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核磁共振检查诊断膝关节损伤方面的效果评价
2019-03-01王小燕丛阿妮
王小燕 丛阿妮
(招远市人民医院 山东 烟台 265400)
在临床诊断膝关节损伤的过程中,常用的方式分别是X线和CT方式等,诊断过程中需要掌握损伤类型,做好病症判断工作,提前诊断和判断。在整个诊断分析的过程中,作为全新的一种诊断方式,核磁共振技术在整个过程中有突出的优势,为了分析不同诊断方式的作用,本次研究中选择76例膝关节损伤患者作为案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的是CT和核磁共振方式进行诊断,诊断后对数据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76例膝关节损伤患者作为案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的是CT和核磁共振方式进行诊断,诊断后对数据结果分析。两组分别是38例患者,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者的男女比例和年龄等基本一致,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后得知,两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因此可以对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和研究。
1.2 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给予的是CT方式诊断,采用本院现有的仪器进行检查,检查过程中将膝关节略微垫高,保持弯曲的状态,结合定位片确定CT扫描范围,而后采用1~2mm的螺旋CT进行扫描处理。
观察组给予的是核磁共振技术诊断,采用SIEMENS、AVANTO1.5T核磁共振仪器进行检查,患者选择仰卧位姿势,对冠状位STIR、T2W1等冠状面进行检查,提前设置参数。层厚为5mm;层间距为0.5mm;检查过程中保持平行,整个检查过程中适当对位置进行调整。
1.3 效果分析
本次研究中对诊断准确情况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实验使用SPSS21.0软件包,对计量资料使用t值计算;计数资料使用χ2计算;当P<0.05.视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诊断满意率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满意人数分别是36例和30例,观察组效果突出,对比后差异明显(t=6.6,P=0.09),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诊断满意率分析
2.2 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分析
对诊断率分析,观察组确诊人数36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确诊例数31例,数据参数对比差异突出,观察组的优势更为突出,数据概况如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分析
3 讨论
膝关节损伤的发生几率逐渐提升,由于结构比较复杂,一旦出现损伤的现象,组织结构容易出现撕裂的现象,整体治疗难度提升。根据当前医疗治疗要求可知,在临床研究中及时采取合适方式治疗,符合要求。原有的诊断方式以X线和CT等为主,能获得全面的骨折信息,包括骨折线以及局部软组织肿胀现象等。但是对应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无法及时获得图像资料,一旦出现骨碎片的现象,诊断难度提升[1]。
结合当前具体诊断类型和注意事项等,在病症判断和诊断的阶段需要合理采取技术。借助仪器和设备等进行参数调整是关键,结合脉冲顺序以及图像对比度概况等。在核磁共振技术诊断和应用中需要了解信号的类型,做好诊断工作后将膝关节损伤的严重程度直接反应出来。此外充分利用STIR手段对骨髓信号进行判断[2]。诊断过程中如何获得全面的成像信息是重点,在实际检查中,患者不需要对体位进行改变,操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磁场进行调节,结合病灶位置的差异和患处概况等,采用核磁共振方式诊断后能对损伤情况及时显示。在病症判断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对诊断结果产生影响,误诊和漏诊现象出现后直接影响结果,结合临床概况和实际报道等,需要了解诊断注意事项和要求,合理实施。经过调查可知,对于韧带损伤需要做好关节腔积液的评估,结合信号强弱对病症进行判断,结合诊断结果进行治疗。
赵德英[3]等对报告分析可知,1.5T核磁共振扫描对膝关节损伤整体检出率 98.10% 明显高于螺旋CT扫描检出率94.7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753,P<0.05)。本次研究的诊断结果和上述报道结果一致,说明本次研究可行性高[4]。
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分析,观察组效果突出,对比后差异明显。对诊断率分析,观察组确诊人数36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确诊例数31例。说明在临床研究中对膝关节损伤患者给予核磁共振方式诊断,整体效果明显[5]。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诊断方式在整个诊断中效果明显,诊断准确率高,值得实施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