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忠诚思想探析
2019-03-02高媛媛
高媛媛
(安徽师范大学 研究生院,安徽 芜湖 241002)
2016年6月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高级干部要对党绝对忠诚,模范遵守党章,严格按党的制度和规矩办事,夙兴夜寐为党和人民工作,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都不破坏党的制度和规矩。”[1]在庆祝建党3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进一步强调:“全党同志要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2]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了一系列与忠诚思想密切相关的重要论断。不难发现,习近平在各级各类讲话中多次提到共产党人要对党忠诚,不仅说明忠诚是党员必备的道德品质,更体现出忠诚是党员必须践行的政治行为。伴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关键期,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大旗,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忠诚思想体系,为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入新境界、结出新硕果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一、理论溯源:传统忠诚文化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忠诚思想其理论渊源既可以追溯到中国传统的忠诚文化,也可以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寻求依据,而这两种中西方思想地碰撞融合恰恰让新时代的忠诚思想焕发出新的理论光芒。
(一)忠诚与社会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思想一直被人们奉为“为国之本”“义理之归”。最早见于《荀子·尧问》中的“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它是指人们在理性的指导下,对所忠诚的对象产生信任与爱,并通过专一、尽职尽责的行为来表现自己绝对、彻底地尽心。人类的忠诚思想经历了原始社会的朴素自发——奴隶社会尚未开化的“奴性”忠诚——封建社会的“公忠”——现代社会的理性忠诚,其在历史演变中已逐渐成为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特别在新时代来临之际,忠诚内涵早已突破传统意义上单一的“忠君”思想,被赋予了更多的道德要义。2013年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共产党人忠诚的重要性,让忠诚思想逐渐成为一种主流价值观引领时代思想浪潮。忠诚是一种社会规范,是社会运行的重要规则,是社会成员普遍遵从的契约共识。它符合人类整体利益,与国家法律规范相一致,是人类“善”的表现,体现出人类对“忠于唯一”的美好追求。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正义,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得到更多的权益保障,让社会道义得以维护,社会稳定得以维持。忠诚也是一种社会美德,忠诚本身就是个体或共同体的美德,发源于人性中固有的“善端”,并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人类社会应该遵守的普遍社会道德。现代社会的忠诚,力图既能保持自身“正义”的品质,又能受到社会规则“合理性”约束,在博弈中寻求平衡,在平衡中达到理性。忠诚更是一种政治的存在,“在一定的利益、需要的推动下,经过长期的政治实践活动的积淀,逐步形成对政治目标、政治追求、政治信念、政治立场、政治规范等的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3](P58)。新时代的政治忠诚包括对依法治国的忠诚、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忠诚,这是一种正气、一种操守、一种奉献、一种牺牲,是全体党员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使命,也是个体智善与至善的道德体现。
习近平忠诚思想重点是教育党员同志要对党忠诚。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要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严重曲折中吸取教训,使社会主义更好地发展。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指出,“我们国家无论在体制、制度上,还是在所走的道路和今天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境遇,都与苏联有着相似或者相近乃至相同的地方。弄好了,能走出一片艳阳天;弄不好,苏联的昨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在建设中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必须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高度重视党员的对党忠诚,确保社会主义旗帜的永恒性。
(二)忠诚与人的发展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科学论述了人发展的三个境界。包括人与人相互依赖不独立阶段、人对物依赖的独立阶段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占有社会财富的独立性阶段。其中“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得到贯彻与完善。习近平在2018年5月2日北大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这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内涵。“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忠诚自身所内含的道德原则息息相关。一方面,把内心真实无妄作为内在的自我约束,强调个人道德的自律发展,实现人的自主自觉精神和人格发展境界;另一方面,把人与人之间的“忠诚”作为基本的行为规范,谋求社会共同体的和谐相处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共同发展,这都体现出人的全面发展之内在要求,符合人的全面发展之目标指向,是人的全面发展之重要指标。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而忠诚自身所内含的道德责任则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世界伦理道德辞典》认为,道德责任是“人们为自己行为的善恶所应承担的责任。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受道德意识支配,人们对社会、集体和他人所自觉承担的责任;二是指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过失及其不良后果在道义上所应承担的责任”。有了道德责任内涵的忠诚是理性的忠诚,而非盲目的愚忠。它的行为表现是不冲动、不盲从,是正确的并符合道义的。忠诚是个体作为社会成员所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强调的是自觉自愿,是人们主动践行的义务。从宏观上来看,忠诚是对自己、他人、社会乃至整个民族有利的行为。当人们选择了忠诚对象后,就必然要全力以赴,承担起更多的带有强制性、必须履行的义务。于是人们只有做出与之相应的行为,才能获得满足感、成就感,而一旦违背了这种义务,则会产生内疚、不安、羞愧等情绪体验。随着义务感的增加,个体会逐渐将践行忠诚时应该具备的观念与行为慢慢转化为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最终让其成为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至此,义务感已提升为责任感,被赋予了责任的忠诚思想,则会更加真诚无私。中华民族的富强繁荣与中华儿女敢于担当、恪尽职守的责任意识密不可分,这种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就是对民族国家的忠诚。另外,道德责任感的存在也有效降低了人们不忠诚行为的发生,因为一旦出现了违背道义的行为,则需要承担道德谴责,甚至还要负法律责任。因此,道德责任感无形中为忠诚添加了精神约束,让忠诚行为更具理性、责任心和正义感。
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应该做到“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主义,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这段话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习近平对全体共产党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基于此,习近平要求全党同志做到政治思想坚定,思想上无限忠诚于党。无产阶级政党是维护无产阶级利益,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终极目标的组织,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忠诚于党就是始终坚持党的理想信念,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模范遵守党的纪律。要加强政治学习,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对各类讲话精神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做马克思主义思想忠实的信奉者、政治生活上的明白人。全体党员均需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时刻警醒自己,敬畏法纪、敬畏人民,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二、根本遵循:忠诚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的重要理念基石
习近平在各级各类场合中都提到忠诚的重要性,具体包括在社会发展中、干部队伍建设中、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坚守中以及优秀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党内忠诚
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坚持党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绝对领导权。党的领导之所以具有核心地位,关键是全体党员对党无限忠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必须要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带领下去实现。政党的凝聚力源自党员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党内成员必须时刻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要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革命情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级党组织成员必须无条件忠诚于党,杜绝各类“亚忠诚”现象。广大党员必须把对党忠诚牢记心中,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服从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必须拥有忠诚品质
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必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2014年10月,习近平对云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党员干部要“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这“三句话”是对好干部标准的高度概括和朴素表达,为我们加强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对党忠诚”是干部队伍建设的第一要求,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核心要素。“对党忠诚”就是对党的信仰、党的组织、党的事业的忠诚。共产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各种考验的强大精神支撑。习近平将共产党人的信仰比喻成“总开关”,其源头活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认知。因此党员要认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要准确把握其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党员信仰的坚定性。党的组织工作是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组织的严密性是我们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法宝。共产党人忠诚于党组织就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任何时候都要对党说真话、讲实话、说心里话。共产主义被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是最合理、最进步、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本身就是对科学、真理的忠诚。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因此,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必须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人才,才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需要弘扬忠诚老实的价值观
2013年“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指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弘扬忠诚老实的价值观”。忠诚老实的价值观是共产党人对待事业的一种态度,源自于“心中有党,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是共产党人在思想上、行动上拥护党纲党纪的重要表现。它是指共产党人在对待事业时本着绝对、无私、彻底的奉献精神,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做好本职工作。“忠诚、干净、为民、担当”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其建立的基础应为忠诚老实的价值观。共产党人要以忠诚为本,以绝对忠诚的坚定立场,坚持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时刻牢记党员的理想信念。共产党人要以干净为守,永葆干净本色,有所敬畏。习近平也曾强调,干部要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敬畏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社会及自我的基础上,对敬畏对象产生的一种带有崇敬和畏惧的社会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浸润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4](P56)。敬畏感的存在让人们不断地弃恶扬善,追求真善美,“人要为善,必须有所敬畏;要人为善,必须使其有所敬畏;有所敬畏,就有所善举”[4](P57)。共产党人对党忠诚就是对党怀有感恩、崇敬之心,因为“敬”而生“畏”,因为“畏”而不去做一些违心、违德之事。共产党人要心中有民。党的性质决定了党员来自于劳动人民,永远是其中普通一员。共产党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要有正确的权力观、群众观、利益观,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共产党人要忠于人民,要关心人民、爱护人民、向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疾恶如仇。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下,爱民不仅体现在要让人民安居乐业,更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共产党人要勇于担当。习近平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担当”就是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担责是共产党人对事业执着、热爱的表现,它以忠诚思想为动力,迎难而上不退缩不躲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心怀忠诚、行为干净、一心为民,肩有担当的共产党人才是开疆辟土的主力军,才能真正肩负起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需要传承优秀传统忠诚文化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在中国历史上,‘忠’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德目。孔子的文、行、忠、信的‘四教’中有‘忠’,孟子的‘忠信仁义,乐善不倦’的‘天爵’中有‘忠’,《周礼》的‘智、仁、圣、义、忠、和’六德中有‘忠’”[5]。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忠诚文化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忠诚文化所内含的“公忠观”、“忠信观”和“忠恕观”一直被统治阶级所信奉和推广,而这也是社会思想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传统的公忠观为共产党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思想资源。公忠本意为利民、利公、利国,表现为对国家、对社稷、对人民、对正义事业的忠诚。公忠的伦理思想内涵就是忠于国家、人民、自己的角色职责和事业。其中,忠诚于自己的角色职责,也就是说行为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公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只有每个人都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整个社会系统才能正常有序的运转。总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依托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孕育下发展起来的。传统的忠信观可充实共产党人诚信教育的思想内涵。早在先秦时期,忠信观念就已是社会较为共识性的道德准则。尽管各学派对忠信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认为忠信作为一种做人品格,是人们开展社会生产与生活所必须依据的道德前提,无忠信则无社会。我们认为,传统的忠信观可以转换为现代的诚信观教育。因为“忠”与“诚”本身就具有相通性,它们两者的基本原则也具有相通性,“言忠信,行笃敬”等合理内核,仍可为今所用,忠信即诚信。忠信文化可以成为共产党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基本品格。“忠”“信”“诚”的内涵具有一体性,“忠”涵盖着社会政治的君臣关系、个群关系、社会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而“信”则直接生于人的本心,本心开显,人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世界与生活世界,而“诚”则是忠的延伸,是“忠”的深入发展,三者任意实现其一,其他两者的境界也就随之而来了。传统的忠恕观为共产党人向善教育提供心性依据。朱熹《论语集注》中认为“忠恕”是“尽已之谓忠,推已之谓恕”。意思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即为忠,推己及人则为恕。儒家的忠恕之道,不仅要求主动、自觉地竭尽本己、发明仁心,而且还要跳出自我,体贴别人,这都是友善的表现。“教人以善谓之忠”,教人向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超越性的呼唤向善之心,它并不是什么具体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从总体上要求人们向善、行善。当向善与中华文明发展相融合时,善作为一种情感特征就会渗入到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各个角落,会让事业呈现出神圣感,而个体在这种强大外力的感召下,无限忠诚之情也会油然而生,一旦个体的忠诚信仰形成,其所释放的力量将是巨大而又恒久的。
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忠诚思想内涵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忠诚思想体系是由“忠诚价值观”“忠诚实践观”“忠诚教育观”组成,“忠诚价值观”既是对忠诚内涵的理解与认知,“忠诚实践观”是在深刻领悟忠诚价值内涵的基础上将忠诚思想外显于实践的认知,“忠诚教育观”则是对忠诚价值的传递、对忠诚实践的指导。
(一)忠诚价值观
忠诚价值观,实际上是从价值的维度来分析忠诚,主要关注在人们具体历史社会生活实践中,忠诚是否具有意义,具有何种意义;是否满足主体的需要、是否同主体相一致、为主体服务。“所谓价值,是指主客体之间,客体是否满足主体的需要、是否同主体相一致、为主体服务的一种关系状态。”[6](P57)对忠诚价值的判断和建构可以从社会和个人两个维度来分析。从社会层面来说,主要关注忠诚对社会所发挥的作用,关注忠诚能否改善社会结构、优化社会行为、提高社会忠诚度、增强社会的团结合作。从个人层面来看,忠诚的个人价值可以从“功利论”和“义务论”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边沁的功利原则提出“当我们对任何一种行为予以赞成或不赞成的时候,我们是看这一行为是增多还是减少当事人的幸福;换言之,就是看该行为增进还是违反当事者的幸福”[7](P189),按照边沁的功利原则,只要忠诚能给个人带来最大幸福感,忠诚就会被人们从思想上接受,从行为上践行。而康德的“义务论”认为道德行为只能出于责任;一个出于责任的行为取决于它被规定的准则,它依赖于行为所遵循的意愿原则;责任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现代社会中,个人对忠诚价值的认同主要依赖于长期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自身漫长的道德养成氛围,“有一些规则,没有它们的话,人类生活根本就不会存在,还有一些规则,没有他们的话,人类生活甚至不会以一种最低限度的文明方式继续下去。这些规则就是说真话、遵守诺言和起码的公正原则。”[8](P149)从这个角度来说,忠诚是个人必须遵从的准则,是一种无法回避的道德义务。
“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多次讲话中要求共产党人必须做到“对党忠诚”,充分表明忠诚思想在时代建设工作中的重要性。他曾号召广大党员要学习兰辉、李保国等同志对党忠诚的坚定品质,还曾要求广大教师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他强调“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责任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同时,“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对党忠诚老实、光明磊落,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如实向党反映和报告情况,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反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反对隐瞒实情、报喜不报忧。”习近平忠诚思想在社会主要领域都有所涉及,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忠诚思想的高度认可和重视,不仅为复兴中华民族提供强大积极的思想力量,也为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人们多元思想文化提供统一的价值引领。
(二)忠诚实践观
忠诚实践观是指人们在践行忠诚思想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提升、发展对忠诚内涵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中,实践不仅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也是认识的来源,更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人成为一种“总体存在物”,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2018年习近平在北大讲话中鼓励北大学子要“知行合一,做实干家”,告诫他们“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深入实践,“苦干实干”。2015年,习近平在给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6位老队员、老党员回信中强调,“忠于党、忠于人民、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全国广大共产党员要始终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这段论述表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要将忠诚思想全面落实在实际行动中,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告诫过全党,“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干,是一种使命和责任,体现出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党人要将忠诚思想作为自己思想的出发点,始终贯穿于各项实践活动中。不能仅仅将“对党忠诚”作为口号,必须要用实际行动来体现。当遇到各种抉择、关键时刻甚至诱惑时,能始终保持理智,认清大局,理性处理,从而做出正确恰当的选择。
在2015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指出,“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表明了新时期共产党人沿承了我党勤政务实、实干兴邦的优良传统。“我们‘心中有党、对党忠诚’,就必须把对组织、对人民的感恩之情,转化为奉献社会、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勇创佳绩、拼搏进取的工作劲头,深学、细照、笃行焦裕禄精神,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在老老实实干工作中、默默无闻的奉献中,全面而深刻地体现共产党人的忠诚精神”[9]。
(三)忠诚教育观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青年不仅是我们党的生力军,更是我们党伟大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对青年群体尤其是青年党员进行忠诚思想教育非常重要。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对青年学生提出希望时指出,青年学生“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周年纪念大会上教育青年“要热爱伟大祖国”,要“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
如何做好青年学生的忠诚思想教育?法国教育学家涂尔干认为,“强迫学生去接受道德事实、道德价值和行为确实不好”,但是,“我们要成为的那种人是未来社会所要求的人”,“以至于不按社会的要求去限制、规范我们的行为、欲望,我们就不可能形成一种社会性人格”,“如果说这就是灌输,那么灌输就是不可避免的”[10](P110)。“正面教育是指在内容上多用积极的正面的事实和道理、良好的榜样来教育学生,使其明辨是非好坏。在方法上,强调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使之心悦诚服,自觉接受教育,把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11](P128)。在青年忠诚思想教育中,我们可以对他们进行国家认同价值教育、文化价值教育、情感价值教育。
一是开展国家认同价值教育,提升青年群体的忠诚度。国家认同指国家的属性、作用同人民的需要、欲求具有相互融洽性,从而受到主体珍重的一种思想认识和实践活动,是人们对国家客观属性的一种主观满足。国家认同是公民集体认同的最高形式,也是一个关注度较高的安全议题,涉及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安全稳定。对青年进行国家认同价值教育,要做到重塑核心价值观念,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践行;重视历史的纽带作用,树立中华民族自豪感。要提高政治认同,重视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提升国家的合法性基础,要通过政治社会化,培育公民意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育人们的主体地位。要增强国家凝聚力,做好对外宣传,抵制外来渗透,对外宣传时要做到真实、具体、生动,塑造和展示中国的真实形象。另外还要增强国与国之间的互信互助,促进民间互动往来,要抵制各种分裂势力的渗透行为,对各族人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历史教育。
二是开展文化价值教育,更新青年忠诚理念。“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识,是伦理道德和价值体系的载体。”[12](P132)对青年进行忠诚文化价值教育,要做到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文化功能,秉承“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根据青年心理发展特点及时代要求,找寻出符合当下社会发展的忠诚文化;加强学习优秀传统的忠诚文化,提高大学生对民族自身文化的认同度;不断丰富忠诚培育的内容,做到大胆突破现有的教育内容,促进忠诚文化教育与教学实践的有机融合;优化自媒体文化环境,增强主流文化的传播和导向。
三是开展情感价值教育,铸就青年忠诚理性。“情感教育是指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情感交流触发人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人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人们在相互依赖彼此尊重的心理基础上,将正确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的教育。”[13]人类社会对于情感教育的研究源远流长。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克拉斯沃尔(Kra-thwohl)和布卢姆(B.S.Bloom)等人研究认为,建立在对价值的认识的基础上的价值体系是形成情感的前提。人类的情感体验依赖于需要本身以及满足需要的方式的价值评价。在忠诚教育中注重情感价值教育,就是培养青年对忠诚价值的感受和体验,并将忠诚文化的客观机制移入个体内部,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价值体系。在情动—体验—理解的过程中,不断的选择、吸纳忠诚的价值,提高青年情感的自我控制能力,塑造正确的忠诚价值意识,树立正确的忠诚价值目标,遵循正确的忠诚价值规范,从而做出更为理性的忠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