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怀堂新九针施术思想撷英
2019-03-03曹玉霞王海军冀来喜
曹玉霞,王海军,冀来喜
(1.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山西 太原030006; 2.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晋中030619)
师怀堂(1922-2012),男,汉族,山西长子人,幼承家学,精研岐黄、弱冠即悬壶济世、声闻乡里。60 余年来博览群书,勤求古训、精勤不辍、探微索奥,致力发展针灸针具的改革与发展,他创制新九针、精于临床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新九针学术思想体系,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作为新九针疗法创始人,他曾师从朱琏先生学习针灸。
九针之名,由来已久,九种针具,形殊功异,乃集众医家心智、纳百家之长而成(图1),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名首见于《内经》,在《灵枢·官针》《灵枢·九针十二原》和《灵枢·九针论》等篇中都详细记载了九针的大小形状及用途。但由于各种原因,九针这一常用的针灸器具,只有毫针还在临床常用,其余的逐渐舍弃不用,实乃针灸临床一大憾事。
图1 古九针图
师老认为“病有百种,药有千种,而今针具仅一种,岂能以一针而治百病乎?要提高针灸疗效,扩大针灸治病范围,首先必须进行针具的改革”[1],结合临床实践,师老将中国古九针与现代医学、科学技术融合起来,打破了临床上用单一毫针或单一针具施治的局限,创立了一套独特的针灸疗法——“新九针疗法”,他创制的“新九针”针具包括镵针、磁圆梅针、鍉针、锋勾针、铍针、圆利针、毫针、火针、梅花针等针具(图2),在材料、质量、形状、性能、作用等方面,较“古九针”都有很大的改进与提高,具有安全、有效、适应症广、使用方便、易于掌握等特点[2]。
图2 新九针图
师怀堂先生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中“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的理论结合他自己的实践与经验,进而提出了临证在运用“新九针”的不同施术思想,通过整理师怀堂先生的新九针的施术思想,以期继承和发扬其精髓。
1 九针之宜 各有所为
《素问》已载有“泻阳气者,宜鑱针;泻气分者,宜员针;致脉气者,宜鍉针;发痼疾者,宜锋针;取大脓者,宜铍针;取暴气者,宜圆利针;取痛痹者,宜毫针;取远痹者,宜长针;泻机关之水者,宜大针,此其各有所宜也。”由此可知,九针者,皆有通经络、调气血以止痛之功,又各有所长。
师老更是将新九针各种针具的治疗作用发挥到极致,毫针长于调气调神,气调神怡方能祛邪外出;火针温阳通痹,祛风寒湿;锋钩针刺血泻热,松筋活络;长针通关过节,一针透多穴;员利针针身粗大治痼疾;磁圆梅针磁针结合,疏通经脉,通则不痛;针定位点穴,九针之使;埋线针以线代针,效集多法,祛顽疗痼。
因此可根据病性不同,选择不同的针具。寒证多选火针温通,或针灸并用,或“烧山火”的毫针手法;热证多选锋勾针、刀勾针放血泻热;虚证多选磁圆针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实证多选长针、员利针泻实。根据病位不同,肌肉丰厚处可选长针、员利针;病变范围广则选磁圆梅针,筋骨病多选锋勾针、刀勾针、火针;关节病以长针、员利针通关过节;神经系统疾病多选用梅花针;脏腑病以毫针调理脏腑经气。鍉针、埋线针则不论寒热虚实,新病久病皆可选用。
2 数针并用 合理配伍
师老新九针打破了“一根毫针治百病”的局面,享有“九针震华夏”的盛誉,其不但扩大了针灸临床的治疗范围,而且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九针针具及其针法的整体性与“针分主辅,合理配伍”的原则,是九针施用原理之一,主要是指选用2 种或2 种以上针具的相互配合,交替使用施治,如同用药的君臣佐使一样,有主有辅。这正是新九针针具多样化的优势所在,师老认为不同的针具有不同刺法,在临证时需胸中有数,灵活选用,因病而施,这样就可以发挥新九针各个针具相互配合、相互协同的整体治疗的特点,实践证明,多针配合使用确实较原来单一针具治病范围广、疗效快且优。
师老治中风后遗症常先用梅花针叩刺头部及四肢诸经,配合毫针刺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秩边、阳陵泉、足三里等穴祛风通络,其效果非常显著。治疗面瘫后期的口眼歪斜,常先用镵针刺破口腔黏膜,然后梅花针叩打局部,最后毫针针刺,若患者怕冷还可配合火针;梅花针与毫针配合,治疗头痛、失眠等;铍针与火针配合,协同治疗皮肤赘疣等皮肤类外科疾患,锋勾针与火针配合使用治疗多种顽痹、顽痛等。治疗肩周炎,首据疼痛部位以磁圆梅针沿经络循行叩击,往往叩刺完毕痛点,即局限某几个明显部位(如喙突、肱二头肌间沟等),再以锋勾针于痛点处勾割松解,出针加拔火罐,寒邪甚者,更加火针点刺或留针刺。
3 重视刺法 灵活运用
师老不仅在针具上有所创建,在针刺手法上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认为,不同疾病应选用不同针具,不同针具有不同刺法,临证需胸中有数,灵活选用,因病而施。手法熟练与否是取得理想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师怀堂先生在毫针手法运用上有独特之处,如采用滞针手法,这时针与肌肉组织缠的很紧,用手提拔针柄,可感到针下沉紧,不能拔出;但和针刺意外不同的是,手法滞针,只有针尖部与周围组织缠住,除增强针感外,“滞针”手法持续得刺激并保持强烈针感,提高疗效。治疗呃逆,内关穴不理想时,在背部膈俞、夹脊滞针,让其抽感传到病所,稍留针,每能病除;他还常采用一穴多只毫针的吊针法来治疗面肌痉挛;运用围刺法治疗神经性皮炎、蛇串疮等;采用上下对应或上下左右对应取穴刺法治疗急性腕踝关节扭伤等。
师怀堂先生在长针针刺秩边穴方面也有自己的特殊刺法,不同的针刺方向,会使针感传导到不同部位,如治疗尿闭、尿失禁,要求针感传至前面小腹会阴部;治疗肛肠疾患时,要求针感传至肛周部;而治疗坐骨神经痛时,要求针感向下肢传导。他曾治一女性患者,因与家人生气而投井自杀,被救后出现小便不通10 余天,经治无效,每天需导尿,当即针刺秩边穴,使针感传至会阴部,留针30 min,起针后小便即通,但却又不能自控,继续针刺秩边、三阴交、关元、气海,3 d 后小便恢复正常。
梅花针、磁圆梅针在叩打时,沉肩垂肘保持稳定,手指握紧保持方向、运用腕力一虚一实弹刺法,轻重缓急,迎随补泻,叩之有序,得心应手。用于激发经气,提高临床疗效,另梅花针叩刺还可治疗浅表性静脉炎,而磁圆梅针叩打曲张的静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其他如在治疗面瘫、肌肤赘疣、痔疮时采用镵针或铍针割治法,而治疗肛漏、肛周湿疹、肛裂时则用铍针熨烫法。
师怀堂先生一生致力于“新九针”的研究和应用,临床经验也十分丰富,这些成系统的施术思想,而又因人、因时、因病之不同而有所变化,其关键就在辨证和配伍。辨证是基础、是前提,配伍是应用、是辨证的结果和落实,二者是统一的,在临床中只有灵活应用,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满意的疗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