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隐喻:道德的跨域体验

2019-03-01翟毅斌

中小学德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隐喻事物概念

翟毅斌

摘 要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隐喻的多学科研究为德育课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即道德也是可以通过隐喻方式获得的,隐喻可以成为丰富道德体验的重要手段。将隐喻应用到德育教学过程中有助于提高道德认知的情境感、加深道德情感的体验度以及探索道德背后的文化属性。

关 键 词 隐喻;跨域映射;道德体验;德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01-00-05

在谈论某一事物时,我们会借用描述另一事物的话语来描述该事物,即隐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运用隐喻手段,以达到认识事物、表达思想的目的。将概念隐喻应用到德育过程中,有助于教师解释道德及其含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理解道德的文化内涵。道德的隐喻丰富了道德体验的多样性,强化了道德与生活经验的关联,使道德认知变得生动活泼。

一、概念隐喻的内涵及其普遍性

通过一个概念域来理解另一个概念域的方式就是概念隐喻。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从认知角度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认为,“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1]即利用两者的相关性、共通性进行感知的交融,实现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目标域一般是比较抽象、陌生的事物,始源域通常是人们比较熟悉、具体有形的事物。如“时间就是金钱”“法律是一把尺子”“出淤泥而不染”等。隐喻是基于相似性基础上的跨域映射,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基于身体经验的。由此,始源域、目标域、映射、经验基础是隐喻的四大要素。对于隐喻学的研究,很多学者都将视角投向了语言学领域的各个层面,而事实上,隐喻是无处不在的,作为认知现象的隐喻在道德领域也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1.隐喻与道德认知

隐喻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里,更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2]。隐喻的普遍性源于它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它不仅涉及道德的表层,更能涉及道德的深层概念系统。

由于隐喻是一种映射,其实质是借助一类事物理解另一类事物,因此人们总是会参照他们所熟知的、具体的概念来认知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如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风儿轻轻吹》一课中有“风儿的‘脾气”,“遇到风儿‘生气了,我们怎么办”?通过人的脾气去跨领域感受风的“脾气”——微风、大风、台风。又如利用事物的洁净状态来隐喻表达抽象的道德概念,“某人的手脚不干净”“往人身上泼脏水”等俗语,将肮脏与不道德相关联,这种概念隐喻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因此,学生想要具备解读社会的能力,就离不开隐喻思维的培养。

2.隐喻与道德表达

通过概念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道德,不仅有利于道德的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在表达中有效应用道德的隐喻内涵,培养学生的道德表达能力和创造性输出。在言语表达上,人们总会运用谈论一个概念的各个方面的词语来谈论另一个概念。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熟悉的概念“老师”来理解“兴趣”这一概念的内涵,仅用一个词语就能表达一系列的含义,引起学生对整个相关意义的联想,进而理解“兴趣”的抽象意义。隐喻间接性的认知方式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注意表达的委婉,如人们忌讳说“死”字,便将“死”说成长眠、作古、往生、驾鹤西归等。又如将环卫工人说成是城市美容师,满足道德生活中言谈礼仪的需求,既赞美了环卫工人又多了言语的生动性。隐喻有时甚至创造了新词汇,如“富二代”“学渣”“山寨”等,这些流行词汇频繁地影响着学生的道德生活,不仅增添了表达的形象性和渲染力,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毕竟,言语表达是道德生活的重要方式。

除了言语表达,还包括非言语的隐喻。在行为举止上,人们时时处处都在隐喻。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快乐过新年》一课提到“包饺子,奶奶包进去一块硬糖”,隐喻好运饺;“过年穿新衣”,隐喻送旧迎新等。德育课里有关民间习俗的学习内容多是典型的行为隐喻,如端午节包粽子,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等少数民族的仪式等。很多传统礼仪也是通过隐喻的方式增加表达效果,丰富道德的表现力,同时还深藏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与价值观。

可见,隐喻是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人们凭借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不同范畴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既掌握了更丰富的道德意义,又使得道德的情感体验更多样。

二、基于概念隐喻的道德体验策略

1.基于個体经验,丰富道德认知

(1)始于经验的由浅入深

概念隐喻具有体验性,儿童作为幼小的道德学习者,是应该、也能够通过隐喻更生动地学习和体验道德的。概念隐喻理论用始源域和目标域来分别指称隐喻所涉及的两个概念领域。从结构上说,隐喻是把始源域较熟悉、易理解的概念映射到目标域较陌生、难理解的概念上。跨域映射涉及不同的认知领域,其基础是学生的认知经验。鉴于概念隐喻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而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充分考虑这种矛盾,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

例如,《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美丽的冬天》一课,教材有这样的句子:“冬天在哪里,我去问河流,河流不回答,停下不再走”。以“河流停下不再走”隐喻“河流结冰”,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一年级的学生因对“停下不再走”有认知基础才可能产生经验的相互联系,所形成的认知转移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若隐喻脱离了学生的经验,学生则无法体会冬天,如“冬天在哪里,我去问雾凇,雾凇不说话,身上挂白银”,一年级的学生对雾凇的“白银”没有认知基础,这样的隐喻便是超出个体经验的。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道德的隐喻现象是一个难点。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价值判断等隐喻概念系统,在道德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找出与自身经验相一致的隐喻系统,用以感受道德、思维与个体生活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使道德体验系统化。例如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能够尝试着说出“冬天在哪里,我去问大树,大树不回答,披上白大衣”“冬天在哪里,我去问虫子,虫子不见了,在地里睡觉”等等,在隐喻过程中学生对冬天的感知渐渐丰满。每一个概念隐喻都可能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隐喻表达式,学生在道德体验多样化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隐喻认知。

(2)重于积累的抽象练习

仅仅追求道德体验的目的性和达成性而不顾多样性,学生的道德能力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就不会有明显的进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隐喻意识,平时便可以鼓励学生去发现隐喻、积累隐喻和大胆使用隐喻表达式,并对它们进行整理、分析,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的隐喻认知。如德育教材中的“心灵创可贴”“总统是人民的公仆”“鸦片——特殊的武器”等;如谚语中的“生产好比摇钱树,节约好比聚宝盆”“没有松柏性,难得雪中青”“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等。道德学习过程中,很多抽象概念是可以通过隐喻来识解的,学生对社会道德现象的认识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隐喻能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的概念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对隐喻理解的加深有助于他们对道德产生一定的“认识深度”,并形成全新的认知观。

(3)置于语境的多样体验

语境对隐喻有制约作用,若一味强调跨域映射而忽视了语境,容易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如“爸爸的车是一头猪”,猪很能吃,所以可理解为“爸爸的车很耗油”;猪很懒惰也不卫生,所以又能理解成“爸爸的车很脏很乱或开得很慢”。在这一隐喻中,表达的意思并未从始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中来。传统的概念隐喻相对静止,而道德在生活中的运用往往是灵活多变的,是动态的。因此,隐喻的认知在始于个体经验的同时,教师还应创设合适的语境,基于道德的具体运用,给予学生明确的伦理条件和价值澄清。

2.开发隐喻思维,激发道德想象

(1)联想与猜测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对道德体验的多样化程度是需要训练的,特别是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伦理分析和道德联想是同步进行的,我们利用大脑认知活动的特点,把道德放置于与其他概念范畴的相互关系中进行教学,将抽象的道德概念与已知的事物相联系,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点,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去映射未知的领域。例如,在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班级中的“岗位”》一课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当班干部就是当‘官吗”。以“官”隐喻“班干部”,范畴错置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想象,挑战了学生的联想力。

一个事物包含多种属性,每一属性都有成为始源域的潜在可能性,一旦用于一定的生活情境,其潜在属性就会被激活,就会引起人的相应联想。想象是人的各种认知能力中的主要而普遍的認知能力,隐喻的投射正是建立在联想的基础之上的[3]。利用联想的方法把目标域的道德置于一个大的经验网络中,联想的组合越紧密,目标域道德就越深入人心。借助这种方法,学生就能猜测并意会到某些隐喻的具体内涵,如“我当地球小医生”“自然资源紧急求救”等。通过对已知概念的理解,加强对陌生事物的认知。这个由熟悉到陌生,充分发挥个人的联想,将两个甚至多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的过程就是隐喻的核心。

(2)推演与表达

对道德的体验和理解一直是德育课教学的重难点。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德育课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帮助学生理解道德的抽象,更有助于推演道德内涵。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让我们来寻根》一课,让学生推演“为什么把长江、黄河称为‘母亲河”;五年级下册《家里的烦人事》一课,推演“我是家庭的凝聚剂”需要怎么做;六年级下册《地球在“发低烧”》一课,推演地球是怎么“发低烧”的。借助隐喻模式探讨某个道德的前因后果,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道德水平。由此,学生对隐喻的推演能力与道德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在教学中我们应利用隐喻认知规律,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隐喻来重新表达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如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一课,让学生谈论“我是妈妈/爸爸/爷爷/奶奶的小老师、小喇叭、小护士、小棉袄、小导游……”,并和同学交流生活中具体的做法,学生在这样的隐喻表达中会乐此不疲。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再现始源域向目标域的完整映射,多样性的隐喻表达开拓了创新思维能力,它为学生在不同范畴的事物之间架起联想的桥梁,赋予学生一种灵敏的道德触觉。当学生表达自己对道德的理解时,则有了更大的选择和思考空间,隐喻表达体现了一种更具包容的道德想象力。

3.共享情感内涵,培养审美情趣

(1)情感的跨域共享

德育的实效在于是否与体验者发生了实际的情感关联,是否使其受到了感动。学生在跨域体验的时候会共享始源域的情感,从而对目标域发生切己的理解和深刻的领悟。在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我不耍赖皮》一课中,通过“班级宪法”的隐喻让学生体会班规的严格效力;在六年级下册《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一课中,让学生探讨自然资源“紧急求救”到底有多紧急;在四年级下册《怎样到达目的地》一课中,讨论为何有人把汽车称为“奔跑的棺材”……在这些隐喻中,“宪法”“紧急求救”“棺材”都能起到独特的共情效果,即借助跨领域的情感来学习,促进学生更加细腻地解读文本素材和体会道德情感。此时,隐喻以另一领域的力量冲击引起了学生的情感波动,进而促进道德体验。隐喻看重具体语境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设计有关情境,挖掘隐喻的情感资源。

(2)道德的艺术美化

在跨域体验中,除了共享隐喻中的情感,教师还可以深入挖掘隐喻中蕴藏的美学因子,从审美立美的角度研究隐喻教学。例如,在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风儿轻轻吹》一课,“我牵着细细的雨丝奔跑,我和晨雾一起在山野漫步,我和树叶轻轻唱,星星眨着眼睛静静听,我和雪花一起跳舞……”;《大自然,谢谢您》一课,“小草痒得咯咯笑,亲亲我的小脚丫”,这种经过美学加工的隐喻使学生获得美感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这类隐喻诗词、隐喻图片、隐喻漫画,调动学生的审美潜能。

有的隐喻还是富有情趣的,如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隔海相望》一课,称台湾为“海上米仓”“东方甜岛”;四年级下册《媒体连着我和你》一课中,称过度看电视者为沙发里的“土豆”;以及将沉迷于移动电子设备者称为“电子奴”。自然有趣、耐人寻味并与生活内容紧密联系,这样的跨域体验是情智共生的,是能够有效诱发“生活体验”“生命体验”的德育。其实,哲学家贺麟早就提倡“发展人性、活泼有趣”的道德,即把道德由纯理性的变为理想与情感结合的,将枯燥死板的道德改造为活泼有趣的道德。缺乏实际生活价值的德育,限制或剥夺学生的体验乐趣,挫伤他们对道德本身的天然好奇;而隐喻在委婉与间接中充满了情感、乐趣和审美因素,通过隐喻,道德体验使道德教育的存在形态与价值形态取得一致。

4.促进文化理解,引领价值澄清

(1)隐喻的文化理解

隐喻是文化的构成成分,它可以传承文化,与文化紧密相关。比如,以茶代言是中国社交礼仪中非常重要的隐喻,佳节送茶,送的更是文化与品位;以君子兰作礼物,因为它隐喻君子般的人格和品行。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也都隐喻着地方文化,如桂北侗乡通过花炮节仪式期盼获得神灵护佑。两岸会晤时,大陆方的领带为红色,台湾方为蓝色,隐喻了双方不同的政党背景。植物、菜肴、着装、宗教、仪式等除了兼具隐喻的功效,还深藏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因而在德育过程中,通过隐喻将文化纳入道德学习中是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表面的概念隐喻现象来引导学生探索其深层的文化内涵,或对某个隐喻表达的历史典故、文化背景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某些道德现象,同时增强他们对道德文化的兴趣,学生的隐喻分析能力、文化探索能力将得以提高。

隐喻认知在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背景下存在共性,有助于学生学习异国文化,促进国际理解。而在跨文化的隐喻中,我们可以感受不同国家拥有相异的联想、思维和审美等民族文化。例如,在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异彩纷呈的传统节日》一课学习中,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国家的新年习俗,加拿大“雪堆出来的新年”、朝鲜“稻草人扔出来的新年”、波兰“彩蛋滚出来的新年”,以及中国的“守岁”等。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使得隐喻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学生可能会发现难以将对方隐喻中的目标域与始源域联系起来,这是因为隐喻思维能力与文化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对隐喻的理解取决于学生对该种文化的熟悉程度,学习文化的过程与学习该文化的隐喻思维能力不可分割。[4]因此,将隐喻融入跨文化的道德体验,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往能力,指导学生认识道德在演变过程中、在国际视野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社会语境中定位的理据。

(2)隐喻的价值引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社会文化体系,多变的技术,多重的生成,必然带来多元的价值,学生的所听、所想、所为也随之发生变化,学校德育因此也面臨更大的难题。儿童正处在价值启蒙期,需要对他们进行价值澄清,但是只澄清仍然不够,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价值选择。

当学生为“手机与网络的普及带来的方便和烦恼”而争论,为“食人鱼也是一种动物,绞杀食人鱼是否是爱护动物的行为”的问题而争论……面对一些两难问题时,学生会出现价值困惑。我们借助隐喻手段,如“警惕网络陷阱”“水中恶魔食人鱼”,可以有效地引领价值澄清,因为隐喻在无形之中明确了某个是非观与价值观。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成语、诗词、戏剧、神话等都是最能引领价值澄清、具有说服力的隐喻素材,其中饱含对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哲学思考,精炼又富含道德深意。教学中,教师可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隐喻资源。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际问题的解决还要依靠德育理论建设的进步和德育实践模式的改变。隐喻在道德学习过程中始终充满活力,发挥着创造性和便利性的作用。它结合语境,在道德学习中成了一种认知隐喻体验的有效工具。对隐喻教学的进一步研究能帮助我们获得更加深入的道德跨域体验。

参考文献:

[1]Lakoff,G&M.Johnson.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e Press,2003:6.

[2]Lako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

[3]赵艳芳.认知的发展与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0):8.

[4]许静.概念隐喻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企业导报,2011(10):15.

(作者单位:南京市秦淮区双塘小学江苏南京 210004)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隐喻事物概念
爱的隐喻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单独中的洞见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