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损伤诊断中超声检查的运用探究
2019-03-01程杨杨
程杨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 上海 201900)
作为临床上一种极为常见的骨科疾病,肩袖损伤发病率高达7%~18%,是引起肩关节痛的主要因素,患者多表现为不同程度肩部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等,部分患者伴随肌肉萎缩,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1]。近年来,超声技术以其操作简单、无创、价格低廉等优越性在肩袖损伤诊断中得以应用,为探究其临床应用价值,纳入的病例均为我院肩袖损伤患者,共计56例,结果如下。
表1 超声检查损伤情况与病理学结果比较[n(%)]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研究纳入的56例肩袖损伤患者病例资料来源于2017年5月—2018年6月我院骨科,男35例,女21例,年龄为32~74岁,平均年龄为(53.5±6.6)岁。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肩袖损伤,符合国际相关临床诊断标准[2];(2)伴随肩峰下压痛及肩前方疼痛患者;(3)医学伦理会对此次研究表示认可,征得临床科室的同意,所有入组患者均阅读知情同意书,在知情同意书签字,自愿加入研究。排除标准:(1)存在重要脏器官相关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2)存在认知缺陷及意识不清、精神病患者;(3)临床资料不全者;(4)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5)合并肩关节周围肿瘤患者;(6)存在既往肩关节周围手术史患者。
1.2 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德国西门子),将探头频率设置为7~15MHz。超声检查将患者的背部作为基础,检查冈上肌前及肩胛下肌交界位置需要指导患者过伸、内收患肩,尽可能将患侧手臂向健侧裤子口袋位置伸,在操作时需结合患者的耐受力,防止患者出现过度疼痛;检查冈上肌及冈上肌后部位置则需要内收、屈曲患肩;检查肩袖长轴位置时,需要保持患者机体矢状面与探头的长轴平行,由肩峰前缘采用由内至外的原则,弧形扫描直至肱骨大结节外侧;扫描肩袖横轴位置应确保探头长轴与患者身体冠状面保持平行状态,遵循由下至上的原则对肱骨头进行弧形扫描。对患者双侧肩关节进行全面检查及比较,观察肩袖回声情况、内部回声,判断是否存在关节腔积液、滑膜增生等,与此同时明确腱鞘以及二头肌长头腱有无发生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涉及数据均在SPPSS20.0统计学软件上予以计算,计数资料表示方式为(%),检验方式为χ2。结果的判定界定值为0.05,P<0.05可判断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检查符合情况
超声诊断共检出54例肩袖损伤患者,诊断符合率达到96.43%(54/56)。其中有45例为冈上肌腱损伤,5例为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3例为冈上肌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1例为肩胛下肌肌腱损伤。
2.2 超声检查损伤情况与病理学结果比较
超声检查肩袖损伤具体情况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肩袖主要包括肩胛下肌、小圆肌以及冈下肌等肌腱,这对维持肩关节的稳定性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肩袖损伤是骨科常见疾病,其中肩袖撕裂发病率最高,主要是由肩关节功能障碍、肩部疼痛所致,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临床上对肩袖损伤的诊断多以X射线检查、MRI检查为主,前者能够显示出患者肌腱钙化、肱骨头上移等情况,但难以直接对肩袖损伤做出诊断。MRI检查敏感性、特异性高,在多平面成像作用下可直观观察到肩袖损伤状况,然而价格昂贵,且无法反映出滑囊侧撕裂情况。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临床将超声技术应用于肩袖损伤诊断中,其不仅操作简单,价格低廉,而且具有无创性特点,重复性好,可对肩袖全层损伤做出有效的判断[3]。超声诊断肩袖损伤的一般特征是部分肩袖、肩袖消失或连续性中断等,部分患者存在局部异常回声现象,伴随骨表面粗糙,通过超声影像能够对肩袖损伤做出有效的判断[4]。超声检查一方面能够清晰显示出肩袖的病变情况,另一方面能够明确损伤部位,对损伤类型做出精准的判断,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此次研究中,超声检查共检出肩袖损伤54例,诊断符合率达到96.43%,且其对肩袖局部损伤、全层损伤的检出率与病理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超声检查的有效性与准确性。综上所述,对肩袖损伤患者给予超声检查,安全无创、准确率高,可广泛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