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初中地理差异化教学
2019-02-26于雷
于雷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教育方式不断得到创新,差异化教学方法作为新型的教育方式之一,在各学科教学中得到应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在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降低了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阐述了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差异化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并对初中地理教学中差异化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差异化教学;应用思考
众所周知,学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每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如果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取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那么可能会继续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现阶段,如何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并对其具体应用进行深人探讨。
一、初中地理采用差异化教学的可行性
1.符合课程改革需求
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改革,为了提高各学科的教学效果,教育部门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提出了各自的教育理念,而初中地理课程改革后的教育理念是满足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不同需求,其中“不同需求”体现了差异性的特点,因此在其教学过程中采用差异化教学方法满足了课程改革的要求。
2.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智力水平和学习兴趣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其在学习过程中虽然受到同种教育,但是学习效果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具有不同差异的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接受相同的教学模式,长此以往则会不断扩大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而出现多极分化的现象。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采用差异化教学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针对性教学方案,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初中地理差异化教学的具体应用方法
1.制定差异性的教学目标
任何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中的内容制定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掌握更多地理知识。但是由于学生具有差异性,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地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差异性的教学目标,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要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比如,在山東教育出版社(鲁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教学中,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特征,为了提高课堂效果,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地理知识基础好的学生根据以往学习内容,对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特征进行分析;让地理知识基础中等的学生在掌握基础气候类型的同时,能够自己阐述其特点;让地理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教学目标即可,让每个学生经过学习后能够有所收获,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2.应用差异性的教学方法
一般情况下,在初中地理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的探索精神较强,因此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比较强烈;而部分学生认为地理知识比较枯燥,因此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存在侥幸心理,对地理知识掌握得并不牢固,在此种情况下,采用同种教学方法,会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不利于班级的整体发展。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差异性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对同种学生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制定具有差异性的教学方法,从而满足不同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不同需求,根据不同的教学方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其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比如,在山东教育出版社(鲁教版)七年级上册《地势与地形》的教学中,采用差异性的教学方法,对学习基础较好且对地理有兴趣的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和自主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习基础中等的学生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真实案例降低知识的难度;对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采用直接感知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其学习兴趣,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制定差异化教学方法,既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3.制定差异化的课后作业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课堂知识讲授完成后,会根据课本中课后作业的要求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课后作业巩固课堂知识要点。此种课后作业布置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为了达到课后作业布置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差异化的课后作业,从而避免学生对课后作业产生抵触的心理,同时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差异化教学方法,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差异性,尊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规律,为了提高初中地理差异化教学的效果,在差异化教学方法应用过程中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布置课后作业等三方面进行了差异化的制定,从而引导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实现共同发展,推动了初中地理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兴业.关于初中地理差异化教学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9):237.
[2]于燕华.初中地理差异化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19(8):44-45.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