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锋
2019-02-28陈睿康
我刚拿到笔墨纸砚这几样书法工具时,像是面对着一些陌生人。我不了解它们,它们对我也毫无知觉,直到我握住了那红衣外套的毛笔。
用拇指、食指和中指稳稳夹住毛笔,用剩下的两指在下方抵着——第一任书法老师这样教我。正是这次初学书法的经历,让我落下一个此后用了一年时间去修正的毛病——侧锋。
我从初学之地撤兵,来到了莫爷爷家。“给我用中锋!”莫爷爷天天在我耳边提醒。他用大手包粽子一样包着我的小手,让我不断操练“中锋”字。我只要一拿起毛笔,没有一两个钟头是绝不能放下的。我手心的汗经常顺着掌纹落在纸上。蘸墨,立笔,中锋下,横轻竖重……一遍又一遍,我像机器一样反复练习,毛毡上的纸少了一张又一张。
莫爷爷说,握笔时手腕要立起来,手掌里要有放了一个鸡蛋的感觉——就我的手来说,就以乒乓球为标准,这样,才能练出好字,“中锋”才出得来。有一次,莫爷爷让我握着乒乓球练字。我有些不习惯,乒乓球总是调皮地从手中溜走。但慢慢地,成效出来了,我能稳稳地握住两个乒乓球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时间,我将“中锋”练成。
在这一年里,在我一次次的练习中,因用力过度,發生过几次使心爱的毛笔“身首
异处”之事,这让我很是心痛。
心痛也就罢了,身痛才是最难受的。练字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身正。身不正,字还能正到哪里去?最初,莫爷爷会时不时摸一下我的背,叫我挺直了身体再写。以端正的坐姿保持两个小时,可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腰酸背疼是不用说的了——因全身紧绷,每一处肌肉都像是被泡在百年老陈醋里一样酸楚。日日如此,百炼成钢。有人问我为什么背挺得那么直,我想这也许就是写毛笔字留下的“后遗症”吧。
墨换了一碗又一碗,纸写了一张又一张,毛笔也不知道坏了多少支,而师傅还是那个人。
寒冷的冬日,墨变得有些凝滞,我手中的毛笔也钝了,但莫爷爷传授给我的书法精髓,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指导老师:周启群)
编 辑 絮 语
如果要你来写自己练了多年的书法,你会怎么写呢?陈睿康同学的写法还是挺独特的,他进行了精心“布局”——从初学书法时的挫折到觅得良师,再到练习书法的艰辛,由此来反映书法带给他的影响。这样记叙一件事,就有了起伏,正如一句古话说的:“文似看山不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