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引领与实践创新:习近平新时代民生思想研究

2019-03-02邬旭东

皖西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民生共同体总书记

李 荣,邬旭东

(蚌埠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生呼唤是最突出的时代强音,改善民生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新时代的时代背景和主要矛盾,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工作思路,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理念、新的目标和新的举措,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条件下中国民生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推动民生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新的成就。

一、新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民生问题不仅关涉到人民群众最基础、最根本、最直接的切身利益,直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日起,就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奋斗目标,并为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伟大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民生建设提升一个新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P21)。习近平同志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2](P22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群众,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3](P215)“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1](P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丰富,民生期盼,施政所向。要在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基础上推出更多民生工程、实施更多惠民举措。

二、新理念:五大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P21)。2018年6月12日—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切实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4]。新的发展理念正是坚持以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回应新时代民生价值发展需求,符合全体人民民生价值诉求的奋斗目标。

(一)创新:民生发展的永恒动力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重大转变,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伟大矛盾,实现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只有不断创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立足国家战略前途命运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5]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阶段,必须全民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汇聚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让创新真正充分发挥拉动经济的引擎作用,让创新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协调:民生发展的平衡与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6]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的中高速发展,我国在经济总量上取得伟大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结构上,我们仍然面临着严峻的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难题。我们必须妥善处理在发展中遇到的协调难题,这是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突出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积极稳妥处理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充分应对发展中所出现的矛盾冲突。通过协调发展,调整结构、补齐短板,真正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绿色:民生发展的永恒追求

绿色发展理念是五大发展理念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维度,也是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中最为关键的理论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6]生态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当下中国迫切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写进报告,从国家战略层面的精心布局,充分显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就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抓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也是引领未来社会方向的发展,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潜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良好的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已经逐步深入人心,我们必须遵循绿色发展理念,让天更蓝、水更清,生态更美好,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四)开放:民生发展的红利源泉

世界已经进入球化时代,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中国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我要明确告诉大家,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7]对外开放是对我国40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深刻总结,是适应时代拓展发展空间的现实需要,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我们要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广泛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的广度、力度与深度,更深层次地融入世界经济,构建利益共同体,实现中国与世界更高层次的互利共赢。真正实施开放发展战略,在开放中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持续获得“开放红利”。

(五)共享:民生发展的最终目标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8]的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契合了民生保障和改善的普惠性要求,其本质是增强发展成果的辐射能力和辐射范围,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最大程度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共享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民生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其最终落脚点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践行共享发展,就是要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用共享发展破解民生发展难题,引领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发展,不断开创民生发展的新天地、新局面。

三、新领域:环境就是民生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加之百姓的生态环保意识正逐步增强,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幸福指数、文明程度息息相关,呼吸清洁新鲜空气、喝上干净卫生的水、吃上安全放心的食物、享有适度的绿色空间,成为最普遍的民生新需求。

2013年4月,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指导工作时明确,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9](P123)面对民众改善生态环境的殷切期盼,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高度,敢于担当,勇于探索,以构建生态文明为伟大愿景,在生态建设中关注人民生计,以民生为根本,切实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并且在民生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为生态民生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基本遵循。

习近平特别重视法治在改善生态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基于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复杂情况及生态民生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出了用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最强音”:“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10](P104)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就彰显了“最严”的法治要求,“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违法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等,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制度化治理是现代治理的核心和标志,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来治理生态环境,这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方式的一大进步。

四、新模式:精准扶贫

消除贫困是一个世界级难题,一直被认为是“乌托邦式的梦想”,而“随着中国的发展,这个梦想正在变成现实”。而让这个梦想变成现实的就是得益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开启的精准扶贫的扶贫新模式。

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重视扶贫工作,“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是他常说的一句话。他强调指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11](P57)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1](P47)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扶贫思想的集中体现和精华所在。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调研时首次明确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习近平指出: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精准扶贫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贡献。在未来三年扶贫攻坚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冲刺期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攻坚战略思想为指导,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围绕精准扶贫这一核心,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工作任务目标的最终实现。大胆改革创新,努力走出一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扶贫攻坚的新路。

五、新保障:国家安全是最大的民生福祉

随着吃饱穿暖等基础性民生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实现民生安全就作为新的发展目标提上了建设议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3](P22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理论的重大创新,他提出并系统阐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丰富内涵。特别重要的是把国家安全工作与民生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强调指出国家安全就是最大的民生,国家安全需要人民维护。“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就是要依靠人民群众同心协力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统揽国家安全全局,做出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重大决策,制定并实施新的国家安全法。新的国家安全法科学界定了国家安全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将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新法的实施对维护国家安全,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提供重要保障。

六、新视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人民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同时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1](P57)。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提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7]。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中国为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也是习近平民生思想的国际视野。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和平发展的大势日益强劲,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1](P60)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新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由理念到理论,内涵不断丰富深刻;由愿景到倡议,成效明显;由双边到多边,认可范围不断扩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随着人类共同价值的构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合作机制也会不断创新。中国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倡者,应当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发挥引领作用。

习近平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13](P362)。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创新,大胆实践,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民生需求找准工作着力点,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的供给侧发力,从根本上破解民生难题、满足民生需求,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

猜你喜欢

民生共同体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