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使命、教育理念与战略抉择
——关于“一带一路”语境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思考
2019-02-22齐小鹍
齐小鹍,郑 佳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116024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发布,将“一带一路”的理念转换为现实,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理念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描绘了蓝图、提供了指导原则。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心相通则百事兴。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担负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事业的重任,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一带一路”语境下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使命
(一)民族文化认同是多元文化交流的根基与基础
民族文化是本民族或国家的灵魂,影响着一个民族或国家发展的理念与实践。优秀的文化植根于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力量是神秘的、无形的,却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族未来的方向与进程。绵延五千年的中国文化,生命力如此强大,随着外界沧海桑田般的环境变化和冲击,历久弥新、与时俱进、创新包容。[1]因此,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文化作为一种“软力量”代表的是民族的象征,流淌着民族的基因,憧憬着民族的未来。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让古丝绸之路再次焕发生机,让世界重新连为一体。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认同是民族与民族之间交流、国家与国家之间合作的基础,更是保障民族文化给予民族间交流的灵魂,赋予国家间合作的魅力。实施“一带一路”,离不开秉持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价值,推动“一带一路”顺利地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发展。[2]修齐治平的理想情怀、诚信不欺的相处之道、和而不同的博大情怀、和谐互融的处事方式、求利以义的兼爱原则等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着“一带一路”的内涵。[3]优秀的传统文化向世界诉说中国声音,传递中国力量,展现中国内涵,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认同决定着国家“走出去”的深度与高度,也是国家力量的内生动力,而这种动力是持久的,经久不息。高等教育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是连接各民族文化的桥梁与纽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是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思想,践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理念,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识之士,是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与文化繁荣的历史使命之人,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敢于当先的魄力以及拥有民族情怀之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繁荣与发展,对中国高等教育寄予了期许与渴望,同时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的重点应在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认同,只有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代表中国向世界“发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国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从古代的“大同”思想到今日的“命运共同体”,从古代的“兼爱”原则到今日的“和谐包容”,体现着一种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一种对古人先贤的赤诚。高等教育的真正意蕴在于培养人的过程,不在于传授的知识多么高深,也不在于培养的人才拥有权力的大小。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是拥有宽广胸怀,志在八方,是能够扛起中华民族伟大旗帜,引领中华民族前行的仁人志士。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如何打造适应并能提升“一带一路”进程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4]
首先,人才培养需要培养其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文化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一种行为、一句话语、一种风俗都深深印刻着文化的印记。民族文化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娱乐与消遣,更是我们内心血脉的传承,只有深谙民族优秀文化的人,才有机会传递民族文化的接力棒,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每个人都应当认同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时代的力量,让优秀民族文化在当代熠熠生辉,再次焕发光彩。
其次,人才培养需要秉承民族文化传承的信念。文化认同是文化传承的前提,文化传承是文化认同的延续。中国高等教育站在时代的前沿,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我国培养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使者,为世界打开更多了解中国的窗口,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成为与世界各国交流与合作的纽带,助力“中国梦”,打造“命运共同体”。
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5]文化认同与传承是“一带一路”推进的强大动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应然选择。大学是高等教育的重镇,是文化碰撞与摩擦的集合点,也是文化火花诞生的渊源与基地,民族文化在大学中传承,在大学中延续。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崭新使命,孕育着新的方向,散发着新的光芒。
(二)多元文化理解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升华与保障
世界各国人民随着历史的积淀、岁月的变迁创造出形形色色的民族文化,让整个世界的色彩不再单一,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共同体。文化的多样性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富有色彩。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世界的补给,在强国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每一个民族文化都有其背后的价值意蕴。
亘古以来,文化都是心灵共通的最好媒介。[6]“一带一路”是民心工程,是民族与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工程。“一带一路”将古丝绸之路文化振兴,力促民族文化之间的物理反应转变为化学反应,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为多样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为文化的融合与繁荣提供了载体。高等教育是文化交流的传送带,通过教育媒介将不同的民族文化展现给全人类,是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的使命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承与创新,更在于对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构建与指引。文化是平等的,在文化的世界中没有高低贵贱,只要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高等教育的使命不仅仅在于培养认同本民族文化的人才,更不能忽视对其正确民族文化观念的培养。跨文化交流应当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局限去认识和了解他民族文化,从而拓展自己内在的文化心理空间,把本民族文化置于更广泛复杂的世界文化背景中去审视,更好地同世界文化对话。[7]
世界是圆的,是通的,是网络化的。文化交流推动包容开放理念的形成和扩散,促进文化交融,促成文化认同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提供内在动力。[8]“一带一路”将沿线各国的民族文化串联起来,让民族文化之林大放异彩。“一带一路”是文化融通的过程,致力于促进各民族文化的认同、理解与尊重。世界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9]“一带一路”为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高等教育也必将肩负新的使命,踏上新的征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打造文化心灵工程,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一带一路”语境下中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
(一)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的内生动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需求。人类是一个关系共同体,利益交互,命运共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需要把握关键的支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因此也就需要高等教育必须面向世界,走向国际,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世界情怀的国际公民。
“一带一路”伟大构想的提出,将中国与沿线国家,乃至世界各国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与理念推向了高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成与构建贯穿于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是人与自然呼吸相通、人与社会的休戚与共、人与人的同舟共济。为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座庞大的上层建筑,需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位的努力与支持,其中教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将会如何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之路将何去何从,值得我们去追问与探索。
关系之中利益与共,利益交互命运与共,命运共同责任共担,这就是所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所在。“一带一路”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赋予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承担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与责任。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必然选择面向世界,培养对多元文化认同与理解的世界公民。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是政治经济的体现,更是文化的交流互鉴,在共同体的世界之中,培养的国际公民拥有平等相待的意识,认识到世界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文明的多样性。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和解决国际问题能力的各类高水平人才,通过国际科研的合作与交流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国际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具有世界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人才,需要深刻认识到人类命运是一个整体所在,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责任,共同发展的使命与目标,而迈向命运共同体的最高峰需要我们拥有一颗对多元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之心,既是对本民族的坚守,也是对他民族文化的接纳与包容,唯有尊重才能多元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二)构建高等教育共同体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的外在机制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各个民族既要弘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要包容他民族文化,学会欣赏他民族文化。“一带一路”复兴古丝绸之路精神,使得沿线各国人民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让人类对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更加深刻。“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唇齿相依,教育交流源远流长,教育合作前景广阔[10],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面临着众多的机遇。因此,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必然需要打造高等教育共同体,加强同沿线各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发展处于一个关系共同体之中。“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价值表达,不仅指向经济的共建与共享、政治的共商与共赢,更意指文化的共鸣与共通,由此彰显文明互鉴的文化之意和想象而行的本真之维。[11]教育是民心沟通之本,是文化交流之根基,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举一动都会对教育的发展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将沿线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紧密交织,教育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交互的关系体,与“一带一路”建设休戚与共。
高等教育共同体亦可称之为高等教育共同空间,是在共同空间下高等教育主体之间联系的有机结合体。教育作为一项共同利益,必须具备包容性,需要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程序,并且要开展适当的问责。[12]人类的知识是公共的,不是私有化的,高等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就是在共同空间内进行知识的传递与人才的流动,让知识得以交流、融合,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古人云:“合则强,孤则弱。”在当前背景下,独善其身的思想已经脱离了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的轨道,与世隔绝的思维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要求,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需要融入到共同空间中去,实现资源共享、知识互补,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以中国之行动做世界之典范,以中国之作为领世界之潮流。
教育之道,在于理念。高等教育的理念决定高等教育前行的方向,“一带一路”将高等教育的理念置于更为广阔的前景,高等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如同“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理解与认可共同体意识,树立大局与整体观念。世界虽有国与国的不同,民族与民族的差异,但是人类终究要共同面对现实世界中的一切问题,共同处理一切世界性复杂事宜。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树立是构建高等教育共同体的先决条件,构建高等教育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引下教育的必然抉择。高等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高等教育连接起来,将优秀的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向全世界,让世界各国看到灿烂的中华文明之时,以宽容、欣赏的姿态学习各国文化的精髓,学习各国优秀的高等教育建设经验,实现高等教育领域的共同繁荣与共同进步。打造高等教育共同体,有利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商教育合作布局与政策,共建人文交流平台与机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与人才,拓宽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内容和渠道,加深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形成和谐包容的人文格局。[13]高等教育共同体的构建不仅需要中方的努力,更需要“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共同助力,高等教育共同体不仅仅是中国新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更是世界各国顺应时代潮流,谋求教育价值的利益所在。我国应向沿线各国加强宣传高等教育命运共同体意识,树立高等教育发展整体观念,吸纳更多的沿线国家加入高等教育共同体,让“一带一路”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一带一路”语境下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抉择
“一带一路”战略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战略构想,也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14]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演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也在逐渐深入,高等教育越来越朝向全球共享的方向变化,成为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主流趋势。“一带一路”为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高等教育不仅要更好地“走出去”,也要做好“引进来”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双向流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同时,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要把握好新的机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努力,共同勾勒高等教育国际化蓝图。
(一)外语人才培养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迫切需求
教育交流,语言先行,语言是双方沟通的基础与前提。据相关统计,“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涉及的官方语言为53种(包括汉语),截至2017年年底,仍有不丹的宗卡语、黑山的黑山语以及摩尔多瓦的摩尔多瓦语没有开设本科专业。[15]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一带一路”国家规模不断增大,截至2019年3月底,约有134个国家与中国政府签署了“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或签订了相关协议,因此,“一带一路”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众多,而我国高校目前开设的小语种数量远远不足,缺乏非通用语相关人才,难以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大的语言支持。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首先应该突破语言的藩篱,让语言沟通无障碍,为后续双方的合作与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国高校应结合自身区域优势开设相应的非通用语种专业,既能够服务高校自身的发展,又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语言人才,提供“一带一路”语言智库。此外,外语人才培养方式也应当优化改进,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难以适应“一带一路”的需求和发展,外语人才不仅仅应该掌握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更应该在语言沟通的基础上,了解对方民族的文化,掌握对方民族的习俗,尊重对方民族的习惯,将交流与沟通置于理解尊重的基础之上。当前的外语市场更需要的是既精通语言又掌握相应技能的人才,因此,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高校需要打破专业壁垒,启动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将是大势所趋。[16]
(二)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之路
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需要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当前,各国之间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更多地表现为中外合作办学或联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截至2017年底,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约2572个,其中,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约占90%。[17]从中外合作国别角度来看,大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联合开展的。截至2017年,参与“一带一路”中外合作办学的沿线国家共有9个,其中俄罗斯与中国合作办学项目数量为130个,新加坡6个,印度4个,白俄罗斯4个,波兰4个,乌克兰4个,马来西亚1个,阿拉伯1个,泰国1个。[18]从现实环境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多的是发展中国家,我国与多数国家缺乏教育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存有广阔的教育合作空间。中外合作办学成为构建高等教育共同体的重要载体,也让更多的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到国外的教育资源,扩展国际化视野。但是,中外合作办学更应该注重办学质量,高额学费的背后不应该是利益的争夺,而是应当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此外,我国应充分利用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等平台,通过汉语宣传这一有效媒介,扩大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力,促进中外合作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需要学分互认、学位互授。欧洲的博洛尼亚进程加速了欧洲高等教育的一体化,各国之间教育资源共享,学分互认,相互承认各国授予的学位。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拥有国际化的统一标准,通过建立中外大学联盟、开展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等方式,加强校际之间的了解,为实现学分互认、学位互授奠定良好基础。学分互认、学位互授是对双方学校教育水平的认可,是双方相互信任的表现。目前,我国组建多种形式的大学联盟和高端论坛,如“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丝绸之路经济带”大学联盟,开展中日大学校长论坛、中韩大学校长论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活动,加强联盟高校之间的交流,有效地促进高校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同时,我国应通过大力开展“丝绸之路留学计划”,设立“丝绸之路留学基金”,积极吸纳更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来华留学,促进国际间的人才流动与学术交流,真正打造“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命运共同体,加速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三)课程教学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应然选择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一种跨越国界,跨域种族,跨越文化的特殊对话形式,拥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情怀的世界公民不仅仅是了解他民族文化的语言、传统等浮于表面的现象,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深入对方文化的精髓,触碰他文化的灵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与认同。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国际化办学成为大学的首选,可以实现最大程度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其中课程与教学则是国际化办学最基本和最具体的内容。以往过于传统化和系统化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培养的人才多数是本土化的人才,尽管也会有着国际色彩的成分,然而却像是一种本土基础上的嫁接,总会缺少对其他民族文化精髓更深入的体会。
课程与教学的国际化,究其根本也是文化领域的国际化,是在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认同的基础上,通过课程和教学的方式实现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与沟通,潜移默化地渗透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与意义。面向世界培养人才也就意味着高等教育道德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都要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高校通过开设国际教育课程来开拓学生的视野,例如“原有课程加入国际内容,注重国际主题新课程,加强外语教学以及增加涉外专业(经营、管理类)”[19],从而“加快课程国际化进程和扩大课程国际化范围”[20]。传统课程体系更多注重理论学习,却对实际问题没有更多关注,恰恰是这些更为现实的国际共性难题,才更加需要学生去学习和解决,应对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与难题,更能够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力和认同感。因此高校在改造传统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添加社会普遍聚焦的热点内容,如环境问题、粮食问题等。此外国际特色的新课程也必不可少,应开设能够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课程和多元文化的研究课程,成立丰富多样的国际专题性质的课题研究团队,如国际关系、国际贸易、国际形势,等等,在拓宽学生国际视野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国际观念和意识的形成。
全球化的背景下,落地生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含着教学共同体。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世界各民族的联系更加紧密,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亦是如此,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的物质载体就是教学共同体的发展。教学共同体中,既存在学术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内含于全球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之一,教学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就是为学生打开多元文化世界的大门,接触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多元教育资源。如今更多的高校会选择采用先进的课程体系以及像MOOC、SPOC这样的教学平台,令学生知晓国际范围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此外对多元文化理解与认同的前提是能够与多元文化进行交流和对话,因此作为教学国际化的基础,外语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具备国际交流的能力,才能够面向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进行国际对话,进而促进共同体间的交流与互鉴。
四、结语
“一带一路”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影响下,高等教育的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高等教育共同体的构建成为“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抉择。“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肩负新的使命,高等教育事关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事关人类精神福祉,是民心互通的保障媒介。《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将教育视为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人民幸福之本,视教育为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中国高等教育需要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从多角度了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践行中国高等教育的价值观,让世界连为一体,让“一带一路”成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支柱。中国高等教育将从教育国际化浪潮中实现自我革新,通过对外国优秀文化、优秀教育经验的借鉴,完成中国高等教育的蜕变,让中国高等教育更具中国特色,更具中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