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应链业务流程绩效评价研究述评

2019-02-26

物流技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相关者绩效评价供应链

(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1 引言

绩效评价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它是对整个供应链过程的运行状态和结果的综合评价,涵盖了供应链运行的整个过程:不仅包括对供应链整体运行状况和供应链管理成果的评价,供应链各项具体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估,还从多角度、分阶段对供应链各环节、诸时段的运营状况和管理绩效进行评估。除此之外,其内容还包括供应链整体与各子系统及各子系统之间内在关系的发掘。作为一种供应链管理工具,客观、公正、高效的绩效评价有助于加强成员企业间的沟通,实时监控供应链运作,发现诊断问题并及时反馈,改进企业方案设计,促进供应链整体的优化,是有效的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重要手段。

2 供应链流程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2.1 供应链绩效评估模型

Cooper等在1988年提出的ABC模型提供了一种强调原因的供应链成本评估方法,为更准确地评估供应链成本和活动分布奠定了基础[1]。然而,该模型本质上仍然是传统的财务绩效指标模型,不能完全反映供应链的全方位运作状况。经济增加值模型(EVA)侧重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考虑到权益成本的长期效益,但该模型仍然基本上是一个运营评估指标,业务流程和其他非财务指标没有足够的重视。ROF模型从供应链的战略目标出发,通过三个关键因素构建供应链绩效评估模型:资源角度、输出角度和灵活角度,这些因素曾引起很大反响。但是,ROF模型没有提出支持关键因素的可行性指标,缺乏实施依据。平衡计分卡(BSC)由Kaplan等提出,是一种基于企业战略的绩效评估模型,最大特点就是引入了非财务指标,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外部绩效指标和内部绩效指标相结合,全面平衡了企业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2]。BSC是衡量供应链绩效的综合评价模型,具有很强的学术和实用价值,BSC的实施存在许多问题,如难以建立指标模型,实施周期长(一般需要5-7年)[3]等。

2.2 供应链流程绩效评价指标

Lummus等从供应、过程管理、配送、需求管理四个角度设置了供应链绩效的主要评价指标[4]。而Roger认为应该将顾客服务质量作为评价供应链整体绩效最重要的手段,并具体提出了包括有形的外在绩效、可靠性、响应性、可信性等十个指标[5]。Beamon则认为供应链绩效评价要综合考虑定量和定性指标。定量指标分为财务和供应链响应性两种,定性指标主要包括顾客满意度、柔性、信息流和物流整合度、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供应商绩效等[6]。《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绩效水平评价参考模型(SCPR)构成方案》从订单反应能力、满意度、业务标准协同、节点网络效应、系统适应性五大类四十五个指标来定量评价了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马士华等在一般平衡计分卡的基础上,提出了平衡供应链计分卡指标模型,从客户角度、供应链内部流程角度、未来发展角度和财务角度对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参考指标[7]。而霍佳震等也分别从供应链层级等角度提出了对应的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指标[8]。不过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文献中提出的评价指标大部分还停留在理论层次上,可操作性的指标研究还相对缺乏。

2.3 供应链绩效评价算法

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核心是指标权重确定算法。目前,用于指标权重确定的算法主要有:加权平均法、模糊综合评价(FCE)、数据包络(DEA)、BP神经网络、层次分析法(AHP)等。加权平均法是最常用的比较分析算法,即在给予每个属性(指标)权重后,对该方案的每个属性进行加权。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将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指标定量化的一种综合评价算法,可以很好地解决专家知识在确定指标权重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供应链之间的比较性差,往往只能得出一个评估结果,无法提供绩效的数量化差距分析。而数据包络分析(DEA)是一种对若干相同类型的具有多输入、多输出的决策单元进行效率和效益等方面比较有效的算法,主要用来解决多个被评目标之间的对比分析。它不能对单个目标进行评价,对样本容量也有相当苛刻的条件,且得出的结果可分析性较差,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实用性并不好。BP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处理不确定信息的能力,非常适合解决供应链绩效评价中信息不完整、指标多或指标间非线性相关的问题,但实际应用时对样本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都非常高,容易出现学习过度的情况[3]。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还不够完善。供应链绩效评估主要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分析和评估企业的直接业务和财务绩效,缺乏对供应链整体绩效和合作绩效的研究,难以科学全面地评估供应链的整体运作。其次,许多指标模型属于理论阶段,一些指标设计难以获取或量化,导致绩效评价实施困难,绩效评价结果不准确。再次,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仍比较零乱,缺乏系统性和指导性,比如对自主创新能力、产品回收、市场竞争力等重要方面考虑较少,优化供应链目的性不够。另外评价算法有待研究和开发,目前评价算法仍然比较少,而且其他领域较多,效果不佳,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符合供应链的科学可行的绩效评价算法。

2.4 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基本流程

供应链绩效评价符合一般的人工系统评价基本逻辑,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流程示意图

3 供应链流程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关者的界定;二是利益相关者的划分,只有正确识别和区分利益相关者才能真正有效应用这一理论。

约翰·埃尔金顿(John.Elkington)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了满足经济繁荣、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平衡发展的“三重盈余”业绩评价模式。安迪·尼利(Andy.Neely)提出了业绩三棱镜(Performance Prism)概念,业绩三棱镜计量的内容包括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贡献度、战略、流程和能力五方面,这五方面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业绩评价系统[9]。温素彬和黄浩岚在绩效三棱镜评价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为促进企业相关者观念,应实施以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为指导的业绩评价[10]。陆庆平指出,当前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有三种评价企业绩效的方法:企业社会绩效、财务和非财务综合绩效以及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组成绩效[11]。郝云宏和吴波从过程与结果两个层面构建了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的三维结构,具体包括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资本投入指标、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社会承诺指标和企业的内部财务分配指标[12]。

一般认为,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评价供应链流程绩效的基本要素至少应包含:

(1)评价主体。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主体应该是供应链各流程的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是供应链这一共同利益的维护者和目标制定者,他们力图通过合作来实现共同的利益。供应链的利益相关者会由于其所处的供应链各个阶段和层面不同而有所差异。

(2)评价目标。供应链流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共同目标是建立在供应链整体价值最大化基础之上的,而各自的个体目标是与供应链整体和最终目标必须保持一致。然而由于供应链中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使得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表现为多种形式。

(3)评价客体。供应链绩效评价客体是由评价主体根据需要所确定的。不同层面的利益相关者有各自对应的业绩要求。

(4)评价指标。主要是用来明确对评价客体的哪些方面进行评价。由于对客体的评价目的不一样,因此对不同的评价客体应当设计不同的指标体系。利益相关者绩效评价指标要依据客体的特性和整个供应链的系统目标按照指标设计的原则进行选择。

3.2 博弈论

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的基础是利益最大化,使得供应链组织的内部企业绩效达到最优。但供应链中有供应商、分销商、核心企业等节点,他们各自有对应的战略目标,而确保企业间实现“共赢”,是博弈均衡基本思想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最优体现。

要达成并保持最优的状态,作为领导者的核心企业需要找到能够影响供应链成员企业收益的关键性成功因素,并且以这一系列关键因素为核心逐层向下分解,对影响供应链组织绩效的因素进行分类,区分出直接影响因素与间接影响因素,构建并不断完善分销商、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基本框架。

3.2.1 分销商绩效因素博弈分析。首先需明确供应链中分销商的战略目标,这有利于进一步分解战术级目标及任务,以保证其战略与供应链整体战略目标一致。按照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当分销商与客户交易成功,分销商要达到利益最大化,需要找到与其成功相关的所有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将这些因素进行排序,找出之间的逻辑关系。但通常基于商业机密的考虑,很难掌握企业完全的因素信息,也就不能完全按照关键成功因素法来对成功因素进行分析,更无法进一步从成功因素中提取关键性因素并加以验证。这种情况下,只能依据供应链企业利益最大化这一目标建立分销商的收益反应函数,在保证各企业“双赢”和“多赢”的前提下,对分销商的收益反应函数进行博弈分析并验证其中的绩效关键性成功因素。

3.2.2 供应商绩效因素博弈分析。供应链链条上的企业所扮演的角色身份多样,以要素供应商—制造企业—分销商三级供应链为例,当制造企业与分销商联系时,制造企业所扮演的就是供应商;而当制造企业与要素供应商联系时,要素供应商所扮演的就是供应商。因此,在进行博弈分析时,为了分析的科学性与全面性,需要基于供应商角色的转换,将供应商区分为分销商与核心企业、核心企业与要素供应商两种角色。博弈分析的具体流程与分销商绩效因素博弈分析类似。

3.3 仿生理论

仿生学是在研究生物系统各种优良特性和自然现象的规律,模糊其原理、功能、结构或者特征以改善现有的技术工程设备,并创建一个新的全面的系统进程,配置科学的自动化设备的综合性科学。仿生学理论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遗传算法理论和神经网络理论。

3.3.1 遗传算法理论在供应链流程绩效评价中的应用。遗传算法具有整体搜索战略的思想,只对目标函数和适应性函数有限制,它提供了一个解决复杂系统求解问题的共同性参考方法。主要应用于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数据处理,结合其他系统方法建立网络系统模型,对绩效评价中的数据进行预处理,使得数据更加有效,对供应链绩效研究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该方法目前有较为成熟的供应链研究和应用。Zhang F.M等运用遗传理论对供应链绩效中的效率、满意度、合作意愿、供给、分配、成本、收益和能力进行了分析,大大降低了模型的复杂性[13]。Gabbert将遗传算法应用于铁路网络复杂运输调度的研究,降低了供应链的总成本[14]。李艳将供应链绩效评估问题使用遗传算法进行特征选择和参数支持的向量机(SVM)进行了优化,在不降低评价效果的基础上有效减少了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15]。

3.3.2 神经网络理论在供应链流程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神经网络是融合多门学科特点的一类交叉研究方法,最初集中应用于生物学原型研究、构建理论模型、网络模型与算法研究、人工神经网络应用系统方面,后期拓展应用于供应链绩效评价领域。主要是根据生物原型的机理,借助神经元、神经网络的理论,通过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绩效评价的历史数据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模型,使用此模型预测供应链预期绩效,再总结数据对模型进行修正,如此反复,直到模型检验误差最小。

4 供应链流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供应链流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前提在于明确其构建原则,重点则在于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在不同时期内外部环境会变迁,成员企业战略目标会调整,供应链流程绩效评价体系必须始终与供应链整体战略目标保持一致,要做到这一点评价指标选取是尤为重要的。

4.1 供应链流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供应链管理与单个企业管理有很大不同,它强调供应链的整体系统性、战略相关性等,供应链在不断调整与发展的过程中还表现出动态性,这些特征又要求企业供应链各节点之间的协同性,同时,日益激烈的内外部竞争环境又要求供应链企业业务流程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基于以上特点,供应链流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需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流程性。这是企业制定供应链流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同时对于供应链流程状况要给予迅捷的反馈。供应链管理要求在满足客户需要的服务水准下,以最小成本对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到最终用户的整个渠道进行管理,突出强调将产品(服务)在准确的时间,以准确无误的数量和质量,用合适的方式送达正确的地点。由此可见,良好运转对整个供应链流程的顺畅是非常必要的。而传统的绩效评价大多是事后反馈,而基于流程的指标能很好地对供应链整个流程的运营状况进行实时动态的反馈,以克服这一缺点。

(2)战略相关性。供应链绩效评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决定着整个供应链的效益和竞争力。但供应链管理必须依从并服务于供应链战略,供应链绩效评价必须能够反映供应链战略目标,供应链绩效指标构建也就必须与其整体战略目标相一致。另外这种相关性还表现在供应链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

(3)动态性。作为供应链的一个节点,成员企业必须随着供应链总体战略目标不断动态调整自身目标。其绩效评价指标也需随企业自身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供应链整体战略目标的变化动态地改变。而且对于不同产业类型和规模的供应链,以及某条供应链上不同类型的企业,其指标还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

(4)系统性。供应链是一个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庞杂的人工系统,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着,各部件的独立机能和相互关系统一协调于系统整体之中。系统性原则要求企业在开展绩效评价时,要从供应链整体的最优化着手。其次系统性还体现在要对供应链的绩效进行全方位评价,而不单单局限于某些局部利益或某些单项指标。

4.2 供应链业务流程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4.2.1 资源投入层。供应链资源投入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供应链全周期投入的各类成本:固定和流动资产成本、运输成本、存储成本、直接与间接人力成本。

为确保供应链正常运行,节点企业在各个阶段的资源投入必须足够。不同时期、不同数量及不同方式的资源投入对于供应链系统的产出构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链上企业的收益。资源投入不足会给产出和供应链系统的柔性运行带来负面影响:反之投入过多会造成成本增加,供应链效率降低,企业效益下降,所以资源的恰当投入极其重要。

4.2.2 运作层。基于流程的供应链运作是由供应商、核心企业和分销商等节点企业所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节点企业为共同的目标—供应链绩效最优而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

大多数传统企业的运营评价是利用最终的财务结果作为供应链绩效的评价指标,仅是对投入与产出做出分析,而基于整体流程的供应链运营绩效评价不能仅对其财务结果做出评判,还必须从运营层面的宏观和整体流程出发,使得供应链绩效评价更加科学客观。

4.2.3 产品(服务)输出层。为实现供应链整体战略目标,供应链与企业客户、外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产品服务输出环节。这一环节一方面要求供应链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客户需求,以质优价廉的产品和服务来实现企业收益;另一方面,供应链的整体运行又必须与外界市场环境相适应、相协调,这样才能使供应链得以可持续发展。供应链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输出必须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才能达成最直接的企业财务指标。

4.2.4 反馈层。供应链流程绩效评价可以作为一种反馈信息来加强企业对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提高企业效益。从整个供应链流程角度看,反馈层主要涉及物料的逆向流动,即逆向物流。从狭义上,逆向物流是指通过分销网络系统将所销售出的产品进行回收与处理的过程。从广义上,逆向物流代表了与废旧物再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关的一切活动。企业对供应链反馈层重视的主要原因是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不光是企业,个人也是越来越重视废旧物品的重新循环利用,与此同时,相关政府部门也加大了立法力度,社会各界的这些努力使得废旧物循环再利用的理念深入人心,该理念提倡个人与企业关注节约成本、资源再生、废旧物增值。

为衡量反馈层的绩效,可以从原材料的回收率和废旧物料的再利用率这两项指标着手。原材料可回收率指产品寿命周期结束时,理论上可以回收利用的原材料。在企业进行产品设计时,就要考虑好原材料回收值,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还能节约资源。废旧物料的再利用包括生产过程边角料再利用、包装物重新利用和废旧产品的回收再利用。

5 总结与展望

本文从供应链流程绩效相关概念入手,对供应链流程绩效评价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供应链流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指标选取。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供应链整体竞争力会受到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各子系统的合作程度的影响,综述没有深入去考虑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与影响,没有进行具体的实行路径研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另外随着供应链管理实践要求的不断演进,将衍生出供应链绩效评价新的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以下两方面将有可能成为供应链评价最具研究和实践前景的领域。

(1)绿色供应链及基于绿色贡献的绩效评价。Beaman于1996年提出“绿色供应链”概念,将资源回收率(material recovery rate)、核心回报率(core return rate)、废物比(waste ratio)、生态有效性(eco-efficiency)等环境指标引入到供应链模型。而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趋势要求企业生产全流程秉持“绿色理念”,减少环境影响。绿色供应链管理(GSCM)是将“绿色环境意识”与“经济发展”并重的一种有效的可持续发展途径。长远看,绿色供应链管理也将有助于企业实现经济利润、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及绩效评价将逐渐成为供应链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

(2)供应链环境适应性评价。在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需求时,企业要增强其供应链的敏捷性和环境适应性,这就要着眼于提高供应链流程各环节的边际效益,企业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是否能很好适应环境的变化要求将成为供应链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猜你喜欢

相关者绩效评价供应链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校园篮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基于DRGs的老年医学科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分析
PPP项目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探究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基于因子分析的传媒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绩效评价在委托管理酒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