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资源的实践教学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结合研究
——以广东地方史资源为例
2019-03-02张金莲彭媚娟
张金莲,彭媚娟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广州 510520)
2018年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应该坚持四条基本原则,其中一条即是:“增强获得感, 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来说,如何有效坚持这一原则,是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将地方史资源与课程结合的实践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下文即以广东地方史资源为例,谈谈在《纲要》教学中,如何进行实践结合。
1 地方史资源实践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1.1 地方史资源的实践教学,是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大学生担负起实现中国梦的重任,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当前重要思想工作的前沿。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指出:“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对大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实行免票。”2008年9月,宣传部、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再次强调:“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有教育意义的场所, 要对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行免票”。这些政策就为地方史资源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提供便利。 2012年1月,教育部、中宣部等七部委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 2015年1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 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公祭仪式等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018年4月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 的通知中提道:“为继续打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讲清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 重大意义、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打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可见,国家一直重视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活动,特别是要利用现有资源,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活做强。因此,将地方史资源融入《纲要》的教学中,是符合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精神,有着明确的政策依据。
1.2 地方史资源的实践教学,是《纲要》课程教学形式的灵活补充
相较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纲要》 课程比较有“故事感”,容易在课堂中生动起来。但是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仍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倾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地讲故事,脱离课程的性质和目的,那课程的开设就失去了意义。将地方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中,既可以让课堂灵动起来,又可以在生动的教学中实现课程的思想导向。 这种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从而能使学生更好地在实践中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它对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突破, 注重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间形成互动,力争改变单纯讲理论知识、单纯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满堂灌”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动静相宜的表现形式,增强学生对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认识、感受和理解,从而使教学更为生动、有效。例如,在《纲要》课程第三章,讲至“黄花岗起义”的时候,组织学生去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去参观,让他们参观肃穆的烈士墓,细读墓碑上镌刻的牺牲青年的名字。 学生们很容易将自己置身于入辛亥革命中,感受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这些青年是怎样将自己生命与国家命运维系在一起的。 在这种历史场景中,学生们思考人生的信念和理想,从而增强对国家的热爱。
1.3 地方史资源的实践教学,是大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需求
《纲要》课程讲述的是1840年以来的历史,现有教材虽然层次分明、主题明确,但跨越时间很长,涵盖内容较广,线索也较多,概括性和理论性较强。 有限的教材容量、 有限的教学时间都无法完全呈现出中国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这对于大学生的学习习惯来说稍显枯燥。 热爱家乡,眷恋故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共同具有的一种心理特征,人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总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而且人的认识规律往往是由近及远,由熟悉到陌生,对身边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兴趣。 作为《纲要》课程的授课对象,大一新生,很多是第一次远离家乡。 家乡的一切成为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也是他们愿意去想,愿意去寻找的地方。 这一实践教学活动,以地方史资源为切入点,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遗迹背后中的那些历史, 从而让他们体悟到一幅幅鲜活的历史场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感受到历史并不遥远,它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弘扬了地域文化;与此同时,通过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知,激发学生的乡土情感与爱乡情操, 使爱国主义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知的东西,从而实现由爱家乡到爱国的感情升华。例如,在《纲要》中讲到澎湃组织农会事迹时,许多彭湃中学毕业的学生都愿意发表意见。
2 地方史资源实践教学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地方史资源的实践教学可以采取以下步骤进行: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进行,结合《纲要》课程内容,去相关的历史遗迹走走看看,并拍下相关的图片后,将思考的内容,制作成PPT 或视频等,在课堂中和同学们进行分享。 教师将每次活动的最终成果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
在即将开展活动前, 教师要声明以下注意点:(1)外出,注意安全!在组员搭配上,尽量有男生参与。增强安全意识的同时,要掌握一定的安全技能,确保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 除此,组长要规划好相关路线,并分配好各组员任务。(2)让小组成员先在网上对遗迹点进行大致了解,注意内容的针对性。 在寻找历史遗迹时,一定要选取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并具有重要价值的对象,避免盲目性。(3)在制作成果时,要客观公正。不能因为对家乡的感情而不顾客观事实,任意夸大,文过饰非。
3 地方史资源实践教学的效果
地方史资源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将有效解决以下关键点:一是实现教学手段上的研究与改革:改课堂中的单一讲述方式为多种教学方法, 如穿插式、 情景式、讨论式、研究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教材只是文字的聚集,没有任何情感。而在教材中适当切入相关的地方资料,便可以将它变得灵动起来。通过学生们亲身寻找的相关遗迹资料, 并带到课堂中进行讨论, 以实现“走出去,请进来”的课堂教学方式。二是实现教学主体上的研究与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性。在地方史资源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 需要同学亲自到历史遗迹点寻找资料,并将此制作成PPT 或视频等,然后在课堂中进行展示。整个环节学生成为主体,这使得教学的对象能主动、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实现教学的针对性。 三是实现教学内容上的研究与改革: 拓展教材内容,感受家乡的历史。 教材是针对全国高校的大学生,具有普遍性,然对于各地域的大学生却缺乏针对性。而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展教材的内容,更能以亲身的体会来感知熟悉的历史。家乡的历史,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或者一小部分, 而对家乡历史产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
通过地方资源的实践教学活动, 不但可梳理地方史资源,弘扬地方文化。 同时,通过地方史资源这个情景平台,实行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回归生活。 即以一种真实的状态让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入生活, 并以学生的感受、体验为基础,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内化和强化。 引导大学生把主流意识思想作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外化为自身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注重改造客观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进一步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正如今年3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 上谈道:“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而地方史资源实践教学正是履行了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走进大学生的心中,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