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19-03-02闫海跃
闫海跃
(固安县人民医院 河北 廊坊 065500)
临床中通常应用数字减影技术来研究肺癌的血供情况,但数字减影技术难度较大,且检查范围有局限性。近几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学检查技术也得到迅速提升,临床检查中,开始广泛应用CT检查技术[1]。本次研究对肺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成像及后处理,探讨肺癌患者应用后处理技术的诊断有效率,分析其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肺癌患者2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4例,年龄47~68岁,平均年龄(57.2±3.6)岁,其中男9例,女5例,左肺病变8例,右肺病变6例,痰血患者7例,胸痛患者5例,少量咯血患者2例,2例合并肺脓疡,2例合并曲菌感染,4例合并支气管肺囊肿;研究组14例,年龄45~69岁,平均年龄(57.0±3.8)岁,其中男8例,女6例,左肺病变7例,右肺病变7例,痰血患者8例,胸痛患者5例,少量咯血患者2例,3例合并肺脓疡,1例合并曲菌感染,4例合并支气管肺囊肿;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次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纳入标准[2]: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确诊为肺癌患者;年龄在45~70岁,无CT检查禁忌症;依从性较好;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类疾病者;患者意识障碍;依从性较差;临床病历资料不完整。
1.2 方法
1.2.1 对照组行多层螺旋CT成像扫描 使用16曾螺旋CT机为患者进行增强扫描检查。扫描参数为:螺距15,准直1mm×16,管电流130kV,管电压120kV。患者肘前静脉推注对比剂碘海醇,使用高压注射器推注,注射总量在80-90ml,注射速度为3ml/s[3]。
1.2.2 研究组行多层螺旋CT成像及后处理 本组患者经CT增强扫描后使用后处理技术对图像重建,包含多层图重建、曲面重建、投影重建[4]。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病变部位及肺癌诊断的准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病变部位及肺癌诊断的准确率
研究组病变部位准确率和肺癌诊断准确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表 两组患者肺癌诊断率对比[n(%)]
3 讨论
肺癌多为原发性,属于恶性肿瘤,但相关研究分析,环境污染、长期吸烟是引发肺癌的高危因素。肺癌多发生在支气管黏膜上皮组织、气管、肺上段中。我国每年肺癌的发生率呈现递增趋势,在全球属于发病率较高的国家。对恶性肿瘤的早期准确诊断,对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前,需进行有效、准确的肺癌诊断,治疗盲目性得到有效降低。目前临床对肺癌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主要有MRI检查、多层螺旋CT技术、胸片等。其中,原发性肺癌的诊断中,CT检查技术是比较重要的方式,对患者的病变程度、病变形态、病变位置及其周围组织的关系可以直接进行观察,在病灶性质确认时,对临床医师有极大的帮助,CT影像学检查技术也是目前医学中比较重要的检查方法。多层螺旋CT成像后处理技术是对CT扫描图像进行重组处理,将直方图转换为三维结构图,中央型肺癌的诊断中应用此技术,可以对常规CT诊断的不足加以弥补。
对肺癌的诊断过程中,都会存在缺陷和一定程度的难度,有着极高的术前误诊率。患者术前发生误诊,在治疗操作中通常都会造成异常血管的损害,极易导致患者大出血,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不良影响。因此,提高患者术前准确诊断率,将肺癌供血动脉来源的有效显示,是肺癌患者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本次研究,研究组患者行多层螺旋CT成像及后处理,对病变部位的准确诊断率及对肺癌的准确诊断率均高于常规CT扫描的对照组。分析后处理技术的优势有以下几方面:后处理技术无创伤,检查时间短,操作简单;后处理技术比常规CT成像有着更高的诊断准确率;后处理技术可以很好的显示肺隔离症供血血管所处部位和走行方向,与肺癌有着较大的区别,提高两种的鉴别。后处理技术重建的图像可以让医生对患者的病灶有着直观的检查,对患者治疗方案的正确制定有着重要意义[5]。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在肺癌的诊断中,是一种无创诊断方法,有着极高的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肺癌诊断治疗中应积极应用多层螺旋CT成像及后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