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腔隙性脑梗塞CT诊断特点与临床相关分析

2019-02-26张贺诚朱建钢通讯作者孔令钢鲁春磊马俊豪王仲禹王金玉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0期
关键词:腔隙内囊基底节

张贺诚,朱建钢(通讯作者),孔令钢,康 庆,鲁春磊,马俊豪,王仲禹,王金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放射科 北京 100700)

腔隙性脑梗塞(Lacunar Infarction,LI)是由于脑深穿支动脉硬化,使受累血管闭塞产生的微栓塞,从而导致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常见腔隙病灶直径小于20mm[1]。随着CT分辨率的提高,并广泛应用于临床,腔隙性脑梗塞已经成为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病,常伴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本文对我院近年诊治的378例腔隙性脑梗塞病人的一些临床资料与CT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着重讨论腔隙性脑梗塞的病因、CT表现以及与临床之间的关系,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1 一般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8年10—12月的腔隙性脑梗塞病例共378例,男性203例,女性175例;年龄25~96岁,中位年龄70岁。其中既往有高血压病237例(63%),高脂血症170例(45%),心脏病124例(33%),一过性脑缺血发作78例(21%),糖尿病69例(18%),脑外伤48例(13%)。

1.2 临床症状和体征

头晕268例,头痛89例,肢体麻木67例,口语不清45例,视物模糊32例,晕厥26例,意识障碍19例。

1.3 检查方法

采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进行检查,患者仰卧,常规横轴位扫描,以眶耳线(OML)为基准,向上扫描至顶叶,电压120kV,电流200mA,重建矩阵512×512,层厚5mm,层距5mm,观察脑组织窗宽100Hu,窗位35Hu。对感兴趣区采用局部放大或薄层扫描技术,对于临床怀疑有腔隙性脑梗塞而CT扫描阴性者,两天后复查CT或MR。

1.4 结果

脑CT表现:378例LI患者共发现病灶502个,其中单发病灶286个,占57%,92例患者为多发病灶216个,占总病灶数的43%。在CT片上病灶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或裂隙状低密度影,大小2mm~20mm之间,边界不清,无占位效应。病灶位于尾状核167个,豆状核102个,放射冠67个、丘脑18个,内囊127个,脑叶白质14个,脑干7个,其中基底节区(尾状核+豆状核)269个占53.6%,其次内囊占25.3%,放射冠占13.3%。因本病多发生在老年人,所以CT扫描可同时发现其它病变,本组合并脑萎缩286例,陈旧性脑梗塞43例.脑白质变性87例,双侧基底节钙化59例。

1.5 治疗与转归

全部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按脑梗塞常规治疗,控制血压、血糖,给予扩溶,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细胞等综合治疗。治愈209例,好转112例,稳定57例,无死亡病例。

2 讨论

腔隙性脑梗塞是常发生于大脑深部的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指小动脉硬化、闭塞所致的局灶性脑组织缺血、坏死和软化[2],多见于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和椎动脉深支闭塞所致,腔隙性梗塞灶直径较小,多在2mm~20mm之间。

腔隙性脑梗塞的病因多种多样,目前公认高血压是本病的直接原因,尤其是血压长期超过140/90mmHg者,脑内小动脉硬化,血管壁发生透明样变性,管腔狭窄,血流减少最终发生微栓塞使血管闭塞。糖尿病可引起脂质代谢障碍,从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毛细血管闭塞,从而导致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因而也是本病危险因素。此外,高脂血症、心脏病也是本病危险因素。高脂血症可导致血浆黏稠度增高,血流缓慢,血小板聚集,加重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也是腔梗的易患因素。心脏病的附壁栓子脱落也是引起LI的重要原因之一,冠心病患者脑梗塞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患者的5倍。长期吸烟可使脑血管舒缩功能减退,加速脑动脉硬化,使腔隙性脑梗塞的危险性增加。

腔隙性脑梗塞好发于基底节和内囊区、脑室旁深部白质和脑干,因这些部位的血管都远离大动脉主干,行走长而弯曲,对血液动力学变化特别敏感,易受缺血影响;而且基底节和内囊区及是脑动脉供血得分水岭区,常处于低血液灌流状态,这就使得这些细小的深穿动脉容易形成血栓,这是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本组所见以基底节最多,占53.6%。

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率相当高,约占全部脑梗塞的20%~30%[3]。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症状决定于梗塞的部位,其中有一少部分病例仅表现为轻度头昏头晕,临床上缺乏相应的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和体征,这些患者常常因忽视而使病情加重,应引起临床医生注意。

由于有时腔隙病灶很小,仅靠临床症状很难做出正确诊断,随诊CT技术的发展,CT对腔隙病灶的敏感性和空间分辨率的提高,使腔隙性脑梗塞由以往的病理诊断发展成为CT诊断。CT检查经济性能较高,患者检查前无需做特殊准备,扫描速度快、周期短[4]。但常规CT对腔梗诊断存在许多不足,当腔隙性脑梗塞的病灶过小,以及层厚和容积效应的影响,容易造成漏诊,而利用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则可以弥补这些不足。脑腔梗的CT表现有时间性,急性期(24h以内)病灶为水肿期,梗塞区脑组织缺血缺氧所导致的脑水肿和细胞坏死引起的密度降低与正常脑组织密度差别不明显,此时CT扫描为阴性;随着病变进一步发展,在CT图像上梗塞区的密度进一步减低,因此发病24小时后CT检查可显示腔隙性梗塞灶。由于机器分辨率及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小于2mm的病灶一般不能显示。因此临床怀疑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在发病24小时后行头部CT检查仍未发现病灶者,行薄层扫描能提高CT的诊断率。此外,由于受颞骨岩部伪影的影响,位于脑干和小脑的腔隙性梗塞灶在CT检查中不易显示。而磁共振成像的空间分辨率高,软组织对比度好,无骨性伪影,弥散成像能够超早期显示病灶,因此对更小的病症可以更早地显示,对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明显优于CT,因此必要时可进行磁共振检查。但由于MRI检查时间较长,价格相对昂贵,易受患者体内金属影响[5]。在不考虑经济能力时,可以将MRI检查视为腔隙性脑梗塞疾病的首选诊断方案[6],但是在目前的临床检查中,MRI仍然不如CT应用广泛。

总之,腔隙性脑梗塞与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糖尿病及高脂血症有密切关系,因此避免食盐过量和高脂肪饮食等,也是防治本病的关键[7]。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大多缺乏特征性的定位,因此影像学检查就显得尤为必要。头部CT检查能够对腔隙性脑梗塞作出较为明确的定性定位诊断,因此CT检查是目前诊断腔隙性脑梗塞的首选方法之一,对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监测,CT仍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腔隙内囊基底节
胃肠道或肝胰胆管癌术后病人器官/腔隙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进展性纹状体内囊梗死应用替罗非班干预的疗效及其预测因素分析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分析眼底动脉硬化分级和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改变相关因素
内囊前肢破坏术治疗强迫症的效果分析
常规CT上瘤内囊变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前循环血管狭窄与老年患者腔隙或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
CT发现腔隙增多是怎么一回事?
保守与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