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课程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019-03-02马启俊
马启俊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一、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文化
众所周知,大学是文化气息极为浓厚的场所,各种古今中外的文化在这里都能得到比较集中的展现、自觉的传承和创新。除了一般意义上的人类物质和精神产物总和的文化以外,大学还具有内涵专一的“大学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大学文化是以高等学府为载体,由师生员工传承、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大学文化是大学的核心文化、主体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因为“大学文化”体现了大学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道德准则、学术传统、校园文化、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与其他大学区别开来的重要表征。
“大学文化包括学校属性的大学文化、大学属性的大学文化和大学校园的文化三个层次。”[2]大学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有机统一,其中精神文化又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起统领作用。正如贡恰连科所言:“在提到的所有文化定义中有一个共同点:精神原则被认为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的决定性因素。”[3](P226)大学精神文化既是内隐的,又是外显的;既是集中的,又是分散的;既是高雅的,又是先进的;既是历史的,又是创新的。“大学文化是一种内隐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表现在大学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情感气质之中,是一个学校思想、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构成大学生存发展的观念层,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的群体意识、精神风貌、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教风学风等。”[1]
现代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五大职能,因此大学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领域,是传导先进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打造跨文化交流的平台,是文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在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现代大学的文化建设对体现大学职能,推动全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学文化建设要坚持传导先进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大学文化建设要弘扬中华文化,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大学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建现代大学文化,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4]
虽然大学的类型多种多样,但是建设大学精神文化,是所有大学的共同任务。“大学精神文化是所有大学都必须具备的。因为大学不是职业培训中心,大学的任务不仅是对培养对象进行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而且还要其养成良好的精神文化素质,所以,既然是大学,不管其是研究型的,还是教学型、应用型,都需要这种大学精神、大学文化。”[5]
我国的大学分布在全国各地,用大学所在地的地方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建设大学有特色的精神文化,是目前我国大学普遍重视的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大学文化,是大学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提高生存发展软实力的重要方面,这几乎已经成为所有大学人的共识,也是许多大学正在努力做着的一件大事。”[5]
二、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和实质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认清大学文化特别是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实质、构成、特征、功能和建设途径,推动构建健康、和谐、高雅和优秀的大学精神文化,使大学精神文化成为现代大学的生命和灵魂,以及凝聚力和感召力之所在。
要明确界定大学精神文化的本质内涵、多元品性和价值取向。大学精神文化是体现大学精神传统、办学理念、校风校貌、大学形象的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大学精神文化具有学校文化属性、大学教育属性,因此具有育人性、生成性、独特性、整合性等品性。大学精神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本精神,充分体现对师生的尊重、理解、信任和关怀,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和育人环境。因此要科学有效地建设大学精神文化,重视精神文化的陶冶作用,激发现代大学精神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大学精神文化的实质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养成教育,因此精神文化是大学所不可缺少的。大学精神文化植根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会影响大学精神文化,服务地方、校地合作、产学研结合,也会加强大学与地方的文化交流,大学对地方的文化建设也会产生引领、示范、辐射、促动作用。
大学文化建设,应更加自觉地用健康、优秀的大学精神文化引导大学整体建设。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应注重品牌意识,提高品位,通过校训、校歌、校徽、校标、校联、校旗、校匾、校门、校园雕塑、校园绿化、校园风景、校园环境、校史馆、图书馆、教学楼、宿舍楼、餐厅、运动场、校园网、校刊、校报、宣传栏、橱窗等可视化的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和校风、教风、学风、大学的使命、名师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等各种潜在的大学精神文化要素来共同形成。
三、民间文学课程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大学的精神文化建设相对于校园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来说,还是薄弱环节。通过民间文学课程建设,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我国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趋同化、简单化、行政化、工具化、功利化、庸俗化的发展倾向,以及传统文化精髓在大学文化建设中不同程度的丢失与缺损,某些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悖等现象。
民间文学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可以作为面向其他文、理、工科专业的通识课程开设,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高校开设了民间文学课程。本门课程向大学生介绍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各种体裁的民间文学作品,以及采集、整理、记录和研究民间文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高校进行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文化资源。
民间文学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教学功能决定了民间文学课程是高校重要的文化类课程,对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以及大学文化与地方文化互动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民间文学课程应自觉地承担起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促进者角色,发挥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校园的传承与创新作用,加强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精神文化建设,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通过民间文学课程与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关系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探讨民间文学课程如何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民间文学课程有利于优秀精神文化在大学校园里的传承与创新
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应注意抓住下面四点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着眼未来’的超越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6]新时期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这四个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在精神、道德、心理、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正确发展。
大学精神文化具有社会导向、教化育人、知识传承、激励约束、研究创新等功能。要以大学精神文化的强大号召力,引导和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健全学生心理,陶冶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民间文学课程要在参与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中真正实现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
民间文学课程能够促进民间文化参与大学精神文化的构建,推动大学文化的社会化、地方化和特色化,发挥民间文化对大学文化在渗透、批判、引导、整合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大学作为文化高地,应将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和大学文化结合起来,既吸收民间文化优秀成分,又根据大学性质与特色,用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力量牵制民间文化的影响力。
民间文学课程可以使大学生通过丰富而优秀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民间长诗、民间短语(如谚语、歇后语、谜语、令语、对联)等作品,了解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可以增加大学生对民间文学的感知和热爱,确保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他们身上得以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利用。
(二)民间文学课程有利于大学生精神文明教育和思想素质培养
大学是传承与创新人类精神文明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是引领社会思想前行的精神家园。因此注重人文科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显得十分重要。
民间文学课程有助于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其积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文化遗产;有助于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其积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养成公民道德;有助于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养教育,使其积极投身大学精神文化和优秀校园文化建设。
民间文学课程要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积极开展优秀的民间文化传统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陶冶大学生的高尚的情操,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民族精神、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审美观教育,提高人才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推进大学精神文化建设。
我国2001年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道德包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五个方面。公民道德修养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精神素质,是大学精神文化教育的核心。民间文学来源于民间,它带有不同时期的民族色彩,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宣扬各民族人民的传统美德,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和情感,给人以具体形象的教育。民间文学中涵盖了中华民族多种多样的传统美德,民间文学能以学生们喜闻乐见又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心灵的唤醒和思想素质的培养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如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有利于他们改变奢侈浪费、懒惰散漫的不良习惯和一些腐朽的价值观念,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代大学生高尚人格和爱国主义情操形成的基础。
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必须在各个方面都是健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在不断地加快步伐。在大学生中加强健康的民间文学精神教育,无疑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推动,对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都有着重要意义。
(三)民间文学课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巨大的能动作用,为培养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民间文学是培养社会主义综合型人才的一部内蕴深厚的百科全书,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产生着非常重大的影响。通过民间文学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可以从大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育等方面来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民间文学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影响和作用。
民间文学课程参与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大学教育体系,利用大学精神文化的综合育人功能,加强课程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做到基础文化、社会实践、研究拓展相结合,可以围绕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发挥课程文化的综合育人功能,教育引导学生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四)民间文学课程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民间文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课堂教学和田野调查兼有,学习空间是开放的,学习方式是多样的。因此民间文学课程既可以提高学生对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又可以培养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最终成为具有较高的思维能力、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五)民间文学课程有利于大学生知识的传承和艺术修养的提高
民间文学来源于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真实地反映了民间社会生活,蕴含着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学科的丰富知识,是祖国文化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多种知识营养,宝贵的学习和研究资料,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传承、理解和运用,是大学生必备的“百科全书”。
民间文学集中了群众的智慧和艺术创造才能,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它纯真、朴素,充满生命力的内涵给大学生以艺术的感染。在大学生精神生活和艺术情趣普遍较为贫乏的今天,民间文学的艺术性无疑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生活品位。
(六)民间文学课程有利于大学生审美教育
民间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形式优美,往往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而可以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塑造完美的人性。民间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可以促进大学生审美趣味的提高。民间文学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民间文学对大学生的体育和健美教育也有一定的作用。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民间文学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广博的知识、完美的人性、健康的体魄和正确的审美情趣的培养与获得,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民间文学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文学是传统道德观念在高校延伸和发展的动力,是把各种知识传递给大学生的媒介,同时,也是美化学生心灵和弘扬体育精神的重要手段。
四、民间文学课程如何推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学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有着重要意义。民间文学课程建设对文化传承创新、文化人才培养、文化发展繁荣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助于社会和高校新的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也可以对民间文学课程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最终实现民间文学课程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互利共赢,共同推动大学文化的研究与实践。
如何利用民间文学课程的文化资源优势、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参与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并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认为,可以通过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式的改革、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专业和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技术设备和图书资料的添置使用等方面的努力来实现这个目标。
如何在大学精神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推动民间文学课程建设和文化人才的培养?我们认为,需要深入研究大学精神文化的理论问题,探讨大学精神文化与民间文学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富有特色的民间文学课程文化,发挥民间文学课程文化在现代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因此,在不同层级与类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管理模式之下,需要突出民间文学课程的传统性和地方性、普适性和独特性,使其更能符合不同高校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不同需要。
民间文学课程以课程的形式和文化的形态参与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一门课的教学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和程度上推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民间文学课程还要通过参与构建现代大学独特丰富的物质文化、公正严肃的制度文化、和谐优美的环境文化、健康高雅的行为文化,保证其对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大学生作为年轻、活跃、有文化、掌握现代传播手段、社会感受力强的群体,既参与民间文化的传播,也会受到民间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思想行为上反映出来,对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民间文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带领和指导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传承和创新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走入田野,深入到民众当中,了解和认识各种民间文学和民俗活动,锻炼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民间文化的热爱之情,从而更好地建设大学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文化建设需要构建富有本地和本校特色的课程文化,“现代大学课程文化的构建要以科学理性为基础,以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把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之中;要重视挖掘人的创新潜能与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有机结合,注重学生各发展阶段的能力和人格的形成。”[7]
因此,高校要改变原有的思想观念,提高对民间文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加强民间文学课程建设。要把民间文学课程作为一门文、理、工科都可选修的通识课程来开设,要把民间文学教育普及到每一个大学生,影响到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要积极开展相关的民间文学活动,调查、收集、整理、研究、保护和利用民间文学作品和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民间文学的宣传力度,扩大民间文学在高校的影响。强化民间文学的思想教育功能,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推行文化素质教育,提高文化自觉和自信,形成大学精神文化的民族性、地方性、传统性、时代性、教育性、多科性特色。
我们要通过探讨民间文学课程教学和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从中找出契合点,进一步做好今后民间文学课程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中所应做的工作更好地实现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在提高大学办学质量上的基础作用,促进我国地方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目标,服务、支持、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总之,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中树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凝练大学品格,推进大学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的人才培养机制,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营造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民间文学课程可以也必须自觉地担当起这样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