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服务社会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探究
2019-02-26于秀波
于秀波
摘要: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述,而忽视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增强。道德与法治主要基于服务社会思维的理念,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服务社会;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尚不完善,特别是我国经济不够发达的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所以更需要对他们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健全他们的人格。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思维的主要意义
1.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对他们进行社会责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健全他们的人格。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初中学生也能通过手机或者电脑获取信息,但是网络上的信息十分丰富,包含许多的不良信息,如果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就会导致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人格素质等受到影响[1]。因此,在初中教育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社会责任教育的需求为依据,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案等级进行优化与调整,使自己的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符合社会责任教育的相关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入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以这些鲜活的案例作为社会责任教育的重点,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加强烈。此外,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多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对学生所接触的信息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过滤网络上的一些不良信息,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二、基于服务社会思维的教学策略分析
1.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不能过于重视对教材课本知识的讲述,还需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培养,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当前,在我国许多初中学校中,对学生的文化成绩要更加重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有所忽视,一般是依赖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来实现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2]。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将社会责任感引入课堂,为学生创设一些与社会责任有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社会责任不是体现在书本上,而是体现在社会生活上。例如,在讲述到“服务社会”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新闻报道中关于扶倒地老人的案例,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问题,找到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方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就有助于学生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引入社会热点事件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果教师将社会责任感融入教学当中,就能够使课堂的气氛更加和谐,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热点事件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讲述到“关爱他人”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相关视频,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3.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能仅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还需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在周六日带领学生前往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或者是在植树节、世界环境保护日中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植树活动之中,参与到环境保护的活动中[3]。学生参与其中,积极性就会更加强烈,他们社会责任意识就会得到激发,并有助于其内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教师的口头讲解相比,这种教学方式无疑更具趣味性,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综上所述,在初中教育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对教材内容进行灌输式训解,这样导致许多学生产生了抵触的心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基于服务社会的思维理念进行教学,重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而要想实现这一点,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事件,通过具体的案件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参与到實践活动之中。如此一来,就能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于翠芬.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探讨[J].科普童话,2019(31):163.
[2]黄庆贵.基于服务社会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探究[J].名师在线,2019(21):16-17.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