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的路径探析
2019-03-02王慧敏
王慧敏
(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生在线发展中心,北京 10000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央越来越重视人民社会生活的数字化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1]。 这为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明了工作方向。因此, 结合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 探索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1 大数据时代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新变化
1.1 引发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思维和观念的转变
大数据时代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以数据为准,用数据说话,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象、研究内容、教育效果等以数据的形式用大数据技术方法进行收集、整理,并转化为易于分析的量化形式[2]。其工作方式从传统定性经验积累向数据定量分析研究转变, 从后补性应急处置向前瞻性预警研判转变,从单方向灌输教育向个性化服务转变。但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的数量庞大、 更新快速而有效价值密度低的数据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和考验。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树立数据思维,掌握数据分析,克服传统工作中凭借个人经验积累、 直觉感悟和单向灌输的工作模式, 把握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需要主动提高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和工作预判能力,并为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针对性。
1.2 促进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和对象的改变
大数据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 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对师生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内容复杂多样、数量庞大、更新速度快的大数据对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和对象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产生冲击,促使改变。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 人们获知信息和提高技能的渠道越来越丰富, 高校思政工作者与受教育者获知信息的平台和方式日趋相同,对社会热点、思想潮流的认知和评价激烈碰撞,高校思政工作者很难完整客观的对来源广泛、数量巨大,且更新速度快的信息进行提炼更新,而学生了解的信息与掌握的技能在某段时间或某些领域可能超过教育者自身, 高校思政工作以前树立的教育权威性和掌握的信息话语权受到严重冲击。 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和对象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定位,了解环境变化,分析优势与劣势,找准方向,及时改变,彼此适应时代的需求。
1.3 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变革
大数据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逐步探索和应用使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发生巨大变革。 利用大数据技术在宏观上, 有助于思政工作者了解掌握大学生群体的总体特征, 并针对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进行科学合理的预警和预测,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和科学化;微观上,有助于学生工作者跟踪描绘大学生个体的行为习惯,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和精细化[3]。 相比较传统工作方法中随机选取调查对象,采集部分学生数据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参考, 大数据时代采集的是所有在校大学生的全部数据信息。 教育工作者可以避免经验积累或单项灌输得不足, 利用采集到的全部数据,主动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科学分析,进而准确分析其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 做出合理判断并进行前瞻性预防、针对性教育。但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政工作所采集的数据具有大时空、 碎片化等新特点,又面临数据多源头、信息甄别难、技术分析难与抉择难等新困难。 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及时改变工作手段和方法,提供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积极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考验。
2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2.1 大数据时代到来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提出挑战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快速更新换代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提升,信息来源渠道越来越难以确定。部分人利用其掌握的网络资源和技术优势, 利用大学生对网络越来越依赖的现状,通过互联网以挑拨离间、无中生有、 恶意诽谤等方式制造大量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舆论, 使大学生群体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强烈冲击。同时,由于思想的激烈碰撞和信息接收无差别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优势不复存在,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传统灌输式的工作理念和方法不能有效应对新情况新问题。 教育工作者需要围绕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和现象、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等方面,通过改进老思路旧方法,掌握新技术新手段,真正把握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应对时代挑战,有效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2.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大数据的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观念还无法跟上大数据时代环境的新变化和新要求, 学生工作者的能力还不能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新需要和新情况。 部分学生工作者认识不到位,能力不达标,紧紧抱着大数据工具论不放或停留在探讨大数据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口头上或停留在概念炒作[4],缺少大数据应用必要的理念和技术,不能紧跟时代,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工作能力,实现大数据在全员、 全方位、 全过程和全环境育人中发挥作用。同时,大部分高校对学生大数据应用仅停留在学生物质消费、学习时长、活动时间统计等简单初级应用阶段且各部门各自为战, 缺少信息共享, 造成“信息孤岛”,阻碍了大数据在思想教育、学生管理和高校治理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应用。
2.3 各高等学校大数据硬件设施和制度建设亟待加强
当前部分高校重视发挥大数据思维和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新问题, 如部分高校领导层面对大数据建设重视不足或仅停留在口号上, 造成大数据相关基础设施薄弱或缺少专业人员维护, 教育工作者工作中也仅简单地将师生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上传与保存,而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发掘和利用的意识或能力。同时,由于高校的办学经费大部分投入到教学、科研等方面,致使大数据相关基础设施落后、科研条件差、队伍建设不强,从事大数据研究和利用的队伍主要由非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等人员组成,其存在专业技能不精,数据意识不足,媒体素养不高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教育功能的发挥。
3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新路径
3.1 加强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数据能力建设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质量需要依靠教育战线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面对大数据,思想政治工作要发展要适应,数据意识、数据素养、数据思维的培育培养是前提条件和客观要求。 高校要顺应大数据时代思维变革要求,注重由样本思维向整体思维、由因果思维向关联思维、由精确思维向模糊思维的转变[5]。 要做好顶层设计,超前布局,强化基础,重点推进,优化供给,着力于打造一支既有较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具有大数据思维、掌握大数据能力的工作队伍。这支队伍应该包含学校宣传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教师队伍,也应包括学生骨干、学生网络领袖等学生。
3.2 加强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和理论研究
大数据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很多难点、热点和前沿性问题,需要从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时代特征等三个维度加强课程建设和理论研究, 推动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新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尽快建立起大数据背景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分析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特点,面临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探索大数据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理论依据和具体应用,主动增强思想引领的主动性,有效应对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并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工具和模型支持。
3.3 拓展大数据技术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应用领域
对于高校思政工作而言,教育是核心和目的,管理是手段和过程,服务是使命和精神。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智慧校园的建设将实现数据的充分采集、流动与共享,为教育、管理和服务提供信息支撑和决策导向。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树立大数据思维,主动适应新变化,及时掌握新动态,紧跟时代变化步伐,将大数据技术及有效的数据资源合理有效地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还要进一步解决大学生面对的生活困难、心理、就业、生涯规划、人际交往等学生课堂教学以外的方方面面,拓展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