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万森教授从风论治肾病思路与经验

2019-02-26师韩菲孙万森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8期
关键词:肾络牛蒡子浮肿

师韩菲,孙万森

(1.西安交通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4;2.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4)

孙万森教授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医肾病学专家,从事肾脏病临床及科研30余载,对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孙教授根据其多年的肾病临床经验,不断思考,提出从风论治肾病的命题,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形成“肾病之肾络伏风论”。孙教授认为在肾病临床治疗中,抓住“风”这个主因主机,围绕风立法制方用药,临床疗效甚佳。笔者有幸师从孙万森教授,获益匪浅,现将其临床辨证论治肾病经验总结如下。

1 肾病风之因

“风为百病之长”是《素问·风论》提出的一个关于风邪致病的论断,孙万森教授认为此论指出了风邪致病的广泛性。同时《素问·风论》又言:“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风者善行而数变。”孙教授认为 “风者善行”指出了风邪致病的主动性,“数变”指出了风邪致病的多变性。风邪致病的广泛性、主动性和多变性决定了风邪在六淫外邪中的主导地位。如此,对肾病而言,从风立论,就合乎自然之理。

关于肾病,《素问·风论》有言:“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所谓壬癸者,如王冰所注:“冬壬癸水,肾主之。”即冬为寒水之季,壬癸应之,是说冬季感受风寒即为肾风。《素问·评热病论》亦云:“有病肾风者,面胕庞然壅,害于言。”描述了肾风的临床症状。《景岳全书》曰:“凡外感毒风,邪留肌腠,则亦忽然浮肿。”沿袭了《内经》的认识,认为肾病为肾风、风水,与风邪相关。孙万森教授认为,在临床上肾病常常有“风”的特征:颜面者,位于头首,头首乃人身居高之处,古训言“高山之上,唯风可及”,颜面所见浮肿乃风所为;肾病在临床上又具有因外感而复发的特点,外感者,因风而感也;而肾病迁延不愈,与风的善变特征息息相关。

2 肾病风之机

2.1 风邪入肾途径

(1)途径一:从皮肤阳络而入——风邪从皮肤而入,引致风水,其病机之一“营卫不和”,此为风中肌表阳络而伤肾。

(2)途径二:从太阳经而入肾络。太阳主表,风邪中于人,从颈项之太阳经表而入肾络致病,此为从经入肾络。

(3)途径三:从各藏络传入,如《景岳全书 肿胀》言:“凡水肿等证,乃脾肾肺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 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其制在脾。” 可知肾病与脾、肺、肾藏络密切相关。而从心络传入,心火反侮肾水,引起肾病,此为“风热移肾”,风邪由心络而入肾络。从肝络传入,风木太盛,或肾水太弱,则子病及母,引致肾病,此为“风淫于肾”,风邪由肝络而入肾络。尽管风入人体途径不尽相同,但最终风必伏于肾络才可致肾病,即“风伏肾络”是肾病的基本病机。

虽风邪进入人体途径各异,但致病则同,由于风邪所夹六淫之邪的不同,风邪及各邪中人的程度、时间、地域、季节的不同,其邪有在表、在血脉、在脏腑之络之异,但最终风伏于肾络而致肾病。故肾病的病机可以进一步明确为: 肾络空虚,风伏肾络,风或与寒水搏结,或与湿土搏结,风邪伏而化热而成肾病。临床上各种类型的肾病,皆为肾风之病。

3 风证肾病之证型

孙万森教授认为风邪伏于肾络导致肾病可兼夹他邪,其可分为风寒型肾病、风湿型肾病和风热型肾病三个证型。

3.1 风寒型肾病

风邪兼夹寒邪入肾络,则为风寒肾病,其临床特征为:常畏寒,多恶风,易感冒,多汗或少汗的体质特点;同时有颜面浮肿,或见全身浮肿,泡沫尿,脉浮紧或沉紧或沉涩。多数小儿肾病综合征和部分老年肾病综合征患者属于此型。

3.2 风湿型肾病

风邪兼夹湿邪入肾络,则为风湿肾病,其临床特征为:身体四肢有沉重感,患者多居处潮湿,有常食湿浊之品习惯;身体分泌物多,痰多,同时有颜面浮肿,或见全身浮肿,泡沫尿,舌大,脉沉滑或涩或濡。许多继发性肾病属于此型。

3.3 风热型肾病

风邪兼夹火热之邪入肾络,则为风热肾病,其临床特征为:咽部常常红或肿、痛,饮热水痛甚,皮肤常有疖肿、皮疹的体质特点;同时有颜面浮肿,或见全身浮肿,泡沫尿,蛋白尿;脉多见浮滑或弦滑。

4 风证肾病的专方治疗思路和经验

4.1 以专方为原则治疗风证肾病

从风论治肾病,孙万森教授集诸治风之法于一体,创制出祛风通络方,此方由黄芪、防风、海风藤、乌梢蛇、生地、桑寄生等组成,临床应用已有十余年,疗效显著。方中黄芪御风,防风祛风,海风藤搜风,乌梢蛇剔风,生地熄风,桑寄生既补肾络之虚,又祛风除湿通络,诸药合而治肾风,通肾络,补肾虚,是一首治疗肾络伏风的良方。凡遇肾病,用此方随证加减,坚持服用,多有良效。

4.2 不同风证下祛风通络方之加减

4.2.1 风寒型肾病 临床辨证为风寒型肾病,在专方基础上随证加减。临床上伴无汗、恶寒、咳喘等加炙麻黄,剂量一般5 g起用,最大10 g;若伴汗多、恶风、小便不利加桂枝,剂量5 g起用,30 g最大;兼有颜面浮肿则加生麻黄5~10 g,或荆芥、防风并用,剂量5 g起用,一般10 g,最大20 g;下肢浮肿加车前子、冬瓜皮,剂量20~30 g;胸水加葶苈子,一般20 g,最大30 g;腹水加苍术,一般20 g,最大30 g;泡沫尿重者加紫苏,一般使用无禁忌,剂量3~15 g,或加白茅根、石苇,均20~30 g。无明显症状,仅蛋白尿阳性,加收涩药如金樱子、芡实等,剂量20~30 g。

4.2.2 风湿型肾病 风湿型肾病其方药配伍规律是合祛风通络方。临床症状出现浮肿、泡沫尿时配伍羌活、独活,剂量5g起用,一般10 g,最大20 g;临阵辨证为风湿肾病下肢浮肿湿时加防己,常用汉防己,剂量15~20 g;风盛者、皮肤瘙痒,加白鲜皮、地肤子,剂量20 g起,最大30 g;若面肿、胸满、不得卧,加葶苈子;脘腹胀满加干姜,一般10 g;风湿肾病腰痛证必加桑寄生,此药常和牛膝、川断、杜仲等合用,一般无禁忌,剂量20~30 g。

4.2.3 风热型肾病 对于肾病发热属于少阳病者,常常配伍柴胡,剂量15~30 g;临阵风热偏盛,配伍连翘、桔梗、板蓝根,若兼有咽部干痒或红肿、疼痛、大便干结时配伍牛蒡子,在风热大便溏稀时慎用或配伍干姜、茯苓,剂量10~15 g;临床辨证热毒盛时配伍金银花,剂量15~30 g;若咳喘较甚,加杏仁;浮肿兼小便短少,加猪苓、茯苓、泽泻等清热利尿消肿;血热而红肿,加牡丹皮、赤芍;证兼见尿痛、尿血,加石苇、大蓟、小蓟;患者多为厥阴或少阳体质,有泡沫尿或风热肾病伴有头晕或表证时加以桑叶、菊花,剂量10~15 g;有泡沫尿时使用蝉衣;或紫癜性肾炎有皮疹时联合配伍,须防止过敏,一般剂量10 g。

5 病案举隅

患者郑某,女,26岁,2016年12月15日初诊。主诉:感冒1月余,咽喉红肿伴双下肢浮肿10余天。患者感冒后出现咽喉红肿不愈,双下肢浮肿,检查发现蛋白尿,遂就诊于我院西医肾内科,行肾穿刺提示膜性肾病改变,临床诊断为“膜性肾病”,因不愿服激素,故来我科寻求中医治疗。刻下:咽喉红肿,双下肢浮肿,间断性头痛,小便如常,但有泡沫,睡眠不佳,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滑细。化验提示24 h尿蛋白:3 787.71 mg/24 h,辨为肾风,此乃肾络空虚,外风侵袭而发蛋白泡沫尿、双下肢浮肿,舌红、咽喉红肿,乃风热伤阴之象,脉弦滑细,血脉不畅之象,证属风热伏于肾络,扰动肾精,而成肾病。治当祛风热,调畅肾络,通畅三焦,治以自拟祛风通络方加减为主,组方:生黄芪30 g,生地15 g,土鳖虫10 g,怀牛膝10 g,桑寄生10 g,白术15 g,当归15 g,牛蒡子15 g,连翘15 g,石苇20 g,桔梗10 g,苏叶10 g,蝉蜕10 g,生薏米30 g,菟丝子30 g。7剂,水煎服。

二诊:2016年12月29日。患者自服药14剂,双下肢浮肿未明显缓解,尿中仍有泡沫,舌质暗红,舌苔薄黄腻,脉沉细。考虑到其服药两周,浮肿不退,舌苔薄黄腻,当宣解肺气,清解郁热,以祛风通络方配伍清风热药加减,于上方调整:生黄芪30 g,生地15 g,牛蒡子15 g,白茅根20 g,白术15 g,苏叶10 g,当归15 g,石苇20 g,苏叶10 g,蝉蜕10 g,怀牛膝10 g,土鳖虫10 g,菟丝子30 g,黄连5 g。7剂,水煎服。

三诊:2017年1月5日。浮肿明显减轻,仍有泡沫尿,扁桃体II°肿大。复查24h尿蛋白:2 768 mg/24 h。上方调整为:生黄芪60 g,白术15 g,当归15 g,牛蒡子15 g,白茅根20 g,石苇20 g,蝉蜕10 g,连翘15 g,桔梗10 g,板蓝根20 g,怀牛膝10 g,葛根20 g,芦根20 g,芡实30 g,水蛭8 g。14剂,水煎服。

四诊:2017年2月6日。浮肿基本消退,仍有泡沫尿、咽部不适,扁桃体II°肿大,头枕部疼痛。复查24h尿蛋白提示:2 032.8 mg/24 h。上方调整为:生黄芪60 g,白术15 g,当归15 g,牛蒡子15 g,白茅根20 g,石苇20 g,怀牛膝10 g,连翘15 g,桔梗10 g,板蓝根20 g,葛根30 g,芡实30 g,皂刺15 g。14剂,水煎服。

五诊:2017年3月30日。患者自服药2个月,浮肿无反复,复查24 h尿蛋白:2 250 mg/24 h,仍有泡沫尿、咽部不适、头痛。上方调整为:生黄芪60 g,当归10 g,牛蒡子15 g,白茅根20 g,石苇20 g,葛根30 g,怀牛膝10 g,皂刺20 g,土鳖虫10 g,生山药15 g,鹿角霜15 g,金樱子30 g。之后患者每月二诊,服至2017年6月12日,自诉咽部不适明显改善,头枕部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扁桃体I°肿大。复查24 h尿蛋白:1 089 mg/24 h。上方调整为:生黄芪45 g,白茅根20 g,石苇20 g,怀牛膝10 g,葛根30 g,皂刺20 g,鹿角霜15 g,桔梗10 g,芦根20 g,地龙15 g,板蓝根20 g,芡实30 g,牛蒡子15 g,红花5 g。又服至2017年7月24日,复查24 h尿蛋白:718 mg/24 h。调方继服。至2017年11月13日,复查24 h尿蛋白:800 mg/24 h。稍有反复,诉乏力,咽部不适,扁桃体Ⅰ°肿大。调整处方:生黄芪60 g,白茅根20 g,当归15 g,葛根30 g,皂刺15 g,桔梗10 g,乌药20 g,僵蚕10 g,连翘10 g,土鳖虫10 g,防风10 g,金樱子30 g,牛蒡子10 g,菖蒲10 g,山萸肉15 g。至2018年1月11日,药后24 h尿蛋白定量持续下降,精神状态佳,但咽部不适。复查24 h尿蛋白:372m g/24 h。调方如下:生黄芪 45 g,当归15 g,葛根30 g,蝉蜕10 g,连翘10 g,金樱子30 g,牛蒡子10 g,怀牛膝10 g,蒲公英15 g,羌活15 g,赤芍20 g,独活15 g,石苇 20 g,白茅根20 g,土鳖虫10 g。至2018年3月15日,诉时有咽痛,复查24 h尿蛋白提示:196 mg/24 h。

调整处方:生黄芪45 g,当归15 g,蝉蜕10 g,连翘15 g,金樱子30 g,牛蒡子15 g,怀牛膝10 g,赤芍20 g,生地30 g,土鳖虫15 g,石苇20 g,板蓝根20 g,芦根20 g。14剂,水煎服。至2018年5月3日,咽不痛,复查尿蛋白阴性,24 h尿蛋白:165 mg/24 h,结果接近正常,舌淡暗,苔薄黄,脉弦滑细,调整处方:生黄芪45 g,当归15 g,蝉蜕10 g,连翘15 g,金樱子30 g,牛蒡子10 g,赤芍15 g,白茅根30 g,石苇20 g,板蓝根15 g,芡实30 g,干姜5 g。7剂,水煎服。至2018年6月7日,就诊复查尿蛋白阴性,24 h尿蛋白:80 mg/24 h,结果正常。遂停药,随访至2018年8月1日,一切正常。

按:此患者以感冒后咽喉红肿伴双下肢浮肿就诊,主诉以外兼见小便泡沫多,大便干结,间断性头痛,舌红,苔薄黄,脉弦滑细,即以风热型肾病论治。辨为肾络空虚,风热之邪伏于肾络,肾络瘀阻,选用自拟之祛风通络方为主,随证加减,坚持服用,尿蛋白从3 787.71 mg/24 h一路下降,至2017年2月6日,复查24 h尿蛋白提示:2032.8 mg/24 h。不料,至2017年03月30日,复查24 h尿蛋白为2 250 mg/24 h。于是,随证调方至2018年1月11日,复查尿蛋白372 mg/24 h,于是继服中药至2018年6月7日,复查尿蛋白阴性,24 h尿蛋白80 mg/24 h,结果正常,无明显不适,又间断性巩固服药随访至今一直正常。回顾此患者的治疗,前后治疗1年半有余,未用任何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此辨证守方治疗之功也。

6 结语

从风论治肾病,古已有之,历代医家代有发挥,当代医家更各有妙方。孙万森教授经过20余年的肾病临床实践,不断思考,逐渐完善,提出“肾病之肾络伏风论”这个命题,并且不断丰富其理论内涵。临床凡遇肾病,注重把握病机,细致辨证,明确临床诊断,用此方随证加减,耐心坚持服用,短则一两月,长则两三年,达到浮肿退,蛋白消,精神振,肾病好。

猜你喜欢

肾络牛蒡子浮肿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曹式丽教授应用辛通畅络法论治慢性肾脏病概述*
脂蛋白肾病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孕妇下肢浮肿怎么办
大龄孕妈要提防孕期浮肿
基于肾络理论浅析慢性肾脏病的辨证施治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与肾络瘀阻的相关性分析
微波消解-ICP-MS法同时测定牛蒡子中8种重金属元素
消除面部浮肿的足底按摩
牛蒡子炒制过程中脂肪油成分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