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腐败“零容忍”视角下的中国砥廉诗刍议

2019-03-02

皖西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零容忍南风

崔 玲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反腐倡廉向来都是历朝历代整饬吏治的重要内容,更是当前我党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做到腐败“零容忍”。纵观历史变迁,各朝各代政权的复杂性变化从未停歇过,政治廉洁已成为维持政权兴衰的关键。

中唐诗人白居易曾主张文艺作品要有针砭时弊、讽喻现实的劝诫德育功能,为此,白居易写下了大量的政治讽喻诗,掀起了著名的新乐府运动。实际上,除了白居易,我国从古至今有一大批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留下了各种类型的砥廉诗作,今人读之,仍可从中获益良多,具有极大的警示意义与德育功用。笔者认为,但凡蕴含有深刻的砥廉哲理启示色彩的诗,皆可视为砥廉诗。这类作品或借物咏志,或借古讽今,或直抒胸臆,均殊途同归,旨在述理明志,讽贪刺奸,进而达到反腐倡廉、淡泊名利、惩戒贪奢的德育之用。

一、砥廉诗产生的相关背景

砥廉诗,它是以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抨击腐败和促进廉洁来描绘世界万象的诗歌作品。它以诠释深刻的思想与智慧,来优化人们的精神世界,培养人们的情感,提高人们的修养,它在中国文艺领域留下了灿烂的光彩。此外,它为中国廉洁政府文化的意识形态宝库增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对在新时期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反腐败斗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初唐诗人陈子昂在《座右铭》一诗中写有“从官重公慎,立身贵廉明”,这是唐王朝诗歌中的杰作。“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这是宋朝著名官员包拯的为官之道,阅读起来非常有教育意义。清代学者朱舜水又说过“公则生明,廉则生威”。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建设廉洁政府和培养清廉官员,自古以来就是民生问题,引起了广大学者、官员和历代皇帝的关注。回顾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腐败奢侈之风,作为一种反道德行为,一直被文人所谴责。以这一主题创作的砥廉诗歌,已成为中国文学宝库的独特部分。

二、砥廉诗《南风歌》解析

说起砥廉诗,不得不提到《南风歌》。这首诗歌相传为舜帝所作,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一首砥廉诗。

《南风歌》全诗仅有短短的四句:“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凉爽及时的南风,对所有人的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南风”一语双关,暗指清廉之风。此诗情思真切,具有很高的德育意义,备受政治家、思想家的重视。例如《孔子家语》曾记述一位叫舜的德高望重的老人,演奏了五弦琴,并创作了南风诗。类似的记载还有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所记的“《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那么,为何连孔子和司马迁这样的大圣人、大史学家,都要礼赞颂扬这首小诗呢?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南风歌》的德育教化功能。显而易见,“南风歌”是一首赞美“南风”(清廉风气)的歌曲,因此,经过儒家学者的不断诠释,“南风”逐渐成为皇帝和官员慈悲廉洁的象征,历代文人墨客也惯以“南风之德”来褒扬社会管理者对黎民百姓的体恤之情和育化之功。

与这类诗歌密切相关的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清官文化。关于清官,自古以来就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来阐释。不过,有一部关于古代仪式和官学制度的儒家经典《周礼》,对古代官僚的为官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有所谓的六项考核指标:一为廉善,即善行仁政,以德服人;二为廉能,即具备出色的行政能力,有为生民立命的服务意识;三为廉敬,即奉献和敬业,强调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四为廉正,即正直无私,以公服人;五为廉法,即秉公执法,法不容情;六为廉辨,即善于区分黑白是非,以理服人[1]。

可以看出,古人的用意很清楚:为官的第一要义是廉,这是为官之根本。从一般意义上讲,清官的精神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清、正、廉、明。清,作为社会管理者,应该做到严格自律,谨言慎行;正,就是不畏权贵,刚正不阿;廉,表现为廉洁奉公,不贪不占;明,体现在忠诚、勤奋和明辨是非上。真正优秀的社会管理者,须做到以上这四个方面的兼有,缺一不可。历史上有不少人做到了以上四个方面,如“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四知先生”杨震、海瑞、包拯、狄仁杰等,还有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同志、“羊胡子老人”朱蕴山先生等。这些德才兼备的社会管理者的出现,构成了中国廉政文化史上的一道独特景观,接力续写了我国廉政文化的宝贵品质。

三、从砥廉诗看廉政文化

(一)刘宠清名传遍天下,寺庙今犹肃立河畔[2]

东汉著名官员刘宠在其正式仕途生涯中表现出色,据史书记载,他在浙江绍兴担任太守时,因政绩显著,被朝廷提拔,升职入京,当时的地方百姓听说刘太守要升迁入京了,都很舍不得,纷纷从绍兴各地特意赶来给他送行。地方上的父老乡亲为了表达对刘宠的爱戴之意,就凑了一批金银财礼相赠。刘宠拒不接受这番美意,但是他又不忍心让民众失望,只好勉强留下一枚钱作纪念。人们都纷纷被刘大人的清明之举所感佩,热情尊呼其为“一钱太守”。后来,当地人民还特意为他修建了一座“一钱太守庙”,供人瞻仰祭拜。千百年来,其美名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一代清廉之官。后世文人王叔能就曾写诗赞誉:

刘宠清名举世传,至今遗庙在江边。

近来仕官多能者,也学先生拣大钱。

然而,与“一钱太守”相反的贪腐官吏古往今来也有很多,譬如北魏时期的太尉主簿元庆智, 此人生性贪婪,他为民办事,无论大小,都要拿人钱财,先得一点贿赂和好处,然后才肯去处理,甚至卑鄙到明码标价,据说,他为人办事的门槛费不得低于十钱。这个贪官的无耻行径一时间流传开来,被人讥讽为“十钱主簿”,遗臭万年。

(二)门厅张贴戒律章节,防微杜渐明誓节操[3]

范景文是明朝人,是万历时期的知名学者,担任过六部尚书、内阁大学士之职,位高权重,自然会有很多人前来攀附巴结范景文。这些人络绎不绝来到范大人家求见,一时间范家门庭若市,但都被范景文一一回绝了。后来,这位中堂大人被不断登门求见的人滋扰得很烦,索性就命令下人在自家的大门上张贴“不受嘱,不受馈”六个大字的告示,以明心迹,一不接受任何与公事有关的嘱托,二不接收任何的礼品礼金。久而久之,吃了闭门羹的人发现范景文的六字警言真的不是玩笑话,就只好悻然而归。时间一长,范家门可罗雀。于是,他也因此而获得“二不尚书”的美誉,流芳百世。

“二不尚书”范景文有一些诗文传世,其中《斋中》一首借景物抒怀明志,从诗歌中我们可以领略其高洁之风。

颇嫌多事是尊生,但得心闲近道情。

长与疏梅耐幽独,更教瘦鹤伴凄清。

民间也传有《二不尚书赞》一诗:

一章戒律贴厅门,为守清廉作警言。

虽少钱财留子女,却留美德启后昆。

相反地,唐朝有位御史,名为严升期,臭名远扬。据传此人贪婪成性,其中最贪的有两样,一贪吃,一贪财。唐代张鷟的《朝野佥载·卷三》记载,此人酷爱吃牛肉,凡到一处巡查地方,就要胡吃海喝,以饱饕餮之欲。为此,各地政府就想方设法地为他宰牛烹羊,好酒好肉超规格接待,大费周章,敢怒不敢言。按今天的说法,他作为国家巡视组官员,不仅不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反而带头违纪,公款吃喝,而地方也是超标接待,双双都严重违纪。另外,别人若求他办事,只要献上黄金白银,他就来者不拒,照单全收,极其狂妄无耻。这位贪赃枉法的御史被后人称为“金牛御史”,遭人唾弃。

(三)一日三餐清汤伴,胸有美德菜根香

顺治康熙年间的官员汤斌以其正直清廉而闻名天下。他不论在何处任职,都是恪尽职守,洁己爱民,深得康熙皇帝的赏识,称赞他泽被一方,为民众服务意识强,是君王的得力助手。每当他离任一方时,地方百姓都会不舍地伤感落泪。在他为官期间,他一直以“君恩高似天,臣心直如矢”砥砺自己,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位清白干净的官员,一心为民,一心为君,不畏权贵,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有传言说,在陕西韶关道台任职期间,这位汤大人廉洁自律,家居陈设极为简朴,甚至他一天三餐都没有离开清水豆腐汤。当地几位秀才还专门为称颂他的廉洁而特意写了一副对联相赠,上联是“两袖清风,百姓爱怜当局者”,下联为“一身正气,三汤可配后来人”。

现有《三汤巡抚赞》一首传世:

日食三汤本姓汤,心怀美德自然香。

为官甘吃人间苦,乐得万民享福康[4](P1914-1927)。

(四)漫言丝尽春将老,化作飞蛾犹斗争

新中国历史上有一位两袖清风一心为民的公仆,他便是皖西学院创始人之一的朱蕴山先生。朱先生是中国杰出的爱国民主党人,中国共产党的密友,革命的坚强战士和政治活动家,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他的一生风云激荡,为巩固和发展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朱蕴山先生廉洁自律与厚德尚能的可贵品质,也被一代代皖西学院人传承发扬[5](P269-316)。

值得一提的是,朱蕴山先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诗人,在其革命生涯中笔耕不辍,一直坚持诗词创作。朱蕴山先生对古典诗词情有独钟,曾写有多达一千余首的诗词作品,其中有两百多首力作被收录于《朱蕴山纪事诗词选》中,这些作品纪实性很强,具有“诗史”性的价值,生动形象地还原了20世纪初至中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印证了朱蕴山先生百年沧桑的人生足迹。他的诗词纪实色彩浓厚,大多是对革命理想的热情讴歌和积极投身救国救民的迫切心情,为后世读者较完整清晰地呈现出中国百年变迁的历史卷轴,思想性与艺术性并重,成就斐然。

朱蕴山先生有许多作品强烈地表达了他一生不慕虚名、廉洁奉公、淡泊名利的思想情怀,具有极强的现实教育意义。如创作于抗日战争胜利不久的一首诗歌《答谭平山并示石父》:

南北东西一野鸥,虚名虚利不虚求。

愿将一片丹心火,化作人间老马牛。

此类表明心志之作还有不少,如《答力报记者胡希明》的“造茧依然不顾身,春蚕到死为求生。漫言丝尽春将老,化作飞蛾犹斗争”。再如《附胡原作》写道:“春蚕到死丝虽尽,造茧依然缚自身。翰与飞蛾扑烈焰,愿将微命殉光明。”等等。今日读之依然令人感佩不已。

四、砥廉诗对当代廉政文化建设的启示

所谓廉政文化,是一个国家在建设廉洁政府时形成的理论概念、行为规范、政策制度和实践活动的总称[6]。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清官文化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清官文化起源于民主与法制不健全的“人治”社会,而不是一整套完善和有效的法律制度,而那时的法律制度只是出于统治阶级的主观意志。因此,它与当前社会主义社会所倡导的廉洁政府文化相比,清官文化反映了人治特点,强调个别官员在建设廉洁政府中的作用,把清明之治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身上,这是非常随机的、主观的和不确定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2012年11月召开以来,中共中央坚持各种腐败现象“零容忍”原则,反腐败斗争无禁区、全覆盖,全党要全力以赴做好党风整改工作,目前成效显著,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正在形成。笔者认为,我们绝不能像古人那样,单纯依靠少数廉洁官员的出现来树立新风,无数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那是不现实的,行不通的。切实可行的是,在全社会培育一个良好的廉洁文化生长环境。

目前,廉政文化强调法治,出台各种法律法规来肃清腐败问题。此举无疑是极其必要的,为廉洁政府的创建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制度保障,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个人在建设廉洁政府中的作用。因为,无论是国家、政府、家庭,其实都是以一个个的个体组成的,个人的言行、思想道德、价值追求势必会影响和改变他人和整个社会。从绝对意义上讲,社会与政府的廉洁度高低取决于个人对廉洁思想的认识与践行程度。笔者认为,廉洁文化的建设应从人的道德修养、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出发,从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出发。

联系当前新时期的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态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从严治党,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反腐倡廉,对一切腐败现象“零容忍”。笔者认为,重温传统文化中的砥廉诗与清官文化,对我们今天的廉政文化建设与德育建设,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正所谓,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猜你喜欢

零容忍南风
南风颂
诡异的偷蛋贼
现代透视眼
神奇的独眼机器
速度的较量
南风易逝,醉沉年
莫让“零容忍”在中美之间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