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早期实施清洁间歇性导尿的临床效果观察及护理体会

2019-02-28鲍雅娇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36期
关键词:排尿功能尿管尿量

鲍雅娇

(鞍山汤岗子医院,辽宁 鞍山 114000)

排尿功能障碍是康复医学中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脊髓损伤后受损的平面以下感知功能、反射功能、运动功能、排尿功能以及性功能均发生一系列的障碍[1]。尤其是在脊髓损伤早期因膀胱可完全丧失神经支配,引起膀胱内尿液潴留,后期可能由于大量残余尿而产生尿流不止,所以一般在脊髓损伤后两周内要给与患者留置导尿。脊髓损伤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排尿障碍,患者大多数都需要留置导尿管。但是长期的留置尿管不仅增加了患者尿路感染的风险,还会导致患者产生自卑消极心理及失去战胜疾病的信心。因此脊髓损伤康复阶段的主要护理目标是定时排空患者膀胱内的尿液,防止逆行感染,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指导患者尽早开展膀胱功能的训练,促进患者排尿功能的重建和稳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现将鞍山市汤岗子医院康复科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34例脊髓损伤后出现排尿功能障碍的患者给予分组研究和分析调查。其中男性排尿功能障碍者27例,女性排尿功能障碍者共7例,年龄在40~63岁。利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基础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给予定时间歇性导尿基础护理措施。通过临床上不同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自主排尿率以及患者对疾病预后的满意度,并以此来改进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1.2 方法

1.2.1 评估患者的膀胱功能及其排尿情况:在为患者做评估前,首先排除影响患者排尿的外在因素,其次做好有无尿道感染的评估。一般脊髓损伤后的患者基本上都需要进行长期的留置导尿,这样会导致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能力逐渐减弱,致使尿液潴留在膀胱内不能很好地顺利排出,尿液很容易反流,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所以在脊髓损伤的早期,很有必要为患者进行间歇性导尿,以便更好地训练和促建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同时也可以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1.2.2 残余尿量测量方法:测量前嘱患者饮水300~500 mL,待膀胱充盈后让患者取坐位,采用膀胱训练方法指导患者尽可能自行排尽膀胱内尿液,然后进行导尿,能够引出的尿液即为残余尿量。正常女性残余尿量<50 mL,男性残余尿量<20 mL。当残余尿量>100 mL时可以对患者实施间歇性导尿。

1.2.3 制订个体化的饮水计划:针对实施间歇性导尿的患者,在日常饮食和饮水中应注意控制液体的摄入量。一般每日的液体摄入总量应控制在1500~2000 mL。摄入液体时应遵循按时、按需、均匀摄入的原则,避免短时间摄入过多的液体,导致膀胱过度充盈。为患者制定一个饮水计划表,注明早、午、晚各自摄入量。按时摄入,一般在早、中、晚各设定400 mL的饮水量(包括饮料、中药及食物中摄入的水分)。按需摄入,在两餐之间摄入液体200 mL。无论患者是在什么时间饮水,一定要指导患者均匀摄入,防止造成膀胱过快过度地充盈。晚上8点以后尽量不要再摄入液体[2],这样不仅可以使膀胱有规律的充盈,也避免了由于夜间导尿次数的增加,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负面影响。特别注意此项计划一定要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做好患者的指导和解释工作,这样才能很有成效的开展好排尿护理计划。

1.2.4 专科康复护理技术清洁间歇性导尿:在清洁条件下,定时将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内引流出尿液,膀胱排空后立即拔除尿管的方法称为清洁间歇性导尿。间歇性导尿的优点为简单易学、费用低、能够有效地预防尿路感染。可根据患者自行排尿情况和患者排出尿量多少而决定导尿次数。一般每4~6 h导尿1次,每日不超过6次。在操作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导尿损伤,应选择生物相容性好、柔软易弯曲、无创伤、无菌硅胶导尿管。操作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导尿管应充分润滑,操作过程中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每次导尿后注意观察尿量并记录,一次排尿不能超过800 mL,以免腹内压突然下降,导致低血压的发生。当残余尿量<300 mL时,可每天导尿2次。当残余尿量<100 mL时,可每天导尿1次,当残余尿量小于50 mL时,可遵医嘱停止导尿。

1.2.5 膀胱括约肌控制力训练:在每次行间歇性导尿前半小时,指导患者配合各种辅助方法进行膀胱功能的训练,促进患者自主性排尿反射的发生和发展。临床康复护理中常用盆底肌训练法。此方法主要目的是重建和加强盆底控制排尿的肌肉组织的张力,减少漏尿的发生[3]。指导患者快慢交替地进行缩阴和提肛运动,快收缩每次10 s,重复10次。慢收缩每次3 s,然后放松1 s,重复10次。告知患者在训练过程中要放松腹部、臀部和腿部的肌肉,切忌紧绷肌肉。

1.2.6 训练患者的规律排尿意识:临床康复护理中常采用尿意习惯训练法。具体方法为鼓励患者每天定时如厕排尿,白天每3 h排尿1次,夜间排尿2次,也可根据患者酌情调整次数。选择在每天特定的时间进行训练(餐前30 min、晨起、睡前)。教会患者采取诱导排尿法、手压法、屏气法、扣击法等辅助训练方法配合训练。不仅可以提高患者自信排尿意识,帮助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排尿习惯,也可以减少患者尿失禁的发生,促进膀胱内尿液的排出,保护尿路的正常生理功能。

1.2.7 饮食指导:加强患者营养,提高患者自身的抗病能力。日常饮食中多食瘦肉、鱼、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高蛋白、高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1.2.8 做好心理护理:维护患者自尊 长期的排尿型态改变会使患者产生焦虑等消极不良情绪。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要积极主动地和患者沟通交流,合理安排患者的日常起居生活,与其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训练过程中告知患者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避免情绪紧张。如出现大汗淋漓、血压升高、头痛、发热或持续性菌尿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训练,保留尿管并留尿检查。在治疗感染的基础上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血压、血糖,以免加重感染[4]。本病恢复时间长,应多鼓励和关心患者,启发和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帮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1.2.9 密切观察病情动态变化:实施间歇性导尿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尿的颜色、尿量等异常变化。正常每周应检查尿常规一次,以便及时发现有无尿路感染。以后可根据实际情况每半个月检查尿常规一次。如发现脓尿、血尿等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师,轻度感染应遵医嘱使用抗菌药物口服,严重感染应安置保留尿管,行膀胱冲洗和输液治疗。

1.2.10 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其家属讲授清洁间歇性导尿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注意事项,教会患者及其家属在家进行自我导尿的方法,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预防泌尿系感染的重要性。日常护理中一定要保持外阴部的清洁和干燥,避免长时间应用一次性尿垫,如发现尿液引流量明显减少或无尿、下腹部膨隆、小便呈红色或浑浊时应协助及时就诊治疗。

1.3 效果评价:两周后将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残余尿量<50 mL者证明排尿功能恢复。同时把问卷调查表发放给两组患者进行填写,反馈护理效果,了解患者的满意度。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反馈及护理质量满意度比较,实验组进行膀胱康复训练后自主排尿率及护质量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反馈及护理质量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指导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进行间歇性导尿训练膀胱有两个重要的临床意义,一是对那些排空障碍的患者来说解决了尿液安全排出的问题,有效地防止了尿液反流,保护了肾功能,减少了膀胱损害,缓解了患者尿潴留的痛苦。二是清洁间歇导尿使患者自主性排尿的可能性增大,使患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导尿,维护了患者的自立性、维护了患者的自尊心,使患者在家中就能够进行自我护理,真正达到了让患者回归社会的目的。通过及时系统的膀胱功能训练,避免了长期留置尿管所带来的尿道感染等合并症或不便,同时也很大程度地促进了膀胱反射功能的建立和恢复。

猜你喜欢

排尿功能尿管尿量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运用PDCA降低肝、胆、胰大手术后患者拔除尿管时间的效果评价
运用PDCA降低肝、胆、胰大手术后患者拔除尿管时间的效果评价
一例膀胱镜下留置尿管困难拔除个例分析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优质护理理念下护理干预措施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排尿功能的影响
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功能广泛子宫切除对排尿功能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
治排尿功能障碍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
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近期排尿功能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