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续·丰富·传承

2019-03-01刘卫锋

中小学德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百年老南通名校

刘卫锋

摘 要 百年名校有其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通过“接续”使命传承文化、“丰富”内涵日进日新、“传承”基因引领实践,百年名校赢得生生不息的成长动力,成为教育实践的时代样本。

关 键 词 百年名校;发展路径;文化建构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01-00-03

百年名校不同于一般百年老校的地方在于其“名”,两者同样历经岁月的磨洗,区别只在于前者以鲜明的特色、丰厚的内涵、卓绝的业绩、至佳的口碑为社会所推崇,而后者则除了“年龄”之外乏善可陈。它们的诞生、发展,都曾有历史的荣光,只不过随着岁月的大浪淘沙,有的依然青春常驻,有的已经“垂垂老矣”。探讨百年名校不能忘了百年老校,百年名校出于百年老校,一般百年老校在新的时代也有重新崛起的可能。创新创造,是它们赢得光荣的扬名基质;发展进步,是它们规避沉沦的不二法门。百年名校的发展路径,在于“接过来、丰富之、传下去”,这是百年名校的应然面孔,也是一般百年老校的努力方向。

一、接续:为国育才,传承文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自觉自信,是教育更好地实现发展个体、传承文化、推进社会进步功能的根本遵循。做好接续优良传统的工作,百年名校才能稳固好发展基石,稳健地走向未来。

1.接过为国育才的指挥棒

现有百年名校大都诞生于救亡图存的变革时代,“民智兮国牢”是那个时代先贤的普遍价值认同。兴学振教,开启民智,强我中华,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百年名校,为国育才,弦歌不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是时代要求,也是责任所系,使命所在。强国之梦、复兴之路要求所有学校更好履行为国育才的历史担当,弘扬立德树人的优良传统。以百年名校江苏省南通中学为例,这所创办于1909年的学校,百余年来秉持“诚恒”校训,弘扬“积健为雄”的学校精神,坚持“人品与学问同步卓越”的办学理念,迄今走出了21位两院院士,占从南通的学校走出49名院士总数的45.6%。为国育才,是百年名校发展的基本方向,它一头连接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头通向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

2.握紧文化存续的接力棒

名校的基质在于独特的文化,百年名校的发展必须握紧文化存续的接力棒。百年行走,有的学校因为忘却了来路,放弃了坚守,造成了办学迷思,优势不再,特色不显,泯然于众。百年名校要决定“往何处去”,首先要知道自己“从何方来”。“从何方来”奠定了学校的文化基因,百年名校的发展要从自己的基因中寻找进步的图谱。校训就是基因图谱上最亮丽、最具活力的内核,这些内核凝结着学校办学最初的记忆,宣示着学校根本的价值追求,给人以万变不离其宗的思想启迪。以南通的百年学校为例,许多校训不离“诚”字,如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小学的“诚劳”,南通市启秀中学“诚恕”,江苏省南通中学的“诚恒”,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的“敬诚勤朴”……一个“诚”字,彰显出普遍公认的价值追求,它是立身之本,更是成事之基。百年名校的文化接力,需要在价值取向上引领师生修德塑魂。这些学校在办学发展中,通过诚信教育开放日等各种形式的德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牢记“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1]的古训,希望学子褒有“以诚立身”的情怀,为学“精诚”,处事“虔诚”,自立“坦诚”,交往“真诚”,以“厚德博学”铸就人生的优雅。名校基因在文化传承中更加鲜明,更具活力,显现出推动发展的巨大能量。南通中学坚守“诚恒”校训,不断丰富德育内涵,使“难忘教育”实践成为品牌,被推介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典型。这就是文化坚守的力量。

二、丰富:继往开来,日进日新

百年名校唯有在接续传统中创造开新,方能以不断丰富的内涵、持续厚重的文化积淀,成其名、宏其盛。这既是百年名校自身发展的内在使命,也是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要求。丰富源自思想变革和实践创新,丰富是办学内涵的扩充、新优势的形成,是特色的刷新、高点的铸就。

1.与时俱进,在适应与超越中丰富办学思想

在历史的长河中,百年名校受制于所处时空和特定情境,必然要对时代作出积极的应答,唯有如此,方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常为常新中赢得作为名校的声望和地位,发挥名校应有的作用。在“两基”尚未普及的年代,国家通过建设重点校、实验校的方式,重点培植出了一些名校,其中不少就是百年名校。随着国家义务教育发展方向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促进公平和提升质量成为教育的时代主题。生均公用经费的拨付更加规范,各类学校在资源配置方面有了共同的建设标准。除了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可能获得倾斜与扶持外,大部分学校被置于机会均等的发展新时态。这种情形下,以往一家或少数几家学校独享优质资源的局面被彻底打破,传统名校在保障方面曾经具有的优势不再。办学向何处去,成为百年名校必须直面的问题。与时俱进,学会适应、学会改变、学会超越,是百年名校继续发展的新课题。前段时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作出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教育事业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百年名校作为曾领风骚的“佼佼者”,更需要不断学习,准确把握大会精神实质,全面检视学校办学思路,围绕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构建并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学校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方式,丰富学校办学思想,实现学校发展的新作为。

2.积极探索,在提升品质上丰富办学实践

名校之“名”,在其内涵。百年名校要在积极探索中丰厚自身内涵,提升品质是根本。策略不外有二,一是巩固优势,从特色走向卓越;二是寻求新的生长点,培植新品牌。巩固优势,贵在持之以恒。没有坚守的定力,难有卓著的成果。第三届“中国质量奖”評选,百年名校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的“‘以美激智、以爱导行情境教育质量管理模式”荣膺提名奖,为江苏首家获此殊荣的学校。2018年度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发布,该校《情境体验式心育系统的建设》位列其中。老树何以发新花?源于学校不断巩固优势,在既有特色中求发展。学校始终追求卓越,以创校之初“素不喜随波逐流”因地制宜、开拓创新的理念为价值追求,40年来聚焦情境教育,深入研究,不断提升品质,学校李吉林老师的成果荣获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第一名,学校被誉为中国基础教育界的一颗璀璨明珠。没有目标如一的坚守,没有持之以恒的探究,就不会有百年名校的腾跃与进步。至于如何寻求名校发展的新生长点,不妨抬头看路,在学校发展方向与国家省市的顶层设计之间寻求交汇点。百年名校南通师范学校创办于1902年,为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2007年,在师范教育普遍陷入低谷的时候,在南通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创新实践,在全国首开培养免费定向师范生的先河,坚持数年,培养了一千余名优质师范生,为南通基础教育蓄水优质人才,显现出百年名校历久弥新的开拓气质,被誉为“教师教育的破冰之旅”。可见,新的生长点蕴含无限的可能,百年名校要善于在创新中发展。

三、传承:文化建构,实践引领

百年名校在持续更新办学思想和不断丰富办学实践的同时,要用历史的眼光望向未来,着眼“传下去”,强化文化建构意识,使学校创新发展基因融入师生生命,真正改变人们的生活。

1.增强档案存史意识,典藏制度文化

百年名校“传什么”?在于文化创造和文化精神,其物型载体诸如制度章程、行动指南、探索案例等等,莫不在列,它们是百年名校的文化标识,洋溢一种风格,宣示一种价值,倡导一种方式。为此,百年名校在发展过程中要增强档案意识,通过编辑出版学术书籍、印行校刊校报等方式,及时记录生动的办学实践,总结独到的办学经验。在信息时代,尤其要注重办学创新实践影像资料的存储,建设强大的学校学术档案系统,并使之“活”起来,“用”起来,为当代使用提供便利,为后来者借鉴夯实基础。

2.融入师生生命,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百年名校的生命体现在师生的生命当中,人的状态、人的风格、人的气度是百年名校的精气神。“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名校何名?名在何处?”这些都应当成为百年名校的自我叩问,每一个百年名校人都应当自觉投身学校的文化建设,共同绘就百年名校的时代面孔,旺盛百年名校的恒久活力。要突出课程文化,致力当代超越,在丰厚百年名校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找到属于名校自己的当代“句子”。仍以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为例,在学校110年校庆之际,全校师生自觉投身学校文化建設,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学校精神。有的班级开展学校百年办学印迹寻访活动,邀请专家讲述学校的前世今生,从旧址的私家园林珠媚园,到近代新式学堂的创建,师生在学校文化溯源中受到文化的濡染。有的班级编印班级文化丛书礼献校庆。师生用各种方式,在学校文化传承中强筋骨、铸魂魄。百年名校要在为师生自觉成为学校发展“局内人”方面创设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3.形成协作组织,构建区域并进机制

百年名校要发展,除了学校有自主自觉需求,区域教育的积极作为也将为它们的更好发展搭建平台。例如,致力于百年老校的保护与传承,苏州市成立了百年老校协会,会同有关机构实施“苏州市中小学百年老校保护与文化传承实验学校”授牌活动。协会对百年老校进行普查,制定申报认定标准,颁发标牌,研究文化特征,收编文史精萃,调研校内古建,展示老校历史文化,推动“苏州百年老校保护”立法等。尤为可喜的是,他们还成立了“保护文化遗产青少年志愿者”团队,引导学生投入到对世界遗产以及苏州文化遗产、百年老校文化遗存的收集、整理、监测、保护和宣传等活动之中。这些创造性的区域行动,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为百年名校的发展搭建了一个交流互鉴的平台,这也为其它地方如何引领百年名校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

百年名校是一种不可复制的原生资源,在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今天更具样本意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蕴藉深致的文化,值得我们珍视,以便更好地推动其在代有传承中创新发展,生生不息,永远进步。

参考文献:

[1]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1183.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百年老南通名校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A卷)答案与提示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B卷)
忆校史 学党史
忆校史 学党史
名校办分校,如何趋利避害
追寻百年足迹 寻找幼教之根
五室友被英国同一名校录取
展览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