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姜灸配合针刺治疗颈背部脂肪瘤验案举隅
2019-02-26吴嘉倩许夏懿吴健文
吴嘉倩,许夏懿,熊 荣,吴健文
( 广西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颈背部脂肪瘤称为肉瘤,好发于第七颈椎和第一胸椎交界处,其生长缓慢,且触之体质坚实而柔软,初起无自觉症状[1],但影响容貌外观,随病情进一步发展,多伴肩颈酸痛、头晕、上肢部麻木、胸闷、心慌、失眠等症状。中医认为瘤是瘀血、浊气、痰凝停留于机体组织间而形成结块,《内经·灵枢》根据其好发部位分为筋瘤、肠瘤、脊瘤等。近年来,随着经济迅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肥胖人群逐渐增多,使得颈背部脂肪瘤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临床上常采取脂肪抽吸术治疗肉瘤,方法单一,价格昂贵,且易复发,对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隔姜灸配合针刺治疗颈背部脂肪瘤,现将典型验案的治疗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1 肉瘤的病因病机
肉瘤是因湿浊痰瘀互结所致,《医宗金鉴》指出肉瘤的形成与外感六邪和内伤七情相关。六淫之邪乘虚而入,正邪相博发而为肿﹔或因饮食不节,多食肥甘生冷,损伤脾胃,失其健运,营卫郁滞,湿阻痰凝于颈项,聚而为肿。同时,由于平日坐姿不当,长期伏案劳倦,损伤经脉,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凝滞。另外,有研究表明本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2],因女性易忧患思虑,忧患思虑又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或肝气乘脾,水液运化失司,聚湿成痰,痰湿与瘀血互博而为肿。
2 颈项部经络分布
按照《灵枢·经脉》对十二经脉的描述,循行与颈项部的经脉共五条。分别是“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的手阳明大肠经;“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的手太阳小肠经;“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的足太阳膀胱经﹔“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的手少阳三焦经;以及“循颈行手少阳之前”的足少阳胆经。此外,督脉循行也经过颈项部,《灵枢·本输》有云:“颈中央之脉,督脉也”,说明阳经与颈项部有密切的关系。
3 隔姜灸结合针刺的治疗思想
本病涉及的脏腑以脾、肝、肾为主。治疗多以化痰散结、行气活血为主,助以疏肝解郁,调整脏腑阴阳气血。针刺取穴风池和肩井,两穴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之会,《难经·第二十九难》言:“阳维维于阳”,认为阳维脉联系全身阳气,有维系全身阳气、调和气血之效,且两穴解剖位置位于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附近,进一步改善了肩颈部气血运行,缓解了肩颈部疼痛。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是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有鼓舞全身之阳气、温中散结之功。天宗穴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根据《针灸甲乙经》的记载:“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天宗穴具有理气散结、化瘀消肿的作用。昆仑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经穴,《灵枢·终始第九》有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昆仑穴为膀胱经经气之起点,有调整背部气血运行的功能;膈俞穴、肝俞穴为背俞穴,有疏肝理气、调和气血之效。
隔姜灸治疗本病,取“阴病治阳”之意。隔姜灸是间接灸的一种,具有艾绒和间隔药物双重治疗作用。根据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记载,姜味辛、性热,有温中散寒、燥湿消痰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生姜具有抑制肿瘤、改善血液循环、调节中枢神经等作用[3]。经过长时间的隔姜灸治疗后,能改变肿物大小[4]。《针灸大成》记载:“斯所谓五百壮、千壮,岂可一日而尽,必待三、五、七日,以至三年、五年,以尽其数乃可得也。”[5]同时,《圣济总录》认为大椎穴若灸以年为壮,故不能一次性灸量过大,必须要长时间施灸,保证灸量的足够,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4 验案举隅
患者,女,体型肥胖,42岁,2018年2月2日初诊。主诉:发现颈后部有肿物1年,颈部活动不灵1天。现病史﹕患者诉平素忧患思虑,1年前发现颈后部有一肿物,无疼痛,无溃疡,无发热,无头痛头晕等不适,期间未予重视,1天前患者自觉颈部活动不灵遂来就诊,时有头痛,无双上肢麻木,伴腰膝酸软,乏力,情绪不宁,纳差,无腹痛腹泻,夜寐不安,大便日7次,质稀,小便正常,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色淡,苔薄白,脉弦滑。查体可见患者颈部有一大小约50 mm×40 mm的肿块,无溃疡,触之质坚实而柔软,肤温及肤色无异常。西医诊断:脂肪瘤;中医诊断:肉瘤,证属气郁痰凝证。选用隔姜灸大椎配合上述针刺治疗方,针刺治疗取穴:风池穴、大椎穴、肩井穴、肺俞穴、天宗穴、昆仑穴、膈俞穴、肝俞穴。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进行治疗,风池穴平刺0.8~1.2寸;大椎穴向上斜刺0.5~1寸;余穴均直刺0.5~0.8寸。穴位处平补平泻,以病人自觉酸麻胀为度,留针30 min。隔姜灸用鲜姜片切成直径大约2~3 cm,厚约0.2~0.3 cm,中间针刺数孔待用,艾炷用精制艾绒制成直径约1.5 cm,高约1.2 cm 圆椎体状。用纱布涂抹适量姜汁擦拭肿物一遍,将姜片置于大椎穴上,再把艾柱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易炷再灸,以皮肤红晕为度。在施灸过程中,若患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姜片,每次3~6壮。每日治疗1次,隔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后嘱咐患者注意保暖,远离空调、电风扇等,禁食肥甘厚腻及生冷食物。2018年2月12日治疗5次后,颈部活动不灵、腰膝酸软好转,大便日4次,但诉入睡困难,颈后部肿物大小无明显变化。2018年2月22日治疗1个疗程后,颈部活动自如,头痛、乏力等症状改善,肿块大小较前减小,遂进行下一疗程治疗,患者因不便来诊,故终止门诊治疗,叮嘱患者可在家中自行隔姜灸治疗,隔日1次,若有异样及时随诊。2018年6月7日患者因灸后自觉颈部活动灵活,特意前来告知,肿块变软变小,大小约25 mm×20 mm。
按:《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思则气结。” 本例患者为情志所伤,肝气乘脾,水液运化失司,聚湿成痰而致。故在治疗时针刺膈俞穴与肝俞穴,加强脏腑功能,以达到疏肝理气、调和气血之效。《灵枢·师传》认为医生与患者的交流能“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故治疗期间应配合心理辅导,鼓励患者克服内心的苦闷、焦虑,正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情志畅达,气血通调,脏腑健运,从而控制和消除肉瘤的生长,提高寿命和生活质量。
5 结语
颈背部脂肪瘤对患者带来的影响可轻可重,轻者影响患者的外观,重者可出现头晕、上肢部麻木等症状,甚至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现代医学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可靠性低,创伤大,不易被患者接受。相比之下,隔姜灸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疗效明显的特点,配合针刺治疗效果更显著,易于被患者接受。虽然,目前对于隔姜灸配合针刺治疗颈背部脂肪瘤尚缺乏取效机制的研究及大样本、长周期的临床观察,但临证用之,效果显著,可操作性强,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仍不失为治疗颈背部脂肪瘤的有效中医外治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