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日常口语体”运用特色分析
——以戴建业教授的网红课堂表达为例

2019-02-22

关键词:高校教师李白口语

刘 黎

(湖南女子学院 文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0)

近年,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讲古代文学的教学视频在网上爆红,从网络评论来看,听课学生反馈高度一致:这样的课“好听”“生动、吸引人”。为什么戴教授的课深受学生喜欢?观看其教学视频,我们不难发现,戴教授课的走红,一是源于该课在内容方面能突破常规,能对人物性格、事情细节作相对深入挖掘,能让学生听到常规讲授中不曾有的知识或故事;二是因为戴教授在课堂上使用了“日常口语体”表达形式。

一、课堂表达中“日常口语体”特点分析

笔者曾在拙作《高校教师课堂即兴表达的生成策略》中提出了“高校教师的课堂表达是即兴表达”这一观点,并对“课堂即兴表达”作了相应的界定:教师课堂即兴表达是指教师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中,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料,结合课堂学生反应而生成的,以有声表达为主,态势表达为辅的课堂表达形式。[1]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出“教师课堂即兴表达中的‘日常口语体’是最能吸引学生的即兴口语表达”[1]。之前,学界关于“教师的课堂表达”一般都相对于“书面表达”而定位在“口语表达”之上,师范类学生也有专门的“教师口语表达”课。“即兴口语表达”是“口语表达”的一部分,而“日常口语体”则是“规范口语”中的一种类型。因为这些概念多存在于媒介表达中,所以之前很少有人将它们与高校教师的课堂表达结合在一起作研究。

按照语境要求划分,即兴口语大致可分为规范口语和日常口语。此处的“日常口语”是非正式场合出于交际需要而采用的即兴语言,而规范口语主要反映即兴发生的会议讲话、论辩、谈判、演讲、主持人语言、面试语言等。[2]2显然,教师课堂表达属规范口语。应天常、王婷在其著作《主持人即兴口语训练》中又将规范口语分为日常口语体(亲切、通俗、易懂),正规口语体(严谨、规范)和典雅口语体(凝练并富有辞采)。[3]185“规范口语”中的“日常口语体”是“次生口语”,相对“原生口语”而言,它是“非自发口语”,是将书面文本转化成口头语言”[2]3——即有一定文本(教案与教学资料)作依据的口语。“边想边说”是日常口语体的典型状态。其特点是:依附语境、句式自由、自然明快;听说并用、即时反馈;紧贴生活、上口通俗。日常口语体的表达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突发性。即所表达的时机无法确定,表达者前一秒可能是茫然的,但下一秒已迅速确定表达目的与内容,并能围绕目的进行表达。

第二,一维性。声音的状态是运动的,正如黑格尔所说,“声音是一种随生随灭,而且自生自灭的外在现象”[4]332。声音是点、线而不是面,所以即兴表达存在于它消失的过程中。

第三,具象性。口语表达传递的信息是作用于人的听、视、嗅、味、觉等方面的,但因声音稍纵即逝,所以即兴口语必须把话说得具有吸引力,才有可能抓住听众的心而使表达完整、完美进行下去。

第四,语境性。语境有助于确定话语的意义,在特定语境中,可以通过语音的作用来取代语法。

第五,范式性。范式性是对多次即兴表达经验总结的结果,它体现在“程式”与“套语”两方面。

在当下的大学课堂,尽管正规口语体(严谨、规范)、典雅口语体(凝练并富有辞采)与日常口语体并行,但从以上对日常口语体特点的分析可知,日常口语体是最适合高校教师课堂表达的样式。

二、戴建业教授课堂即兴表达中日常口语体举隅赏析

综观戴教授网上的教学视频,其主要教学方法为“讲授”,即我们常说的“讲授法”。讲授法有利于教师对教材的充分阐释,对自身教学思想的充分展示,但其不足也十分明显:第一,讲授法多面向学生群体而非个体;第二,讲授法利于教师自我展示而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第三,该方法使学生主要以听视觉方式投入课堂,因而也不利于全面调动学生的感知系统。[5]从其弊端来看,讲授法在高校课堂似乎不会太受欢迎,但戴教授的“讲授”在内容上独具智慧,在形式上尽显特色,堪称“智慧讲授”——有技巧、有变化、善插科打诨、联系实际、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讲授。[5]戴教授的“智慧讲授”,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日常口语体”的特点:

(一)用词用语生活味、烟火气、现代化

讲高雅的古诗词用十分生活化的语言,谈神仙味的诗仙、诗圣用烟火气十足的词语,说古代人事用现代网络词语……这样的用词、用语,让听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听得入耳、入心、入脑。以网上流传的33条“戴建业教授经典语录欣赏”(1)全文中所引“A、B、C、D、E、F、G、H、I、J”各条均来源于荆棘鸟·戴建业讲唐诗[EB/OL].[2019-02-01].http://blog.sina.com.cn/s/blog_8b80762a0102zd11.html.为例统计,用得多的词有“鬼”“死”“要命”“老子”“丑”“牛”“搞”等,所使用的惯用语有“狗屎运”“鬼样子”“亮肌肉”等及部分俗语。如:

A.那个鬼汪伦走了狗屎运了……李白的一首诗让他流芳千古了。

B.你穿那鬼吊带背心,你就彰显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风景。

C.他(王之涣)也是狂得要死,狂得要命,都是狂得没办法。

D.……“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什么叫盛唐——昂首阔步!老子天下第一!

E.古代女子十九岁还没嫁人,那就有问题——那就是要么穷,要么丑,要么又穷又丑!

F.……连杜甫那么老实巴交的人,都“牛”得很!

G.武则天说:“……你们干嘛不把他(骆宾王)搞到中央来?……搞到中央来帮我骂别人多好!”

H.杜甫是李白的超级粉丝。他拜见李白,李白就忽悠他一起去访名山。

I.唐朝是个火热的时代;是个经常亮肌肉的年代。

J.……“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叫境界阔达,这是阔达得没办法。

(二)用短句、段子且多对比、排比

戴教授课堂表达的另一特点便是“用短句”且多为排比式运用。这种排比短句的运用,不仅使内容更加丰盈,而且更便于表达者上口,听众入耳。而“段子”的使用不仅让课堂表达生动、幽默,更让听者回味无穷。如:

A.……人才来的时候,都来了;走的时候,一下子全没了。……像赴宴一样,一群群来,一群群走。

B.有钱,懂音乐,也会写诗,而且又是皇帝。

C.单纯和愚昧只有一步之遥,天才和蠢材也只有一步之遥。

D.……李白忽悠他(杜甫)一起去访名山、寻仙人、找仙草、炼仙丹。

E.杜甫四十多岁还只是个仓库管理员,他的诗却忧国忧民,这真是“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

F.旧时王谢堂前燕……,王谢在东晋是数一数二的大家族,当时是宰相,名义上相当于今天的“强哥”,实际上是半个“习大大”。

(三)用鲜活语言还原事实现场,利于听众想象、联想

从事有声表达工作的人都知道如何使自己的表达活灵活现、生动形象,这就少不了如何让事情的情节、细节鲜活,少不了还原真相、“情景再现”。从戴教授讲课时鲜活的言语中,我们不难发现,戴教授是充分运用了“情景再现”这一有声语言创作理论的,更重要的是,这种言语表达还能帮助听众将所接收的有声信息通过想象、联想在脑中快速形成事实场景、人物形象,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戴教授之所以如此这般用言、用语,一是因为盛唐诗本多天然、少雕饰,很多诗作就是脱口而出。如李白《赠汪伦》,诗歌本身的语言就不显华丽、不事雕琢,不拼凑也不牵强附会,本身就是经过高度提炼的口头语——平易自然、质朴天成。如果讲授时用典雅或严谨的口语体,很有可能对诗歌本身产生一种束缚或削减。二是如此表达很具代入感,能让学生快速进入所讲内容与意境。如:

A.陶渊明第一句写得很隆重,“种豆南山下”——你以为他种得蛮好;他突然来一句——“草盛豆苗稀”——这种的个鬼田!要是我种成这个水平,我绝不写诗……

这出人意料的解读与十分接地气的表达,生动还原了古诗所描写的真实景象,其效果仿佛是教师带着学生,走进了陶渊明当时的劳作现场,令人耳目一新。

B.……“烹牛宰羊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读起来一定要有强劲的节奏感,要铿锵有力……。“一饮三百杯”当然吓住了客人(不敢饮了),(所以)李白马上就点名了:“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此段教学言语,将饮酒现场的人数、气氛、声音等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使饮者的言语、动作、神态、意气毕现,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活动现场的情节与细节。

C.“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古时大贵之家宴饮时,鸣钟列鼎,以示富贵,而在李白眼里却“不足贵”,他所渴望的是“但愿长醉不复醒”……他接着又发谬论了——“古来圣贤皆寂寞”,只有善饮的陈王(曹植)才留下了千载美名——只有善饮酒的人,才会传名于后世。

此段典雅之言与口语交错,且在逻辑上层层推进,用于评论人物,使人物性格跃然纸上、活于眼前,十分便于听众理解与接受。

D.“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把我的五花马,千金裘拿去当了,换成美酒!来来来,我们继续喝!把旷古以来的忧愁通通喝掉!

此段,有对当时现场的写实,更有在此基础上合情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这让诗歌的内容以及内容所呈现出的情绪、情感更加真实、丰富。

(四)从“心”出发,快人快语、性情表达

说真话、做真人是教师传道授业的本分,也是教师为人师表的深情,更是教师赢得学生尊重、喜爱和信任的前提。从戴教授直言某些教师埋怨学生上课“听不进去”的根源在于教师“讲不进去”的观点,便可知道戴教授的耿直性情。而这种不做假、不做作、不装腔作势的真性情,本身就是教师吸引学生的魅力所在,这种魅力一旦和极具个性的表达结合,那这种个性表达的魅力也会成倍扩大。此外,当下高校教师的课堂口语表达,对理论的高谈阔论多,如戴教授这般毫无保留剖析自我、拿自己开涮的自黑型少。所以,戴教授这种“真诚”加“真性情”的表达,自有受到追捧的理由。如:

A.我尽量把普通话讲好,我是湖北麻城人,我讲的是“麻城普通话”,今天下午,我会让大家听听麻城普通话有哪些特点。

B.我是华师的教书匠,我们学校老师都没有座位。我今年59岁,教了30年书,已经站了三十年,所以坐着不会讲话。

C.以前,女孩子穿吊带背心,我都不敢睁开眼睛;现在看多了,觉得也蛮好看的。

D.我最崇拜武则天了!(她)太了不起!……如果她是我们今天的省委书记,打死了我也要去考公务员!

E.我今年59岁,对人的评价慢慢开始比较宽容了。他(唐玄宗)到了晚年才开始腐败……我要是当了皇帝,……估计最多五年就腐败了。

F.我要是娶了林黛玉做老婆……天天哭,问她哭什么又说不出。……最后不是她跳楼,就是我跳楼。

G.我曾经想调到北京去,学校就是不放人;后来我想明白了——可能学校那时候就已发现我是个人才。

(五)别出一格地颠覆,意味深长地补充

传统意义上的古诗词讲授,常常程式化,说明创作背景、阐明诗意、分析意境、总结艺术特色。但是戴教授不循规蹈矩,他的讲授常常是天马行空、凌空起舞,让人惊讶、惊喜后或开怀大笑或恍然大悟,尤其是他对一些知识点的突破,对诗作中人物性格的分析,常常出人意料,让人有柳暗花明的欣喜。如:

A.以前我以为他(杜甫)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夸别人,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在夸自己。

此句让听众从“鼓励他人”的误读中实现了“夸赞自己”的知识点突破。

B.李白是唐朝文人中自我感觉最良好的。他认为自己身上有仙气,所以他不屑和俗人打交道;所有人他都看不上眼,他只视贺知章为知己,因为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他一辈子只正经工作了一年半,其余的60年都在游手好闲。

此句用“自我感觉良好”“不屑”“看不上眼”“游手好闲”等一系列词语,颠覆了诗人在广大读者与听众心目中曾有的“人设”,让李白从浪漫“诗仙”的神坛上,一下走近了大众的视野甚至是大众的生活,如此,大诗人李白的个性、性格与人性便更加多面、丰富、真实起来。

C.李白他老人家……是个挺搞笑的人,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政治才干。在四十岁那年,接到了唐玄宗的诏书:“哇!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看这德行就知道当不了官。

此段先是充分描述,紧接着用人物语言作补充,在此基础上,最后下结论。从“论诗”到“论人”,可谓水到渠成,令人心悦诚服。

D.现在好多小孩没有美感,一说到洗衣服就想到小天鹅。看看唐诗描写的洗衣归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多美!多有诗意!

此段用对比的手法、类比的思维来表达,这种补充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能力也是极具启发意义的。

三、高校教师课堂即兴表达“日常口语体”形成原因分析

当下的大学课堂的确存在一定的“水课”,存在一些看起来很美的“鸡汤课”,但也有很多优秀的“金课”。这些课都与授课者本人的修养、素质紧密相关。真正受学生欢迎的好课,决不是几种规定要素简单叠加或排列组合后的输出。换言之,戴教授的课只能欣赏,无法复制,因为这与戴教授的“语言能力、固有的知识积累、顺畅的思维品质、稳定的个性心理等”[2]31息息相关。仔细琢磨戴教授的课,我们不难发现,高校教师要提高课堂使用“日常口语体”的表达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足够的积累

足够的积累是高校教师“日常口语体”表达之源,是口若悬河之源。如果知识积累不够,就难免陷于回忆的停顿,拘泥于书本的用词、用句、用典,无法使课堂表达提层次、有品质、有风格。戴教授讲授古代文学几十年,中国古代文学史早已烂熟于心,对历史朝代、作品作家已了如指掌,这样,课堂表达原始积累的知识结构就比较优质。多方积累,对每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听课学生情况的掌握,是高校教师课堂表达汪洋恣肆、信马由缰、收放自如的前提。

(二)高品质的思维

正如前文所述,教师的课堂表达是次生口语,是以“备课或其他教学资料”为依据的即兴表达。它是根据课堂教学目的、课堂现场生成及师生沟通的实时情况而作的临时内部言语编码、言语表述扩展,即围绕表达主题或目的而作的“调取—组合—转换—增补”[2]32。教师的备课只是“方向性”“基础性”的文字准备,它是教师课堂言语生成的方向和依据,不能照本宣科。但由“内部言语”转换生成“外部言语”这一生成过程,必须有高品质的思维作保证。如思维品质的广度——指围绕问题多角度、多途径、多层次、跨学科地进行全方位思考;思维品质的深度——指考虑问题时,要深入到客观事物的内部,抓住问题的关键、核心,即事物的本质部分进行由远到近、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思考;思维品质的灵活度——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表现为思考问题时的快速灵活,善于迅速、准确地作出决定、解决问题;还有思维品质的精度——指思维的精确程度,由思维的确定性和思维的严密性两部分构成。没有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的语言便只能停留在“内部言语”的层面,因而,高品质的思维是内部言语转换成外部言语的关键。

(三)良好的语言功底

良好的语言功底来自足够的积累与长期的言语实践,它是教师一辈子都不能停止的功课。然而,良好的语言功底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衡量指标,所以它也常常是教师容易忽略的提升点。戴建业教授的语言功底得益于他数十年的积累与一线授课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与即兴应对能力,并将此能力再服务于上课实践。如果说使用“日常口语体”是其授课常态,那偶尔和典雅口语体的交错使用,对描写、议论、抒情的时而并用,则更是其语言功底的集中展示。如,他讲《将进酒》时,用的便是酣畅淋漓、气势不输诗歌本身的“典雅式口语体”与“日常口语体”的结合。如:

A.只有李白劝酒劝得这样有气势,排山倒海、极尽夸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首句就凭空起势,很壮美,写得大气磅礴;接着用极具夸张的手法表现人生苦短。连续的长排句,呼啸而来的气势,仿佛置身于李白喝酒的现场,仿佛听到了李白在劝他的朋友喝酒:“来啊!喝酒!人生苦短!”

诗句本身华丽的原句,翻译后的直白表达与四字成语的叠加使用,让人听得酣畅淋漓。

B.这首诗(《将进酒》)情感夸张、浓烈,非常有力度。一下是痛苦的深渊,一下是欢乐的顶点,说明李白的生命力极其旺盛。他到底写的是快乐还是痛苦?自信还是颓废?都能在诗里找到证据。因为他写的不是单一情感,是矛盾的情感碰撞——这就是情感张力。两种极端的情感激流相互冲撞,感情强劲,让人震撼——这就是一流的诗人。

由情感的对比,演绎出诗人生命力旺盛,再到对情感张力的解释,最后得出“一流诗人”的结论,对比与设问的对峙、抒情与议论的结合,天衣无缝、水乳交融。

四、结语

当下,学界正大力呼吁大学课堂要打造高质量的“金课”,强调课堂要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而要达到这一高度,不仅在于教师要有为人师表的责任感、有专业的博学,还与教师科学、独特的表达方式与表达风格有关,因为教学目的与教学愿望都要借助教师良好的课堂表达来实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戴建业教授课堂所使用的是极具个性特点的“日常口语体”,也知道了正是这种表达,让他的课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也许,正是这“强烈的吸引”,才有可能引领学生自觉探寻该门课程的博大精深。因为,“教育即指导”[6]45。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李白口语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纸上的李白(三)
酒中的口语诗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基于模糊多标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口语对对碰
倒下的那一刻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