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52例分析
2019-02-26白利利
白利利
(兴县医疗集团人民医院放射科 山西 吕梁 033600)
脑血管疾病是当前对中老年人健康威胁较大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包括颅内动脉瘤、脑梗死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具有致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均高的特点[1]。近年来,我国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健康。因此,早期诊断脑血管疾病对改善老年人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至关重要。目前,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已成为现代临床上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影像技术。本次研究,主要对5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和52例健康者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旨在探究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放射科收治的5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开展研究,均采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诊断(观察组),包括30例男(57.69%)、22例女(42.31%);年龄为46~78岁,平均(60.42±5.43)岁;包括6例脑出血(11.54%)、41例颅内动脉瘤(78.85%)、5例脑梗死(9.62%)。同期选择52例到院体检的健康者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包括31例男(59.62%)、21例女(40.38%);年龄为46~78岁,平均(60.48±5.45)岁。组间基础数据对比(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应用SE序列、三维时间飞跃法进行横断扫描,扫描范围为颅顶位置至枕骨大孔至颅内动脉颅内段,扫描完成后对原始信号进行有效处理,获取三维血管图像,进行对应的研究分析。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的诊断结果,并重点分析观察组患者的血管病变和梗死病变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所得所有项目数据资料均纳入SPSS21.0软件分析,t检验,P<0.05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诊断情况分析
两组检查结果显示:对照组的脑部血管显示清晰;观察组中可见明显的影像图征象;共显示104支脑血管,定位诊断率为100.00%(104/104)。
2.2 观察组的检查情况分析
血管正常:共15例,有12例梗死病灶<20mm(80.00%),3例≥20mm(20.00%)。
血管狭窄:共27例,有23例梗死病灶<20mm(85.19%),4例≥20mm(14.81%);检出40条血管狭窄,有4支大脑前动脉(10.00%)、21支中动脉(52.50%)、13支后动脉(32.50%)、2支颅内动脉(5.00%)。
血管闭塞:共10例,均为梗死病灶面积超过20mm,按病灶部位可分为1例大脑前动脉(10.00%)、2例中动脉(20.00%)、4例后动脉(40.00%)、3例小脑后下动脉(30.00%)。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主要以缺血性、出血性两种脑血管疾病为主。据统计,超过75%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均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其致残率、死亡率均高,是威胁当代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2]。临床经验证实,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应在早期采取有效的诊断技术和检查方法进行病情确诊,才能较好地改善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
以往的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中多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存在图像清晰度不高,准确性不高等问题,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范围,导致其应用价值不高。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得以进一步推广,在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3]。本研究,主要对5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和52名健康者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对照组的脑部血管显示清晰;观察组中可见明显的影像图征象;其定位诊断率为100.00%。观察组中共检出15例血管正常(28.85%)、27例血管狭窄(51.92%)、10例血管闭塞(19.23%)。提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可清晰地显示人体脑部血管情况,准确检出病变血管和病灶部位,有助于医师早期确诊疾病,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该成像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检出率高、确诊率高、成像清晰的优点,有助于临床医师通过图像资料分析判断病情,为医生进一步诊断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诊断效果确切。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用于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中,便于临床医师早期确诊病情,依据诊断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