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客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Scratch课程教学应用探究
2019-02-26李蓉华
李蓉华
摘要:随着当前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教育教学领域实现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开始把创客理念与教育教学进行有效融合,以此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Scratch作为一款具备可视化编程功能的软件工具,可以为学生的表达与创造提供优越的条件。将Scratch应用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这一角度出发,主要探究在创客教育“实践、分享、协作、创新”理念下进行初中信息技术Scratch课程教学,以期能够为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以及促进学生信息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Scratch;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创客理念;教学应用;策略探究
现如今,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技发展步伐的日益加快,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创客教育,运用创客教育“实践、分享、协作、创新”理念进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意创新能力的有效举措。
Scratch作为一款可视化编程软件,它主要是借助“搭积木”的形式来实现脚本的搭建,从而促进学生轻松地实现对带有趣味故事情节动画、音乐、游戏等内容的创新,引导学生养成借助信息技术来表达自身思想观念以及表达生活感想的综合素养。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认知规律相结合,将实际生活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创作出有自身个性的作品。可以说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Scratch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程序设计的热情,实现学生逻辑思维综合能力的锻炼。
一、Scratch的特点
(一)具备趣味性
Scratch作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专门针对少儿研发出的可视化编程工具,其中文名译为“猫爪”,有着显著的趣味性与易操作性特征,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参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Scratch界面比较简洁,学生能够对每一项指令的含义有着清楚的认识,并且只需要点击鼠标就可以完成程序编写工作。这种编程方式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Scratch系统自带的素材还能够为学生的创作工作提供便捷条件。
(二)具有内涵性
Scratch的内涵性也比较突出。操作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指令众多,包括建模、控制、逻辑、运算等指令,不管是动作指令还是控制语句都与程序编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学生在使用Scratch软件时,能够有效地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人物造型、场景布置以及坐标位置的选择等加以合理地确定。因此将Scratch应用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在实现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锻炼的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具有分享性
Scratch是建立在Java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学生在设计完作品之后可以选择将其上传至网络平台,让全世界范围的学习者都可以交流与学习,这也是Scratch自身所具备的分享性特征的直观体现。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打破了时间、空间、语言以及种族等多种因素的束缚,能帮助学生获取足够的成就感,实现其沟通协作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Scratch引入到初中信息技术中的意义
(一)能够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初中学生在学习VB这类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时,很多学生都表示理解与记忆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反复讲解以及学生长时间记忆才能够加以掌握。还有部分学生经常会因为粗心打错命令导致程序无法实现正常运行,进而致使学生参与编程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降低学习效率。由于Scratch有趣、易理解、易掌握,在初中编程入门阶段引入Scratch,适合调动学生学习编程的积极性,减少对学习编程的畏难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身的心智以及创新综合能力长远发展。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Scratch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虽然学生在完成作品的创作与设计过程中其主动性还有待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未达到完全發散,但是其完成作品设计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实现了全面提升。学生能够更好地依据主题要求对作品的创作与设计思路加以确定,从而选择最合适的角色、语言、方法来完成创作,通过对程序不断地调适与改进达成设计目标,在设计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学生在制作项目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对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分工,开展合作学习,每位参与项目的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想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遇到问题时通过讨论、实践与教师指导选出最优的解决方法,最终完成作品。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进行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学习体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师生共同寻求问题解决方案,进行深层次的交流,相互促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三、Scratch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实践——设计有趣的教学内容,满足学习需求
编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与其兴趣爱好相结合,从而创作出实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应用Scratch开展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其设计出充满趣味性的“超级玛丽”游戏教学环节,然后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直观地呈现出来。将Scratch基础知识内容的教学从“超级玛丽”这一学生所熟悉的游戏展开,学生可以有效地使用教师所提供的教学案材以及游戏样板,从而更好地投入到Scratch的学习与制作中,掌握与Scratch相关的角色创造方面的技巧,学生可以在自主设计游戏环节的过程中自由增设游戏背景、游戏音乐等内容。另外学生还可以在欣赏自己创作成果的同时,获取成就感。有的学生还会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对人物的特征、游戏背景开展个性化设计,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Scratch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协作——注重引导,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
Scratch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为学生参与信息技术课程找到突破口,以其简单易操作的特点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学习增添助力。比如说教师在为学生布置“让猫咪动起来”这一教学任务时,学生就可以借助猜测、尝试以及自主探究验证等过程来发掘各项指令的含义,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交流,从而自主归纳与总结出“让猫咪动起来”的具体方法。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开展Scratch课堂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精选课堂实例,对课堂任务提出具体化要求,引导学生探究Scratch各项指令的含义以及运用方法,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合作与交流,必要时给出难点知识帮助,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程序设计思路与方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提升,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创新——留探索空间,培养创造能力
Scratch具有趣味性与易操作性,学生在使用Scratch时,能够有效地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编程知识内容学习时需要为其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而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智慧,实现有效地探究与实验。比如说在开展“神奇的小画匠”这一章节课程的教学时,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就在于引导学生掌握使用按键控制的方法来完成相关程序的编写工作,并且按照程序的要求使用键盘上面的箭头实施上下左右移动操作来控制小猫的运动方向,最终绘出小貓运动轨迹。在对教学任务加以明确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简单地分析该程序的技术要求,然后就可以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使其有足够的思考与探索的空间。在这一过程中,具备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在完成该程度的操作之后还会尝试学习画面的清屏功能;而创新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会尝试各种颜色以及线条的变换等。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生本身的创造与创新能力是很强的,教师只需要为其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尽情地释放自身的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四)分享——作品交流,共享智慧
教师要在学生完成创新作品之后,让学生交流彼此的创作心得,在学生的作品中选择一些比较优秀的进行点评、展示,结合学生突出的问题做一些辅导和补充说明。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知道自身的不足,在创作中有哪些需要改进,优化自己的创新思路,从而改进自己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总结整个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让自己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不停地创新,也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
设计出符合学生兴趣的,吸引他们主动参与、体验、实践的课堂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培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是我们信息教师的职责所在。把创客教育“实践、分享、协作、创新”理念融合到初中Scratch教学中,培养学生创客精神,为推动教学变革、优化教学效果创建了可行路径,是深入推动跨学科学习、项目学习等新兴教育形态在中小学校普及应用的有效途径,对促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推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客教育理念下的Scratch课堂魅力四射。
参考文献:
[1]王宝亮.Scratch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吕文成.关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中旬),2016(3):477.
[3]凌秋虹.聪明的想法十简单的操作:谈Scratch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意义[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Z1).
[4]吴爱玲.Scratch编程教学之“学中教”[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2):52-56.
[5]张茂聪,刘信阳,张震莹,等.创客教育:本质、功能及现实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16(2):14-19.
编辑 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