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在腰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9-03-01赵玉乔
赵玉乔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腰间盘突出症(PLID)作为临床骨科常见病中的一种,患者间盘受其运动、工作不当等因素影响,致使该组织出现退化和受损问题,进而引发髓核突出来对患者脊神经根造成压迫,是其病症主要发病机制[1]。近年来,临床针对此类病症患者,主要是以手术治疗作首选方案,但术前确诊其病症和病症程度是保证治疗流程有序展开的关键所在[2]。故如何予以患者有效检查措施诊断其具体病症,是现今临床尚待解决的医学问题之一[3]。综合上述观点,本次研究现将于本院收治的PLID患者中抽出82例,以核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作研究方向,对其应用价值展开分析,所得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3月—2018年3月于本院收治的PLID患者中抽出82例。其中,患者男性45例,女性37例;年龄在28~73岁间,平均年龄为(53.58±4.54)岁;病程5个月~13年,平均病程3.15±0.55年。
1.2 方法
本次研究患者分别进行核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所应用仪器为飞利浦64排螺旋CT及飞利浦1.5T MR扫描机。具体操作流程为:首先指导患者将体位调整为仰卧姿势,并去除掉干净首饰、电子产品等金属物品,包括陪同家属所携带的金属物品,以及体内携带血管支架获金属异物的相关人员,都需禁止入内,避免对患者检查检查结果的精准性造成影响。之后利用X线束以垂直方向对患者相邻椎体间隙进行穿透,此时,需将CT扫描仪器的层厚、时长参数值设定为5mm、1s,而核磁扫描矩阵、视野、层数、扫描时间等参数值则是调整为384cm×384cm、32cm×32cm、22~38、4~7min。最后,由多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生对患者所呈图像结果进行判断与分析,并对比其手术结果来计算检查准确率。
1.3 观察指标
参照患者手术结果,详细记录两种检查方法的腰间盘节段检出情况,准确率=(准确例数/总例数)×100%,之后统计患者椎间盘神经根改变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中,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x-±s)表示;治计数资料行卡方χ2检验,以率(%)表示,当组间统计数据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显示,单节段突出65例,多节段突出17例。CT诊断结果显示,单节段突出64例(78.04%),多节段突出17例(20.74%),符合率98.74%。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结果显示,单节段突出65例(79.26%),多节段突出17例(20.74%),符合率100.00%。两组数据比较差异甚小,且P>0.05。核磁共振成像椎间盘神经根改变检出情况优于CT检查对应值(95.12%>65.85%),且χ2=22.36,P<0.05,详情见表1。
表1 比较两种方法椎间盘神经根改变检出情况(n/%,n=84)
3 讨论
本次研究针对PLID患者病症诊断,以核磁共振成像及CT检查作研究方向,所得结果显示两者方法病症确诊率相差甚小(P>0.05),且结果均是判断检出价值显著的有效指标,但前者椎间盘神经根改变检出率显著高于后者对应值,且P<0.05,表明该类方法应用价值更为显著。其中,CT及核磁共振成像均是临床骨科常用检测方法中的一种,在PLID患者检查应用中,具有检查费用低、操作便捷等优势,可适用于患者病症初步诊断中[4]。但该类方法对患者神经根与突出椎间盘之间关系的图像却模糊不清,无法辨别,难以深入了解其病症病变程度。而核磁共振成像的应用能有效弥补前者的不足之处,患者突出髓核与脊神经根、马尾神经、脊髓等结构间的相关性均在图像中得以呈现,以此明确其椎间盘神经根改变情况,为提高患者手术治疗针对性提供依据[5]。因此,笔者认为,PLID患者检查中需灵活应用CT检查及核磁共振成像,最大程度发挥二者检测手段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PLID患者中应用核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都是确诊其病症的有效方案,但前者更能显示其椎间盘神经根改变情况,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