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19-02-28周奇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用词语言特点季羡林

周奇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

本文语言朴素而又严谨,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充分体现了季先生作品炉火纯青的语言境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本文的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还能带给学生美好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设计理念】

一、关注教学实效

基于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思考,本课教学注重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在听、说、读、写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关注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是本课教学最大的创新点。这一设计,源自于对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把握。

1.“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是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课标还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由此可见,引领学生初步“鉴赏”,或者说“欣赏”文学作品,是语文的教学任务之一。然而,绝大多数的语文课(即便是高年段)都停留在“感受”“理解”的层面,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评价”少有涉及。

2.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语言朴素、用词精妙、耐人寻味,而且上述语言特点在本篇课文中有较为明显的体现。

3.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欣赏和评价能力。在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只要教师善于引导、点拨,学生是可以对课文的语言特点有所感悟的。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优美的语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作者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

4.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

教育。

【教学重点】

读好课文,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入

1.讲述季羡林先生为北大新生看管行李的

故事。

2.简介季羡林先生。

【设计意图:文学作品的鉴赏注重“知人论诗”。采用故事导入新课的目的主要不在于激趣,而在于“知人”。了解季先生平易近人的性格特

点,为后续教学中感受朴素的语言风格做了有益的铺垫。】

二、抓“第一印象”,感受“语言朴素”

1.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

(强调:第一次学习、第一段文字、第一

印象。)

2.引导感受“语言朴素”。

点拨预设:

(1)如果不告诉你这是季先生写的,你也能感觉到说话人的年龄吗?为什么?

(2)季先生是文学大师,但是,你能从这段话中找出多少华丽的辞藻来吗?

(3)出示民间文学大师钟敬文先生的评价:

“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4)能还原出作者本来的心情或语气,才是最好的朗读。你能试着读好这段话吗?

3.小结:季先生的作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语言朴素)

【设计意图: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把文章分为“平淡体”和“绚丽体”两种风格。他认为:少用词藻、务求清真的,便是“平淡体”;尽用词藻、力求富丽的,便是“绚丽体”。季先生的作品平淡、朴素,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这一特点呢?在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朗读,感受“少用词藻、务求清真”,便是化难为易的解决之道。】

三、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读准、读通。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

(板书:奇丽、奇特)

【设计意图:通读课文、了解大意是深入研读、感受语言特点的基础;“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这一问题则是为了抓

住“文眼”,让教学活动由此切入,牵一发而动

全身。】

四、抓“奇丽、奇特”,感受“用词精妙”

板块一:“奇丽的景色”

1.认读成语。

(1)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本段的成语。

(出示: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

(2)指导学习生字,读好词语。

2.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这些成语中,哪些詞语是描写花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2)初步理解两个词语的大意。(都形容花很漂亮。)

(3)追问,感受用词精妙。

点拨预设:

①两个词语都写花,这样连着用,是否感觉重复呢?

②两个词语所描述的内容有什么细微的区别?

(一个侧重于表现花的数量多,一个侧重于表现花的颜色多。)

③连用两个词语,更突出了什么效果?

3.品“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其实,在这个句子里面,还藏着一个八个字的成语,那就是“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有什么疑问吗?

(2)出示“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出处。

(3)追问,再次感受“用词精妙”。

季老先生描写德国大街上的风光,为什么要用上千年之前、万里之外的“山阴道上”呢?这样写合适吗?为什么?(强调,用词精妙。)

4.朗读文段,想象奇丽的景色。

5.尝试背诵,积累精妙的语言。

板块二:“奇特的民族”

1.抓“吃惊”,落实“内容”。

(1)朗读第2自然段,注意作者对德国人养花的感受。(吃惊)

(2)让作者感到“吃惊”的有些什么?(指导读好相关语句)

2.抓“脊梁”,关注“语言”。

点拨预设:

(1)什么是脊梁?你的脊梁在

哪里?

(2)人有前胸后背,但是,花有前胸后背吗?季先生怎么说“花的脊梁”呢?

(3)什么样子的花,才能让人感觉它是有“脊梁”的?

(4)进一步强调用词精妙。

3.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一滴水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引领学生感受“用词精妙”时,特别注重深究语言的“细节”。通过对看似平淡的“脊梁”进行“剥笋式”的追问,通过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用法质疑,学生顿悟了课文遣词造句的精妙。于是,“感受用词精妙”这一难点,在此水到渠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时,“用词精妙”这一方面应作为重点来处理。因为学生对于揣摩文章“用词”方面的认知基础相对较好,而且这一目标也更能凸显语文教学对于语言的关注。】

五、悟美好“境界”,感受“耐人寻味”

1.出示句子。

“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2.感受“耐人寻味”。

(1)师生配合,用不同的形式朗读句子。

(2)季先生的这几句话,与前面那些语言的“味道”有什么不一样吗?

(含义更深刻,不再是平淡的敘述。)

(3)你感觉哪句话的意思最值

得我们细细体会?

(师相机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4)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领悟“境界”。

①课文中哪里体现的是“人人为我”?哪里体现的是“我为人人”?

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养花人和看花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③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

味?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体验?

(5)小结:通过这段话,季先生的作品又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板书:耐人寻味)

【设计意图:对于本课的教学,有许多教师把大量工夫花在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道德教育之中。本设计同样注重对这八个字的品悟,但没有停留在“内容”和“意义”本身,而是着眼于感受“语言的味道”。因为,除了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培养语感和积累语言更是语文教学的“本职”所在。】

六、练笔,为课文写“评语”

1.出示“评语”参考。

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

——民俗文学大师钟敬文

2.为季羡林先生的“作文”写

“评语”。

3.朗读“评语”,教师点拨、

鼓励。

【设计意图:就内容而言,钟敬文先生的评价,印证了教者对于季先生作品语言风格的解读,也让学生对于阅读中的“发现”欣喜不已。

就形式而言,让学生给语言大师的作品写“评语”,极大地尊重了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写“评语”,在巩固本课学习重点的同时,也在鼓励学生挺起腰板学语文。】

七、作业布置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推荐阅读《季羡林散文集》。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人人为我

奇特 我为人人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用词语言特点季羡林
基于师生语言特点研究谈数学助学课堂
相似的内容,灵动的表达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浅析俄语科学语体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
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
来而不往
追问文本,捕捉文字背后的声音
电视剧《后宫?甄嬛传》台词的阶层差异浅析
咪咪(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