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包虫病流行区居民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Meta分析
2019-02-28艾力亚力艾力阿依谢姆古丽阿力马斯
艾力亚力·艾力,阿依谢姆古丽·阿力马斯,郭 敏,孙 立,温 浩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是人感染棘球蚴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所致的多发性寄生虫病,是全球性流行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是当代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包虫病流行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4%,涉及12个省区,西北7省区为流行区,危及人口近7 000万人,危及牲畜6 000万头,造成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0亿元[1-2]。包虫病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的5大寄生虫病之一,也是纳入国家免费救治的6大重大传染病之一[3]。《全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中制定了包虫病防治工作目标,即“患者管理率、监测点任务完成率、中小学生包虫病核心防治知识知晓率、专业人员技能合格率均达到90%”[4]。包虫病核心防治知识知晓率是指从严重性、传染性、传播途径、预防手段、治疗方式等为知识核心,测算知晓人数占研究总体的比率。目前,我国各流行区自行开展了关于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调查,然而大样本、多地区的横断面调查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我国包虫病流行区居民包虫病核心防治知识知晓率情况进行Meta分析,了解近几年我国包虫病流行区居民包虫病核心防治知识知晓率情况及其与2020年实现全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目标之间的差距,为今后包虫病防诊治工作的推进提供参考性意见。
1 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检索 检索国内主要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总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检索式为“包虫病”、“棘球蚴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知晓率”、“防治知识”等为检索词的自由组合;英文检索数据库为PubMed、Web of Science,检索式为“echinococcosis”、“hydatid disease”、“health education”、“knowledge”,“awareness rate”等检索词的自由组合;时间范围设置为2008-2018年。
1.2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2008—2018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国居民包虫病防治核心知晓率的横断面研究;研究数据为原始数据,并提供总体知晓率的文献;样本量大于100例;排除标准:数据不完整或提供数据不全;非中英文文献;综述、讲座、评论类等非横断面现况调查研究;重复发表文献;未给出总体知晓率具体数据和测算方法的文献。
1.3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由两名研究员进行对检索词的重复检索,并通过阅读文献标题和摘要进行初选;通读初选文献后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二次选择,并进行交叉核对。若出现异议,则进行商讨,必要时有第三位研究员进行核对。对于数据不完整的文献,与作者联系并取得缺失数据。
搜集到文献86篇,通过多次筛选后,最终纳入11篇文献作为本次分析目标文献,并提取第一作者姓名、发表年份、调查地区、调查对象、抽样方法、样本量、知晓率等(见图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图Fig.1 Flow chart of literature screening
1.4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估 本次研究运用STROBE声明中的横断面研究版本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STROBE声明共22个条目,总分为22分,文献评价总分大于13分为A级,小于13分评为B级。质量评估环节由双人单独完成,最后综合分析并得出结论[5]。
1.5统计学分析 定性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定量分析采用RevMan5.3软件和Excel 2013软件进行数据的合并与计算。其中知晓率P及其标准误SE(P)按下列公式计算[6]:
(上述①②公式中,X为知晓人数,n为总样本),然后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I2选择合适效应模型进行数据的合并,并通过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来探析异质性来源,漏斗图与Begg’s Test/Egger’s test结果图来分析文献发表偏倚情况,文中敏感性分析图,Begg’s Test/Egger’s test结果图借助Stata/SE12.0软件“Meta-Analysis”模块完成绘图。
2 结 果
2.1文献检索概况 本研究共检索相关文献共86篇,经剔重和筛选后纳入符合标准文献11篇,均包含包虫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数据,总样本量为303 549人,总知晓人数为198 227人(占65.3%)。
纳入文献研究地点包括:西北部地区(新疆、甘肃、青海、宁夏),西南部地区(四川、西藏),华北部地区(内蒙古)等,其中研究地区为西北部的文献为6篇(样本量为288 212人),西南部的文献为3篇(样本量为12 436人),内蒙古1篇(样本量为1 680人),综合描述西部地区包虫病核心知识知晓率的文献1篇(样本量为996人)。纳入文献主要研究对象有学生和农牧民,其中只调查学生知晓率文献4篇,只调查农牧民知晓率文献3篇,调查学生与农牧民知晓率文献3篇;抽样方式主要为:整群抽样、分层抽样、随机抽样等。
通过STROBE声明评估最终纳入文献结果显示,A级文献7篇,B级文献4篇(见表1)。
表1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Tab.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included literature
序作者,年份文章质量所属地区对象抽样方法nNPSe1何树梅2018[7]B西南学生分层整群抽样9624360.4530.0162刘立东2012[8]A华北农牧民随机抽样1 6808280.4920.012 13张婧妮2016[9]A西北学生多阶段分层23 60015 5660.660.003 14张海亭2015[10]B西北群众▲随机抽样119 068102 5850.861 60.001 05扬名宜2017[11]A西部农牧民多阶段分层9962120.2130.012 96李凡2014[12]A西北群众▲分层随机135 89869 4240.510 90.001 37甲塔妹2017[13]B西南学生分层随机1 2005350.445 80.014 18阿帕克孜2014[14]A西北群众▲随机抽样8483630.428 10.016 99雪莲2018[15]A西南学生分层随机10 2743 1840.309 90.004 610魏宏2008[16]B西北农牧民分层整群2371530.645 60.031 111谢永鑫2018[17]A西北居民多阶段分层4 9418 5610.577 10.005 3
注:▲“群众”包括农民,牧民,中小学生等;n为样本量;N为知晓人数;P为知晓率;Se为标准误
2.2Meta分析结果 经计算P与SE再检验异质性,结果显示,I2=100%,P<0.05,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得到中国包虫病流行区居民包虫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为51%(95%CI:37%~65%),文献中报道知晓率高于总体知晓率的文章有5篇且均为研究对象为西北地区的文章,低于总体知晓率的文献有6篇。I2大于90%提示存在高度异质性,故通过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的方法探索异质性来源(见图2)。
2.3亚组分析结果 根据文献所获取的数据情况,将11文献分别以样本所属地区、调查对象人群分类和文献质量等3种亚组,并进行了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包虫病流行区居民包虫病核心知识知晓率在所属地区、调查对象、文献质量组间无明显差异,总体知晓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亚组分析后异质性无明显下降,故均选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结果。然而值得关注的是,所纳入文献在所属地区亚组组间差异显著性为P=0.05,且I2=74.5%,因此认为中国包虫病流行区居民包虫病核心知识知晓率在不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见表2)。
图2 中国包虫病流行区居民包虫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Meta分析结果Fig.2 Meta-analysis results of awareness rate of core knowledge of echinococco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residents with echinococcosis endemic areas in China
表2 亚组分析结果
Tab.2 Subgroup analysis results
亚组文献数量nN知晓率/%95%CIHeterogeneity P valueI2/%Test for subgroup differences所属地区 西北6193 032288 21261[0.44, 0.79]P<0.00001100P=0.05 (I2=74.5%) 西南34 15512 43740[0.29, 0.51]P<0.0000199调查对象 学生419 72136 03747[0.24, 0.69]P<0.00001100P=0.91 (I2=0%) 农牧民31 1932 91345[0.22, 0.68]P<0.0000199文献质量 A794 518181 85746[0.37, 0.55]P<0.00001100P=0.32 (I2=0%) B4103 709121 46860[0.33, 0.88]P<0.00001100
注:“n”为知晓人数,“N”为总体人数,“ HeterogeneityPvalue”为异质性检验P值,“ Test for subgroup differences”为亚组组间比较值。
2.4敏感性分析结果 通过逐一剔除每一个纳入文献后在进行效应量的合并,结果显示与剔除前合并知晓率51%(95%CI:37%~65%)差异较小,敏感性分析图结果显示逐一剔除后的合并效应值基本趋于总体合并效应值,说明本次Meta分析结果稳健可信(见表3与图3)。
2.5发表偏倚 经RevMan5.3做出的漏斗图和Stata/SE12.0得到的Begg’s Test/Egger’s test结果发现,森林图上无明显不对称现象,Begg’s Test 中,Z值为0.62,P值为0.553, Egger’s test中t值为0.34,P值为0.742,均未发现明显发表偏倚(见图4)。
图3 敏感性分析结果Fig.3 Sensitivity analysis results
表3 敏感性分析结果
Tab.3 Sensitivity analysis results
剔除文献知晓率/%95%CII2/%何树梅201851[0.35, 0.66]100刘立东201250[0.35, 0.66]100张婧妮201648[0.32, 0.65]100张海亭201546[0.38, 0.54]100扬名宜201753[0.38, 0.69]100李 凡201450[0.33, 0.67]100甲塔妹201751[0.35, 0.66]100阿帕克孜201451[0.35, 0.67]100雪 莲201852[0.37, 0.67]100魏 宏200849[0.33, 0.64]100谢永鑫201850 [0.35, 0.65]100
图4 漏斗图及发表偏倚Egger图Fig.4 Funnel plot and publication bias Egger diagram
3 讨 论
本研究利用meta分析的循证医学方法,试图探索近10年中国西部农牧区居民包虫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总体情况。
经搜索相关文献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纳入11篇文献,调查地区包括西北部地区(新疆、甘肃、青海、宁夏)6篇,西南部地区(四川、西藏)3篇,华北部地区(内蒙古)1篇,综合描述西部地区包虫病核心知识知晓率的文献1篇,研究对象包括学生、农牧民等。通过STROBE声明评估最终纳入文献结果显示,A级文献7篇,B级文献4篇,所选文献质量较好;经计算知晓率P及其标准误Se再检验异质性结果显示,I2=100%,P<0.05,提示存在较高的异质性,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后的知晓率为0.51,95%CI[0.37,0.65],P<0.05,提示现阶段中国包虫病流行区居民包虫病防治核心知晓率仍未达到《全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中指定的目标,需进一步开展健康宣教和疾病普查工作;将10篇文献以地区、人群和文献质量结果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西北地区居民知晓率62%,西南地区为40%,文献中报道知晓率高于总体知晓率的文章有4篇,均为西北地区的文章,且“所属地区”亚组组间差异显著性为P=0.05,I2=74.5%,因此认为中国包虫病流行区居民包虫病核心知识知晓率在不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其原因可能是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在文化、经济、教育、人群居住环境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18];学生知晓率为47%,农牧民知晓率为45%,然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知晓率与农牧民知晓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认为学生知晓率在所选研究中较实际知晓率偏低,其原因可能是研究对象为学生的4篇文献中有3篇是西南地区的文献,因此需要增加以西北地区为总样本地区的学生包虫病核心知识知晓率横断面研究,此外西南地区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相对较少,频率较低,需要对这些地区学生包虫病健康教育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9];A级文献总知晓率为44%,B级为60%,本研究认为A级文献所报道的总体知晓率更接近真实水平,B级文献在问卷设计、实施调查、计算总知晓率等方面可能存在偏倚;总之,包虫病核心知识知晓率在所属地区、调查对象、文献质量组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提示在中国西部包虫病流行区包虫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普遍较低;敏感性分析中剔除每一个文献后的异质性基本不变,结果显示与剔除前合并知晓率51%(95%CI:37%~65%)的结果稳健可信;经漏斗图和Begg’s Test/Egger’s Test结果,均未发现明显发表偏倚。
本研究进行异质性结果显示存在很高的异质性,其原因可能是在包虫病核心知识知晓率调查研究中还未发布统一、全面、科学的问卷量表,纳入研究的文献中涉及到的问卷均为自行设计问卷,然而不同学者由于学历背景、研究经历、工作经验的不同,其设计的问卷存在差异,反应调查对象知晓率上亦存在差异;在10篇文献中涉及到问卷内容最多为2011年全国包虫病流行情况调查方案中的《包虫病防治知识与行为问卷》“您是否听说过包虫病?您知道包虫病是一种什么疾病么?包虫病的主要传染源?使人得包虫病的寄生虫的成虫寄生在哪里,怎样预防包虫病?”[7]为主的问卷,但仅通过如上问题难以正确的反应群众包虫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和不良生活习惯情况,因此迫切需要设计专用于包虫病流行区群众知晓率的统一的、科学可信的问卷,并需进行效度信度检验。
本研究中的可能存在以下不足:①文献检索不全面,可能存在遗漏;②受不同地区调查对象基线资料不同、总知晓率测算方式不同、问卷设计不同等方面的影响,导致Meta分析结果存在较大的异质性;③纳入定性研究的文献数量较少,未能做到大样本汇总分析。
利益冲突: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