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凌鼎年:最需要的是创造力
2019-02-28孙永庆凌鼎年
孙永庆 凌鼎年
孙永庆:前不久,您的母校江苏太仓市第一中学举办了“凌鼎年文学成果展”,场面十分隆重。您曾说,是微型小说改变了您的人生。微型小说是怎样改变您的人生的,您能就此与同学们聊聊吗?
凌鼎年:一开始,我喜欢写诗,像很多文学青年一样,用诗歌叩开了文学之门。后来,我开始写杂文和中短篇小说。20世纪80年代,我感觉到微型小说将会有很好的前景,就把创作的重点转到了微型小说。
1990年5月,《小小说选刊》在全国挑选了20位最有创作后劲的作家,在河南汤泉池召开了中国首届小小说笔会暨理论研讨会。后来,这20位作家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代小小说作家”。如今,这20位作家中有一大半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其他人也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们后来不管是选择从政,还是经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出版了自己的小小说作品集。现在,仍在坚持小小说创作的有谢志强、刘国芳和我。在这一拨人中,我是小小说情结最深厚的那个。虽然我也出版了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散文集有20多本,但人们一想到我,第一个反应就是“小小说作家”,介绍我时,首先说到的也是我的小小说成绩。
在我看来,小小说确实是我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我的家人也认为,我将小小说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孙永庆:读了您的《永远的箫声》《茶垢》《了悟禅师》《消失的壁画》等作品,我感受到,微型小说讲究在情节中制造变化,实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这是构思的技巧。学生写作文时,最痛苦的便是构思——您对此有何建议?
凌鼎年:中国有句老话,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的创作经验告诉我:素材第一,构思第二。学生怕写作文,根本原因是肚子里少了真材实料。如果你满肚子故事,便不会害怕构思和写作了。
小小说因其篇幅短小,无法展开描写,往往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从一个小故事入手,或就某个人物的性格进行勾勒。写过小小说的人都知道,故事可以虚构,但细节必须真实。所以,你要想写活人物、讲好故事,平时一定要注意观察和积累。至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种艺术手法,是作家的常识。一个优秀的作家,其作品一定是多变的。只有在写作时实现立意、构思和语言的创新,作品才会受到读者喜爱。
孙永庆:《凌鼎年微型小说创作28讲》是一本“微型小说创作与作文写作实用宝典”。它被认为“对中考有益,对高考有益。对作文有助,对创作有助。读之记之,思之学之,必有提高,必有长进”。您能简要地说说这本书吗?
凌鼎年:这本书是应作家网的要求写的。当时,作家网视频栏目的编辑希望我能进行视频讲课,每节课30分钟。按讲课的语速,每次写三四千字左右。就这样,在一年多时间里,我写了28讲。
这28讲,是为小小说爱好者与学生量身定做的。我尽量少讲理论,多举例子。我觉得最了解作品的必然是作者本人,所以我都是拿自己的作品进行剖析。我想,这样读者会更容易接受。
孙永庆:在《凌鼎年微型小说选》一书中,每篇作品后都附有点评。有了点评,就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对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大有裨益。您能谈谈这样做的原因吗?
凌鼎年:当初编辑约稿时,告知是一套面向中学生的丛书,所以我选的都是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作品。出版社要求每篇作品都要有一两百字的点评,方便中学生理解作品。于是,我请了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顾建新为作品写点评。顾建新是我的好朋友,又是著名的微型小说评论家,他的点评很到位。顾教授像一位导游,用他的学识为读者进行讲解和导读。一般来说,这要比学生自己阅读、分析、理解作品更有效果。
孙永庆: 您曾说:“一个好的微型小说,要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象,需要有生动的事例,通过事例来展示某种道理。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一事一理。”您认为学生写作时该如何进行哲理性的思考和提炼?
凌鼎年:对小学生来说,作文能文通句顺且不偏题就算过关了。对中学生来说,能写好一个故事,讲清一个道理,也很不错。至于对所描绘的题材进行哲理性的思考和提炼,那就是较高的要求了。如果哪位学生的作文能达到这一点,应该是写作文的佼佼者。
现在的中学生作文水平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有的学生作文肤浅、庸常,但是,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作文也不在少数。总的来说,他们的作文比我们学生时代的作文普遍好些。
小小說既然是小说,就允许虚构。但即便是科幻或荒诞小说,也需要根植于现实的土壤,不能胡编乱造。作品的深度来自于思想认识的深度。学生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文学创作最怕人云亦云、千篇一律。模仿、跟风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要提高自己的层次,就要学会比较,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此外,还要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有主见,因为思想比文采更有价值。
孙永庆:网络文学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在网络上发表作品很容易,这就导致文学作品良莠不齐。对于网络文学,您有什么看法?作为老师,该怎样引导学生阅读?
凌鼎年:校园不是世外桃源。网络的普及使得数字化阅读成了大趋势。成年人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学生也是,我们对此只能因势利导。
网络发表门槛过低,让网络文学鱼龙混杂、良莠难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应该承认,网络文学也有好作品,但文字粗糙、粗鄙,内容不健康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中学生求知欲望强,但辨识能力有限,老师有责任引导。其一,要鼓励学生多读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其二,要让学生知道有些网站不要轻易进入,进去后有害无益;其三,可鼓励学生多读小小说,并尝试写小小说。
孙永庆:2018年的高考作文题致力于让学生讲好改革故事,凸显时代主题。全国卷加上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试卷,共9道作文题,其中5道紧扣时代主题,3道聚焦新时代的青年,2道关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与改革开放。从高考作文题透露出的信息看,要写好这类题目,学生既要读有字书,又要读无字书。您觉得呢?
凌鼎年:无论作文题目如何变化,学生要写好作文都离不开三点:第一,不能偏题;第二,文字功夫要深;第三,作品要有思想性。
要避免偏题,审题时一定要看清楚题目的主语和要求。审题错误,全盘皆输。文字功夫靠的是平时的积累与练习,不是临时抱佛脚能见效的。作品的思想性也是平时认识水平的集中反映。从今年的高考素材与题目来分析,学生想写好作文,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还真不行。一个考生,对国家大事和时事形势还是要有所关注、有所思考,要有自己的基本判断。这样,不管出什么题,都能应付裕如、胜券在握。
孙永庆:出题者的动机很明显,想把课堂上的语文教学和学生课外生活联系起来,这就会涉及到科技、社会、时政等内容。这样做对提高语文学习有帮助吗?
凌鼎年:要写好一篇作文,不涉及政治、时事几乎不太可能。我们说要读好三本书,第一本是有字之书。语文课本、历史著作、文学作品、哲学著作、美学著作等都在这范畴之内。第二本是无字之书,就是指在社会上的历练,也就是“行万里路”,要了解民间,了解基层,体验书本上读不到的东西。第三本是心灵之书,指的是精神层面的书,也就是心灵家园的无字之书。
参与高考出题的专家,力图把“三本书”的内容融会贯通。要写好这样的作文题目,靠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
我希望孩子们不要沦为考试机器。有些学生考试成绩名列前茅,但踏入社会后,一生平庸,无所作为,原因就在于他们不会思考,只会机械地按标准答案回答问题。要知道,当今社会,不管科学还是文学,最需要的是创造力。
因而,学生要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