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古诗词游中国
2019-02-26冯旭芹
摘要:通过多角度阐述古诗词在天文、地质、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知识教学中的应用,古诗词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教学中的应用,古诗词在重要城市教学中的应用等三方面内容,旨在阐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古诗词在中国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关键词:古诗词;中国地理;应用探究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当今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自幼热爱中国古诗词文化,成为地理老师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古诗词与中国地理的教学内容有着异曲同工的联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时,尝试从多角度将古诗词与中国地理教学内容相结合,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古诗词在天文、地质、气候等自然地理知识教学中的应用
(一)古诗词在天文知识教学中的应用
在讲解地球的椭球体形状时,可以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作为例子,并辅以图示的方法说明,如果大地表面是平面,平视和俯视的景物数量没有差别,只有当大地表面是曲面,才能产生俯视比平视看到的景物更多的结果。在讲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教师可以将“白日依山尽”(唐王之涣《登鹤雀楼》)作为引入,说明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都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结果,再利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进一步说明,地球自转一圈的长度约等于赤道周长的4万公里即8万里。
在讲解月相知识时,可以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引入,说明月相的变化多端。然后用不同的古诗词引出典型的几种月相,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黄昏时分月亮升上天空,说明是满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枫桥夜泊》)夜半时分月亮落到地平线以下,说明是上弦月。“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夜静时分月亮升上天空,说明是下弦月。“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拂晓时分天空展露一弯月亮,说明是下蛾眉月。
(二)古诗词在地质知识教学中的应用
在讲解地形的五种类型时,可以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北宋苏轼《题西林壁》)引出山地地形。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南宋陆游《游山西村》)表现丘陵地形。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川》)展现内蒙古高原的景色。
在讲解中国地势特征时,可以用古诗词让学生体会中国地势高低的趋势,例如,“百川东到海。”(汉乐府),“大江东去。”(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滚滚长江东逝水。”(明 杨慎《临江仙》)。学生从水的流向——自西向东,能很容易地理解和记忆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征。再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 李白《早发白帝城》)通过展现三峡中船行的急速,引出地势呈三级阶梯的特征,在阶梯交界处有巨大的落差,会导致水流速度加快。
(三)古诗词在气候知识教学中的应用
在講解气温知识时,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高处不胜寒。”(北宋苏轼《水调歌头》),引出海拔对气温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花开得也越迟。还可以用“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唐 张敬忠《边词》),引出纬度对气温的影响,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春天来得也越晚。
在讲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时,可以引用“春风不度玉门关。”(唐 王之涣《凉州词》)说明春风即夏季风,风势在贺兰山以西,河西走廊地区,已经非常微弱了。
在讲解特殊天气现象——梅雨时,可以引用如下古诗词:“黄梅时节家家雨。”(南宋 赵师秀《约客》),“梅子黄时雨。”(北宋贺铸《青玉案》),“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知夏深。”(南宋 范成大《喜晴》)说明梅雨季节阴雨连绵的景象。如果还要深入讲解“空梅”,可以引用“梅子黄子日日晴。”(南宋 曾几《三衙道中》)说明某些年份的梅雨季节也可能出现降水很少的情况。
在讲解特殊的天气系统——冷锋时,可以借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明冷锋过境会导致降温和降水。在讲解特殊的天气现象——山谷风时,可以引用“巴山夜雨涨秋池。”(唐 李商隐《夜雨寄北》)说明巴山地区夜间由于刮的是山风,山谷中的气流被迫上升,凝云致雨,所以夜雨较多。
二、古诗词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教学中的应用
(一)古诗词在名山大川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有众多的名山可以作为自然景观的代表来讲述,而古诗词配合图片可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描写的是山东的东岳泰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北宋寇准《咏华山》)描写的是陕西的西岳华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北宋 苏轼《题西林壁》)描写的是江西的庐山。
古诗词中有大量关于黄河和长江的描述,在讲述《黄河》和《长江》两课时,可以用来作为课程的引入。与黄河相关的古诗词有:“君不见黄涧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 李白《将进酒》)“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唐 王之涣《登鹤雀楼》)“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 李白《行路难》)“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唐 刘禹锡《浪淘沙》)与长江相关的古诗词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 杜甫《登高》)“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临江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入物。”(北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湖泊作为湿地景观的典型代表,对于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讲述时可以借助古诗词引入。例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北宋 苏轼《饮湖上初睛后雨》)描写的是浙江的西湖。“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唐 刘禹锡《望洞庭》)描写的是湖南的洞庭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唐 王昌龄《从军行》)描写的是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的青海湖。
(二)古诗词在亭台楼阁教学中的应用
古诗词中描写亭台楼阁的语句不胜枚举,而且很多诗句为学生所熟知,在进行人文景观教学时可以选择合适的进行引用。
例如,描写楼阁的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唐 崔颢《黄鹤楼》)描写的是湖北的黄鹤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描写的是山西的鹤雀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描写的是湖南的岳阳楼。“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南宋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描写的是江苏的北固楼。“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唐 王勃《滕王阁诗》)描写的是江西的滕王阁。
描写亭台的诗句如下,“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南宋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描写的是江苏的赏心亭。“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南宋 岳飞《池州翠微亭》)描写的是安徽的翠微亭。“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北宋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描写的是山东的超然台。“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南宋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描写的是江西的郁孤台。
描写桥梁的诗句如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唐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南宋 姜夔《扬州慢》),描写的都是江苏的二十四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唐 刘禹锡《乌衣巷》)描写的是江苏的朱雀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 张继《枫桥夜泊》)描写的是江苏的枫桥。
(三)古诗词在其他地理景观教学中的应用
很多著名的地理景观都留下了历代文人骚客的足迹和诗文,讲课时可以引用。
和历史古迹相关的古诗词如下,“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唐 刘禹锡《乌衣巷》)描写的是江苏的乌衣巷。“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唐 李商隐《登乐游原》)描写的是陕西的乐游原。“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唐 杜牧《过华清宫》)描写的是陕西的华清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唐 杜甫《蜀相》)描写的是四川的武侯祠。
和古代边关相关的古诗词如下,“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唐 李白《关山月》),描写的都是甘肃的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描写的是甘肃的阳关。“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唐 李贺《雁门太守行》)描写的是山西的雁门关。
三、古诗词在重要城市教学中的应用
(一)古诗词在南方名城教学中的应用
南京,六朝古都,繁华之地,古诗词中多有提及。例如,“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昊越。”(唐 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唐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唐 刘禹锡《石头城》)
扬州,长江与京杭运河交汇地,古时交通要沖,古诗词中不乏名句传世。例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 杜牧《赠别》)“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唐 杜牧《遣怀》)
杭州,南宋国都,江南名城,其美景在古诗词中尽现。例如,“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唐 白居易《忆江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南宋林升《题临安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北宋 柳永《望海潮》)
(二)古诗词在北方名城教学中的应用
西安,十三朝古都,引无数文人骚客流连,有众多名篇佳作传世。例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 孟郊《登科后》)“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唐 杜甫《月夜》)“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唐 杜牧《过华清宫》)
洛阳,九朝古都,牡丹香气四溢,有“花都”的美誉,墨客骚人云集,又有“诗都”之称。例如,“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 张籍《秋思》)“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作者简介:冯旭芹(1976.08-),女,山西太原人,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学二级职称。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