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结石诊断中的应用意义
2019-03-01路雨澍
路雨澍
(辽宁省锦州市中心医院 辽宁 锦州 121004)
在临床收治胆总管结石患者中,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占据较高比例,由于胆总管内存在的结石导致患者出现如胆汁排泄障碍、胆道阻塞以及胆管内压力异常等情况[1],部分患者还可能有寒战、高热等症状,对患者健康以及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2]。为肝外胆结石进行准确诊断是保障对症治疗的基础,腹部CT、核磁胰胆管成像是临床常用检查手段[3],为更深入了解两种诊断方式对肝外胆结石患者的价值,对本院近年收治肝外胆结石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并做如下归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本院2017年2月—2018年9月收治肝外胆结石患者108例为分析对象,均通过术后病理诊断确诊。男性45例,女性63例;年龄在23~73岁间,平均为(47.6±8.1)岁。纳入标准:①对患者详细说明本研究内容后确认配合;②可正常配合。排除标准:①对本研究依从性偏差;②存在严重心功能障碍;③存在听觉障碍或者沟通障碍。
1.2 检查方法
腹部CT。受检前1天告知患者应保持至少8h的空腹状态,饮水量在250~500ml间,通过静脉滴注方式给予剂量为1.5mg/kg造影剂。所用仪器为西门子多层螺旋CT扫描仪。患者受检期间保持仰卧体位,为其进行动态容积灌注还有成像处理,为患者头部和足部进行常规扫描、增强扫描,然后对其肝脏下方边缘还有隔顶之间的区域进行扫描。患者受检过程中层厚、层距均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一般参数设置如下:层厚在6~9mm间,层厚在5~10mm间,螺距设置为1.5。为患者病变区域进行重点扫描,然后将数据传送到工作站。
核磁胰胆管成像。所用仪器为西门子1.5T型号。检查前1天告知受检者应保持至少4h的空腹状态,为患者检查序列号主要包括如下:T2W-SPAIRRT(横断面及呼吸触发),B-TFE(冠状位),T1W(屏气),MRCP-HR-3D。对患者进行各方面序列扫描后将所得图像数据传送到工作站,通过工作站完成原始薄层图像重建工作,对图像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计数资料、计量资料)使用SPSS20.0做统计与分析,具体经t检验及卡方检验,由(x-±s)与[n(%)]对检验结果做描述,P值<0.05说明实验数据有较高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病理检查后有38例患者结石直径在9cm以上,70例患者结石直径在9cm以下。
在对结石直径不同(是否超过9cm)检出准确率方面,核磁胰胆管成像准确率有显著优越性(P<0.05),详情请见表1。
表1 两种诊断方式对肝外胆结石患者检出率比较
在患者结石检查特异性、敏感性、误诊漏诊率方面,核磁胰胆管成像所得数据相对于腹部CT均有明显优越性(P<0.05),详情请见表2。
表2 两种诊断方式对肝外胆结石患者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3 讨论
肝外胆结石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现对应增加的趋势,一旦没有得到及时、针对性的干预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导致治疗难度增加[4],甚至威胁生命。对肝外胆结石患者治疗原则始终坚持尽快诊断、及时发现以及对症干预[5]。影像学检查技术除了不会造成患者受检过程中不适,缓解经济负担,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
腹部CT常用于检查各种腹部疾病,但从本研究数据可知其具有较高的漏诊误诊情况,这与腹部CT检查只能通过单一的横断面图像判断有关[6],难以准确的定性阴性结石。核磁胰胆管成像则能够通过多个方面切层对病灶区域进行观察,图像更加直观以及间接,让医生的判断更为精准,作为非侵袭性的胰胆管成像检查手段,不但能够帮助医生准确了解病灶所在位置,同时操作简单,操作者无需掌握过高的技术[7],同时脏器当中存在的阴影及周围组织对检查过程的影响程度也降到了最低,即使结石体积较小也不会导致检出准确性明显下降[8]。胆管如果没有明显增宽但是有胆结石相关症状时应考虑以下因素:①患者并发胆管炎导致肝脏硬化;②结石体积偏小胆总管因此并无发生明显扩张,胆管也没有出现梗阻[9]。
综上所述,为肝外胆结石患者用核磁胰胆管成像手段检查,相对于腹部CT诊断方式在准确率方面有明显优势,但对于单一手段检查后结果不明确的,可选择性的与腹部CT检查方式结合,为患者及时治疗提供良好基础,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