下降69%~25% 为有效,下降<25%为无效。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有效率=(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
1.3.3 食管炎愈合情况 根据《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03 年)》[4]反流性食管炎内镜分级标准:愈合:复查胃镜食管黏膜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镜检患者食管黏膜较治疗前症状减轻超过1 个等级以上;无效:治疗后胃镜检查患者食管黏膜无任何好转,甚至更加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病例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例(%)]
2.2 两组病例治疗后胃镜下食管炎愈合情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胃镜下食管炎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表3。
表2 治疗前后两组胃镜下食管炎表现比较 [例(%)]
表3 两组治疗后胃镜下食管炎愈合情况比较 (例)
2.3 两组复发率比较
疗程结束1 年后随访,治疗组复发1 例(3%),对照组复发3 例(10%),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GERD 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引起反酸、胃灼热、胸骨后疼痛等症状,伴发的咳嗽、哮喘等食管外症状[6],其致病因素主要有遗传、肥胖、烟酒等。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本病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7]。西医认为该病由多种发病机制引起,主要包括食管裂孔疝、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降低、酸袋、食管清除能力减弱及延迟性胃排空[10],主要采用抑酸药物配合促胃肠动力、黏膜保护剂治疗,对胃食管反流病症状的缓解较为迅速,其缺点主要是部分患者对药物不敏感或停药易复发、大剂量使用抑酸药物不良反应大。有研究表明质子泵抑制剂长期使用导致胃腺癌发生、老年人的骨质疏松及肠道内细菌过度生长等。以外,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病是具有独立危险因素的复杂反流病,质子泵抑制剂对其治疗效果不佳[11],日久患者易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变化,可加重症状。
胃食管反流属于中医学“吐酸”“胸痹”等范畴。明代唐守元在《医林绳墨》中说“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于上,以致咽嗌之间不及吐出而咽下,酸味刺心,自若吞酸之状也。吐酸者,吐出酸苦之水”
[12]。通过临床辨证,以肝胃虚寒多见,肝主疏泄,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肝胃虚寒,肝气犯胃、气逆上行,出现嗳气、反酸,上腹部隐痛等表现。治则应以疏肝理气、温胃降逆为主,故用吴茱萸汤联合柴胡疏肝散治疗。方中吴茱萸祛寒降逆、疏肝温胃;党参益气健脾、温中补虚;生姜辛温散寒、温胃降逆;大枣甘补,温中补虚[3];柴胡、香附、陈皮疏肝理气解郁;川芎辛苦温,为行气止痛良药,兼有健胃消食之功;白芍养血柔肝止痛;甘草调和诸药。有研究表明,柴胡能够抑制胃酸的分泌,减弱胃蛋白酶的活性[5];柴胡、枳壳可促进平滑肌收
本研究发现,运用中医辨证,吴茱萸汤联合柴胡疏肝散配合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明显改善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减少其复发率,明显优于单纯质子泵抑制剂,值得在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