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犊腹泻病的综合防治
2019-02-25郭占宏
郭占宏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桦林乡畜牧兽医站,青海大通810100
牦牛是青海省大通县高寒牧区的主要饲养畜种,也是该地区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料。由于该地区寒冷时间长且昼夜温差较大、草料缺乏和饲养管理不善等因素影响,导致牦牛犊腹泻常发,病死率高,给牧民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积累,对牦牛犊腹泻病的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对牧民在牦牛养殖中更好地防控该病提供参考。
1 流行病学
出生后3 周龄以内的牦牛犊环境适应能力差、抵抗力不高以及消化功能差,极易感染病原微生物而发生腹泻。牦牛犊的性别与腹泻病的发生不存在直接关系。
本病的病源集中于牦牛犊肠道内,以粪便为主要传播途径,牦牛犊排出的粪便污染饲草、土壤和饮水,经消化系统传染致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会发生。根据笔者调查,牦牛犊腹泻病多发于春末夏初时节,在交替季节多发,与气候变化显著有着密切关系。饲养环境差、母牦牛和牦牛犊饲养管理不良以及冷热刺激、应激反应等是本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诱因。
2 致病因素
引起牦牛犊腹泻的病因包括环境、应激因素以及饲养管理因素,如对妊娠母牛饲养管理不善,致使母牛机体消瘦、营养不良,所产犊牛通常为弱畜,生理机能差,抵抗力低,容易发生腹泻病;对牦牛犊护理不当,初乳饲喂不及时,初乳量不足,致其免疫力下降引发腹泻病;也有传染性因素,包括细菌性(大肠杆菌、巴氏杆菌、沙门氏菌等)腹泻、病毒性(轮状病毒、细小病毒、冠状病毒等)腹泻、寄生虫(牛弓首蛔虫、隐孢子虫、球虫等)腹泻等。
3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7~14 d,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3.1 急性型
牦牛犊急性型腹泻病病牛初体温升高达39 ℃,精神萎靡,食欲降低或不食,眼鼻流出浆液性分泌物,排粥样性稀粪,呈灰黄色、黄白或黄绿色,随病情发展加重,排出白色、灰白色稀粪,伴有血液、凝乳块、黏膜组织,腥臭,病牛犊排粪频繁,肛门松弛、失禁,个别病牛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跛行,多数病牛犊严重脱水、卧地不起、眼球凹陷、口角流涎,最终衰竭虚脱而死。
3.2 慢性型
牦牛犊慢性型腹泻病病牛犊精神状况和食欲时好时坏,眼部出现炎性分泌物、鼻镜糜烂,排出粥样或水样稀粪,通常没有腥臭味,呈周期性腹泻,机体逐渐消瘦、行走摇摆不定,持续性感染致其发育不良或心力衰竭而亡。
4 剖检诊断
4.1 剖检病变
对病死牦牛犊剖检可见胃肠道黏膜出血、肠黏膜出血,肠内容物稀薄,肠系膜易脱落,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小肠绒毛萎缩和减少。部分病死例心内膜出血,胆囊肿胀,胆汁充盈,肝脏肿大,关节腔黏液增多。
4.2 诊 断
一般根据牦牛犊腹泻病的流行特点、发病季节以及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能够做出初步诊断。然而,由于本病的致病因素较复杂,极易产生误诊,造成误用或滥用抗生素,进而导致耐药菌的产生,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使病牛犊心衰脱水死亡。为确诊本病,减少本病对牧民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必要进行实验室确诊。实验室确诊主要方法包括分子生物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和病原学诊断,做到及时、准确、科学诊断,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对症治疗,有效降低牦牛犊腹泻病的病死率。
5 防治技术
5.1 预防措施
1)注重牦牛饲养管理。在枯草严寒冷季,加强御寒保暖设施建设,避免冷热刺激和寒风侵袭,保持牛舍干净卫生,定期对饲具进行消毒;对妊娠牦牛应视体况补饲草料,维持母牛机体营养水平均衡,确保产出的牛犊体壮;对母牦牛乳头严格消毒,避免致病菌传播给牦牛犊;牦牛犊出生后要及时吃足初乳,并且在其生长发育阶段,适当补喂含有矿物质元素、维生素等微量元素的舔砖,可以显著改善牦牛犊健康状况,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力。
2)加强牦牛驱虫。胃肠道线虫和绦虫对大通县牦牛的危害最为严重。为最大程度上降低牦牛犊腹泻病病死率,应坚持小范围治疗性驱虫与程序化驱虫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大通县牦牛内寄生虫病流行季节动态,在冬春季节可采用盐酸左旋咪唑驱线虫,在夏秋季节采用丙硫苯咪唑驱绦虫。
3)加强疫苗免疫接种。接种免疫疫苗是降低牦牛犊腹泻病发生率的关键。妊娠期母牦牛应免疫接种本地流行致病性大肠杆菌株制成的疫苗,犊牛于1~2月龄免疫接种犊牛副伤寒灭活疫苗,能够有效防控牦牛犊腹泻病的发生。
5.2 治疗方案
对牦牛犊腹泻病的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可实现标本兼治,有效缩短病程,提高牦牛犊成活率。
牦牛犊腹泻病发病初期,做好肠胃清理工作,常温水2 L、乙醇50 mL、鱼石脂10 g、人工盐100 g,一次灌服于病牛犊;排空肠道内容物,牦牛犊腹泻仍不止,需采用止泻疗法,常温水中混合药用炭100 g,一次内服于病牛犊,2 次/d,效果良好。
牦牛犊腹泻病发病后期应加强消炎抗菌,肌肉注射痢菌净注射液,剂量为2~5 mg/kg,2 次/d,连用3 d;或采用碳酸氢钠30 g、抗菌增效剂6 g、土霉素8 g、磺胺脒30 g,与适量水混合,一次内服于病牛犊,2 次/d,连用3~5 d。
在用药治疗期间,需加强对病犊牛体液补充,静脉滴注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1 000 mL、5%碳酸氢钠液50 mL、20%安钠加注射液10 mL 及复方氯化钠500 mL。
中兽医认为犊牛外感风寒,内伤阴冷,寒冷邪气中伤脾胃,以致组织受损,胃肠功能紊乱,发生泄泻。方剂:猪苓、白术各15 g,藿香12 g,陈皮、泽泻、厚朴、菖蒲、肉桂、当归各10 g,甘草10 g,研为细末,灌服于病牛犊,以达到温中散寒、利水止泻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