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零碎德育课堂提升中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2019-02-26陈梦寻

新课程·中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网络媒介媒介素养

摘要:新的媒介环境中,网络媒介素养是公众在互联网世界的必备能力,而中学生网络游戏和电子成瘾、青少年网络欺凌、网络暴力等问题层出不穷。零碎德育课堂具备多种有效性特征,班主任可以通过巧用零碎互联网,融入日常教学;巧用零碎时间,结合科学实践操作;巧用零碎情境,多样化转移场地来提升中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关键词:德育零碎课堂;网络媒介;媒介素养

中学生作为新生00后的主力军,对于现代网络媒介的理解和运用远超我们的想象。2019年,由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巧况统训服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学生群体占比达25.4%,未成年人10岁之前触网比例高达72%,首次触网年龄持续走低。在此影响下,青少年网络游戏和电子成瘾、青少年网络欺凌、网络暴力等问题层出不穷,对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迎来了更多挑战。同时,在“互联网+”和知识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单一完整的德育课堂满足不了班主任的需求,这就需要班主任灵活运用恰当的零碎课堂来矫正存在的问题。

一、中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1.作为接受者,提取、辨别、分析信息能力欠缺

信息传播和联系社会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的轮番轰炸,中学生虽然不至于应接不暇,但是出现的一些网络信息难免会让中学生招架不住并且无意识地被牵着鼻子走。中学生在面对各种信息时无法辨别,同时在接受单方面信息时,没有通过其他广泛渠道去核实和查证,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分析,容易盲目依赖他人。

2.作为传播者,网络道德意识欠缺

对于媒介素养的受众而言,网络技术层面的知识问题并不大,而如何看待媒介,在媒介环境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迫在眉睫。中学生在利用和传播网络相关信息时,或缺乏相关法律的具体知识,或受个人蒙蔽,局限于单纯的心理快感,忽略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伦理基准,缺乏网络道德意识。

3.作为运用者,使用媒介过度,目标导向模糊

作为网络的运用者,中学生是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群体之一,很难把握使用媒介的“度”。一是基础“量”即限度,如沉迷网络电视剧、小说,造成视力下降,厌学等不良影响;二是深层“质”即幅度、广度。由于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还未完全形成一个系统规范的规模,中学生生理和心理还未发展成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学生更深层次地使用网络媒介,大多数停留在刷抖音,玩微信、QQ等功能上,目标导向模糊。

二、零碎德育课堂的特征和有效性分析

1.手段零碎化,打破时间、空间阻隔

传统的班主任工作主要集中在个别谈话和每周一节的班会课中,并大多以固定的主题进行研讨,这种课堂难以解决即时发生的德育问题,学生也需要时间进行消化理解。“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零碎德育课堂表现为手段零碎化,不仅可以凭借微信、QQ等社交平台,还可以利用抖音、微视等热门软件,甚至可以以微课的方式插入日常的教学中,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阻隔,有利于班主任及时监控,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有利于学生反思,激发了学生对德育学习的兴趣。

2.内容零碎化,聚焦重点、难点

传统的德育课堂聚焦粗浅教育学知识,班主任对于问题涉及的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因素只能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这种课堂无法聚焦重难点去深入理解某些教育问题的实质。面对知识爆炸的新时代,零碎德育课堂表现为内容零碎化,可以在多学科课堂教学中涉及德育内容,用多学科视角深入分析某个德育问题,还可以从当下社会现象出发,结合生活经验,聚焦热点,这种零碎课堂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强。

3.形式零碎化,多层次逐个攻破

传统的德育课堂多为单类的理论或者实践案例分析,且课堂大多呈现为说服教育,而众多重难点德育问题如校园欺凌,单纯靠说服和简单分析是难以解决的。素质教育下的零碎德育课堂表现为形式零碎化,不仅可以结合零碎时间如早读最后5分钟、课前课后5分钟等,设置具体情境深入一个点进行分析,还可以从课堂走向课外,结合集会、研学、征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可操作的模式从实践上多层次攻破。

三、巧用零碎德育课堂提升中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1.巧用零碎互联网,融入日常教学

班主任要用好抖音、微视等新型软件,通过自身示范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媒介,如可以每周更新和转发一些网络媒介知识,将讲过的系统知识通过这些软件碎片化深入,结合一些日常生活中过度使用和滥用网络媒介的案例,普及网络法律法规,并及时监控学生使用媒介的频率。

2.巧用零碎时间,结合科学实践操作

班主任要用好学生最容易浮躁和分心的一堂课前5分钟和后5分钟,结合科学实践操作以点带面,如面对网络欺凌心理問题,可以用心理学上的“冥想正念法”,让学生在课前通过音乐和语音指示放松身心,并且尝试控制自己的不良意念,这需要班主任持续用零碎时间反复训练和操作。

3.巧用零碎情境,多样化转移场地

班主任要设置具体情境,通过角色代入唤醒情感,如对于网络暴力问题,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施暴者、受害者、受害者家长等角色,学生现场观摩,通过几分钟辩论或者演讲的方式交流心得。班主任还要通过转移多个场景让情境设置具体化、形象化,如在新型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训上,可以在多地研学实践中加入沉浸式技术体验,然后再在各项班级活动中进行运用,让学生在多种场景中学会正确使用网络媒介,提升中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1]单晓红.媒介素养引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2:8-21.

[2]Howard Rheingold.Net smart how to thrive online[M].张子凌,老卡,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08:119.

作者简介:陈梦寻(1993-),女,湖北黄石人,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龙岩学院附属中学九年级语文教师,班主任,团委干事。研究方向:德育管理,语文教学。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网络媒介媒介素养
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以内蒙古C市为例
城市老年人网络媒介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新时代网络媒介下市场营销的创新
网络媒介批评发展概述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之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我国报业经营的网络媒介拓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