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MRI与CT在诊断小肝癌中的应用价值
2019-03-01荆晶
荆 晶
(保定宝石花中心医院 河北 保定 072550)
小肝癌在临床十分常见,又称亚临床肝癌,指肝细胞癌内单个结节最大直径≤3cm,或两个结节之和≤3cm[1]。本病发病病因与水污染、乙型病毒性肝炎等因素相关。通常临床症状不明显,可伴发热、腹胀、肝区疼痛、乏力等症状。尽早发现小肝癌及时给予相关治疗对提升疗效、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对肝细胞癌诊断方式较多,包括CT、DSA、MRI等,本研究将CT与MRI用于我院小肝癌患者诊断中,旨在研究其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收集时间在2015年2月—2017年6月,对象为我院收治的小肝癌患者,共43例,男29例,女14例,年龄52~73岁,平均(61.32±12.52)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13.49±1.38)个月。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胀、消瘦、肝区疼痛、食欲降低等。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均经手术病理确诊为小肝癌;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排除: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有检查相关禁忌症者;既往存在腹部手术史者;检查依从性较差者;存在认知障碍、沟通障碍者;精神疾病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对本研究不同意者。
1.3 方法
本组患者均实施CT、MRI检查,具体方法如下:
CT检查:仪器采用飞利浦16排螺旋CT扫描仪,参数设置:层厚、层间距均为5mm,管电压设置在120kV作用,选择自动管电流。对患者行平面扫描,扫描范围为整个上腹。平扫结束后所有患者行动态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入85至100ml碘海醇,速度保持在2.5至3ml/s左右,注射对比剂后对患者行动脉、静脉、延迟三期扫描检查,分别为25s、65s、300s。对获取的图像行ADW工作站重建后处理,层厚2mm,间隔1mm。
MRI检查:仪器选择西门子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对患者行常规序列扫描检查,行更断面、冠状面平面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参数设置:层厚6mm,层间距3mm,TE为2.13ms,FOV为350/400mm,TR为4.49ms,矩阵(320×210)mm,平扫后注入对比剂轧喷酸葡胺0.2mg/kg,速度为2.5mg/s左右,注射后对患者行三期扫描,分别为25s、65s、180s。采用AWP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后处理。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诊断方式诊断准确率、误诊率、漏诊率。
1.5 统计学方法
分析软件为SPSS18.0,(%)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式诊断结果分析
观察表1可知,MRI诊断准确率为95.35%,CT诊断准确率为91.40%,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相比,MRI相对更高(P<0.05),MRI检查误诊率为2.33%,CT为13.95%,两种检查方式相比,MRI误诊率相对更低(P<0.05),MRI漏诊率为2.33%,CT为4.65%,两种检查方式相比,漏诊率相比差异不大(P>0.05)。
表1 比较两种检查方式诊断结果[n(%)]
3 讨论
肝癌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具有较高发病率,发病病因与遗传、家族史、病毒感染等因素相关[2]。肝癌可引发一系列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尽早发现疾病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对提升疗效、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因此采取有效的检查方法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提升临床疗效。
CT、MRI均为临床诊断小肝癌的常用手段,CT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实惠、安全性高等特点,其优势在于薄层、诊断快速,具有较高分图像分辨率,可快速成像,在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中价值较高[3]。但因小肝癌病灶直径较小,采用CT平扫可出现漏诊的现象,且容易受到肝脂肪等疾病干扰,影响检查结果,引发误诊。MRI为无创检查手段,具有安全性高、诊断准确率高等特点,可清晰显示肿瘤部位、形态、大小、性质等,可对机体功能、代谢水平进行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4]。检查中加入造影剂,可提升MRI成效效果,注入对比容积较少,注射时间短,使得受检者血管内团注紧凑,可有效提升诊断准确率。本次研究中,对患者实施MRI与CT诊断后,MRI诊断准确率明显更高,提示MRI在小肝癌诊断中价值更高。
综上所述,对小肝癌使用MRI诊断价值更高,可提升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漏诊,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