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有教研札记(六)

2019-03-01冯继有

中小学德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境遇伦理学节约

冯继有

广东省中山市教研室科研部部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思想品德高级教师,中山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山市名教师。曾主持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活动的创新设计与有效实施”,著有《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指南》等。

“有一次亲子活动的时候,我看到过这个(脱粒机)。”

“我没种过水稻,但和爸爸种过小番茄,感觉也是好辛苦的。”

“(看了老师刚才放的视频)我知道全世界每六秒钟就有一个人死于饥饿。”

“点餐的时候不要点太多,如果吃不完就打包。”

“光盘行动。”

……

在中山市东区雍景园小学杜静静老师执教的“节约粮食从我做起”(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这节课上,学生们畅所欲言。

你在学校午餐时有没有做到“光盘”呢?

——“我只能尽量吃,吃不完我也没办法。”

你们有没有发现剩饭剩菜的现象?

——“有。杨老师(班主任)也剩了好多,只吃了一点点。”

在演一演的环节,当学生试图劝说同学吃自助餐不要拿太多食物:

“我花钱买的,当然拿越多越好。”

“但是你应该要节约。”

“我可以吃完的呀。”

……

上面这些由“节约”引发的问题有些出乎预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它提示我们,真正的道德与法治并非僵死的教条,刻板的戒律,而是基于人的自由与责任的美好生活。

“意料之外”引发的反思:正视道德教育的复杂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人们遇到的道德问题、道德境遇更显复杂多变,此时,僵化的道德教条就容易成为人们的精神枷锁和行动桎梏。“境遇伦理学”作为20世纪以来重要的伦理学说,认为人们需要灵活地对待道德戒律,考虑现代科学的发展和人的能动性。

该学说虽然也存在滑入道德相对主义泥沼的风险,但它对道德教条主义的批判特别给力。“境遇伦理学”认为,伦理学的律法主义和教条主义教人盲目服从那些不变的道德法则,使人养成逆来顺受的心理,成为失去自由选择能力和道德责任心的人,显现出“道德的不道德性”。(见约瑟夫·弗莱彻所著《境遇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版。)

综合考察,杜威的实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其实与境遇伦理学一脉相承,即反对强迫灌输,主张教师引导儿童发挥创造性智慧,从现实生活出发对道德问题进行积极探索,至今仍是西方道德教育思想的主潮。

在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发展过程中,虽然后世的一些腐儒将儒家经典变成了刻板的教条。但回到“当时”,道德教育其实也是鲜活的。孔子重视外在的“礼”,更重视内心的“仁”。他说,“克己复礼为仁”,又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特别强调了人们道德追求的主观能动性,“我欲仁,斯仁至矣”(见《论语》)。

现代道德教育不再是道德“十字架”下的虔诚忏悔,也不再是道德故纸堆里的熟练记诵,而是要让道德之树植根于现实的土壤,活水浇灌,开枝散叶,开花结果。

“节约”教学主题的发散思维:正视道德教育的局限性

而让道德之树植根于现实的土壤,我们就必须正视道德教育的复杂性。道德“十字架”标准千篇一律,道德之树却是参差多态。

让我们回到“节约粮食从我做起”这节课的主题。“节约”意为减省,在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且贫富悬殊的时代,对于“不足”的劳动者以及贫困阶层来说,“节衣缩食”只是生存之道。对于“有余”的统治者以及富裕阶层而言,“节用裕民”才堪称足国之道,好生之德。

随着生产力水平提升,物质不断丰富,普罗大众似乎也开始有资格说“节约”了。市场环境下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扩大需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让过往的一些“节约”教条变得尴尬起来。

如今我们再倡导“节约”,主要是适当节制,道德基础已经悄然位移。比如,“节约”以扶贫济困,人们将不穿的旧衣物捐赠灾区算是节约,省吃俭用买苹果手机就不能算是节约了。再如,“节约”以保护资源和生态,钱是你的,但资源是大家的,不能滥用。

对于这节课所涉及的自助餐而言,作为一种餐饮营销方式,商家重视的往往是节约成本,提高利润,很多做法就不那么“节约”了。

实际上,我们在自助餐厅经常听到大人对孩子说,使劲吃,吃贵的,要把花的钱吃回来。孩子面对众多可任意拿取、享用的食物,也难免会产生“什么都想吃”的旺盛需求。这时,就算拿取的食物都吃到肚子里,也没有适当节制,其实都是浪费。有的还会引起肠胃问题,求医问药的浪费更大。

让道德之树植根于现实的土壤,我们就必须正视道德教育的局限性。道德之树并非都是参天的乔木,也有低矮的灌木。

在学校午餐时,教师和学生都很难完成“光盘行动”。这里就可能有大部分学校饭堂烹饪和配餐方式的问题,其口味和分量都很难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连教师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如何能要求二年级的小学生做到,强制“光盘”只会将“节约”变成不道德的道德要求。

“尽量吃”的方法探究:正视道德教育的阶段性

其实,孩子们都在很努力地想办法了。课堂上,孩子们有的说,“吃不完可以打包回家”,马上就有同学反对,“放了大半天还能吃吗?”“可以拿去喂小猫小狗!”“小猫小狗就能吃吗?”……

孩子们的想法其实很有道理,或出于卫生健康,或出于爱护动物生命的考虑。由此看来,“尽量吃”的说法虽然不那么“高大上”,却是最切实可行的道德。

此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继续深入探讨如何“尽量吃”。比如,不挑食,不乱吃零食,多运动,准备一点开胃菜,等等。

儿童在与现实环境的互动中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最贴切的道德教育。接地气的灌木丛一样会生机盎然,芳香四溢。

让道德之树植根于现实的土壤,我们就要正视道德教育的阶段性。不同阶段,不同的阳光水分养料,不同的培育方式,会让道德之树更加健康成长。

对于“即使花自己的钱,也不能浪费”,这样的辨析或许等到小学高年段再来做会更合适。

教师课堂上介绍世界粮食以及饥饿问题的现状,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难度略大。教师应重在触动学生情感而非传递知识,教学资源也要相应作出调整。

在教学研讨中,有老师建议设计“外出就餐如何点餐”的课堂活动。对此,我觉得这似乎大大超出了二年级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能力范围,需要再仔细斟酌。

课后延伸的研讨问题:正视道德教育的“生成性”

让道德之树植根于现实的土壤,我们就要正视道德教育的生成性。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者付出艰辛努力,力求让一线教师教有依傍,但再好的“本本”也无法追踪道德教育的活跃生态。

比如,为了说明“粮食来得真不容易”,教材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从播种、插秧,一直到蒸出米饭整个粮食生产的过程,还收录了李绅著名的《悯农》诗。

这时,如果有学生指出,现在种田已经没有过去那么辛苦,可以使用现代农业机械、农药、化肥,教师又该如何回应呢?我将这个问题抛给参加研讨的老师们,他们或默默思考,或小声议论,都感到“节约”教育的确不是自己当初想的那么简单。

其实,遭遇复杂现实境遇的何止“节约”教育。在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这样的教育内容比比皆是。一年级上册第4课“上学路上”,有对待陌生人礼貌与警惕的把握;一年级下冊第7课“可爱的动物”,有喜欢动物与食用肉类的情感冲突;二年级上册第11课“大家排好队”,有序排队与礼让、应急如何处理;二年级下册第13课“我能行”,与后一课中“请你帮帮我”如何对接协调;三年级上册第5课“走近我们的老师”,会碰到尊师与不盲从的辨别;三年级下册第7课“请到我的家乡来”,会碰到人口迁移造成多个家乡的困扰。

上述这些问题,我们未必都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小学生进行探索。但是,如果道德与法治教师没有一定的道德辨析和批判思维能力,恐怕也难以做到“让道德之树植根于现实的土壤”。

这或许就是我们道德与法治教研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境遇伦理学节约
阅读理解两篇
节约
这样的节约要不得
节约
境遇与作为
境遇与作为
境遇与作为
第三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将于山东大学召开
伦理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困境和出路
计算机伦理学的历史与逻辑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