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高校留学生本科学习适应性的质性研究

2019-11-20萍,邓

关键词:入学考试复旦教务

李 萍,邓 军

同济大学,上海20009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上海来华本科学历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其学习适应问题日益突显,而学术界主要关注其跨文化适应问题,对其学习适应问题进行系统的质性研究尚付之阙如。[1](P196~199)在教育国际化大趋势背景下,上海高校积极探索多样化留学生本科招生入学考核模式,成效显著。上海来华留学生规模仅次于北京,2016年达6万余名,占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13.6%[2][3],学历生中大部分是本科生,而且全国本科留学生多样化入学考核模式也在上海高校得以集中全面体现。那么,不同入学考试模式下各专业本科留学生整体学习适应状况、影响专业学习适应的因素、提升学习适应性的策略等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研究试图对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以下简称复旦、交大、同济)三所985高校留学生本科学习适应问题展开大样本量的质性研究,以期为上海高校提高留学生本科教育质量提供借鉴,为国家层面本科留学生入学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供决策咨询。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与素材

1.文献法。汇集本科留学生学习状况的统计数据。文献包括三校官网公布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年鉴、年报以及简讯等,实地到三校的主要专业院系收集2009—2012级本科留学生学习适应现状信息数据,主要是毕(结)业率、退学率、降级率、转专业率、延毕率。据此确立访谈的定向群体和典型对象,编写访谈大纲。

2.访谈法。汇集教务员、教师、招生办负责人、学生访谈文本。采取半结构型访谈,形式是面谈、开小型座谈会和电话采访三种。将访谈录音转写成文本,聚类分析,提炼结论。

3.定量统计分析,设计开放问卷。对三校本科留学生问卷调查数据作定量定性分析,结合访谈的初步结果,设计开放问卷。

4.观察课堂法。深入课堂听课,观察学生课堂听课效果和表现,课后随即采访任课教师和学生。

(二)访谈对象

1.三校院系教务员、教师、招办与留办负责人。共34人,其中复旦10人,交大8人,同济16人。

2.三校留学生。一是采用半结构性访谈定向群体,聚焦专业、年级、生源、母语、招生模式差异。二是采用非结构性访谈典型个案,成功案例主要选取学位获得者、保送生、优秀生以及读研的学生;失败案例选取降级、转专业、延毕、退学学生以及插班生。见表1。

3.开放问卷调查对象。本文发放开放问卷600份,共收到作答第14题“影响本科留学生学习适应的最大因素”的答卷303份。受试者男女比例为157∶146,医科、理工、经管、文科人数分布比较,大多为三四年级的学生,来源国以亚洲为主,横跨亚、欧、非、大洋洲。因此,开放问卷的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三)访谈大纲及开放问卷内容

本研究有三类访谈提纲:《上海高校本科学历留学生学习适应影响因素的开放式问卷》《关于上海高校本科学历留学生的任课老师的访谈提纲》《关于上海高校本科学历留学生教务管理员的访谈提纲》。访谈提纲因对象不同而内容有别。见表2。

表1 三校本科留学生访谈样本量统计表

表2 访谈提纲的三维内容构架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上海留学生本科学习适应整体状况

本科留学生的毕业率是衡量高校留学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评价留学生本科学习适应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尺。据教育部公布的2005—2009年留学生本科授予学位的数据统计,全国留学生本科学位授予率在77.4%—85.4%之间。[4][5][6][7]相比于全国,上海本科留学生的毕业率总体上偏低。如复旦实行统一入学考试前,2007届本科留学生学士学位授予率为68.4%,2008届本科留学生学士学位授予率仅为33.7%;实施统一入学考试初期,2006级本科生招生人数是503人,到2010年毕结业生人数是361人,说明有142人未能如期完成学业。同济2010—2012学年本科留学生的毕(结)业率为32.7%—46.6%,交大无授予学位的统计数据。

1.医科专业。根据对复旦MBBS教务员的访谈得知,临床医学MBBS(全科医学学士学位)专业学生学习适应性较强。实施免试制,认定SAT、ACT、IB等成绩,不考核汉语,单独编班,全英文授课。相对中文授课毕业率较高,生源主要是外籍华人,但也有退学、延毕学生。采用汉语授课的临床医学专业采用“CSC(预科结业考试)+HSK或资格审核+HSK”的入学考核模式,留学生学习适应性较弱。根据对复旦医学院教务员的访谈得知,复旦的生源多为亚非拉国家的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学生退学、转专业的较多,中文授课的自费项目生源每况愈下。根据对同济大学医学院教管办工作人员的访谈得知,同济2009—2013级共27人,其中2009级9名本科生中有8人拿到学位,大都是课程反复补考才通过,其中1名降级而2011、2012级有2名学生转专业、降级。根据对交大医学院招办工作人员的访谈得知,交大每年招收1个班40-50人,毕业率很高,个别学生留级、退学。

2.理工科专业。据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前“资格审核+HSK”入学考核模式下同济、交大(2003年之前)、复旦(2005年之前)招录的理工科留学生淘汰率极高。同济土木工程专业教务系统数据显示,2003—2013级本科生中退学、降级、转专业或延期毕业的占38.37%,该专业教务员说:“毕业率极低,寥寥无几,大量留下来的学生压力很大,越来越没有信心。”交大、复旦于2003年、2005年之后分别采用统一入学考核模式,本科留学生授予学位率显著提高。复旦2007、2009、2011年授予本科留学生学位率分别为68.4%、92.2%、88.8%,2016年90%以上获得学士学位。[8]交大对学生的数学、物理、汉语基础要求高,汉语HSK5级水平基本上能跟上。可见,统一入学考核模式下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高于其他模式。

3.经济管理专业。复旦、交大实行以统一入学考试为主,认同国际考试以及CSC预科结业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同济实行“资格审核+HSK”的考核模式,三校的招生模式存在区别,留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差别大,毕业率较低,仅为60%。据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务员反映,该院每年有很多留学生被淘汰,第一年淘汰近乎一半,剩下的一半能拿到学位的也只有70%—80%。同济2010—2013级39名汉语言本科插班生中有34人是从复旦、交大、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的国际贸易、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转过来的,占总数的87.2%。

4.文科专业。本科留学生学习适应性差,淘汰率高。就入学模式而言,“资格审核+HSK”或CSC考核模式胜于统一入学考核模式。复旦汉语言(对外)专业2011年之前实行“资格审核+HSK+面试”的考核模式,2011年纳入统一入学考试的轨道,学校规定了招生上限为40名,人数规模下降,但生源质量逐年上升,如2015、2016年毕业率达到81%。据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师说:“入学分数提高,虽然汉语言专业本科人数减少,从以前的200人减少到30人,但我们上课普遍感到学生素质比以前要好很多,毕业率大幅度提高,基本都能毕业。”就专业而言,汉语言(对外)专业留学生学习适应性要强于其他文科专业留学生。同济汉语言文学系2004—2011年共招收了14名本科留学生,84.6%的学生先后降级、转专业、退学。据交大凯原法学院教务员说:“退学率很高,目前没有学得特别好的学生。”

(二)分析讨论

1.课堂教学。教学语言与教学方法首当其冲。45.2%的受试反映MBBS任课教师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交流技能欠缺,师生沟通难。临床医学专业(汉语授课)学生反映教师普通话不标准,听不懂课。交大医学院招办工作人员说:“由于目前教师的英文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很难做到准确恰当的解答,跟学生交流存在问题。”此外,学生母语背景多元化,其英语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进入复旦大学的外国学生大多会英文,但读写都不太好。

2.汉语学术能力。日常生活语言能力和学术研究语言能力(即专业汉语能力)缺一不可。自主统一入学考核模式招录的学生以及HSK4级以上者适应性相对较好;“资格审核+HSK”或CSC模式语言入学门槛低,学生专业汉语水平不高。即使是统一入学考试招录的学生,其口语和写作能力也难以达到专业学习的要求。交大凯原法学院教务员说:“法学专业完全用汉语授课,对汉语水平要求很高,但学生的汉语水平有限。”同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教务办工作人员说:“留学生日常交流没问题,但专业课就问题很大。学生中文不过关的专业课都不敢选。”MBBS专业入学不考核汉语,学生医学汉语基础尤其薄弱,在临床实习、教学管理等方面产生诸多困扰。同济大学的教师认为:“学生退学的根本原因是汉语障碍,HSK4级入学门槛过低,学生医学汉语基础差。”可见,当务之急是开设专业汉语,提高入学语言标准。

3.专业基础。统一入学考核对专业基础要求高,选拨的都是相对优秀的学生,学习适应程度普遍较好。但专业基础的考核难度往往低于专业实际要求,各专业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学、降级、转专业现象。经济与管理专业淘汰率很高。交大安泰经济和管理学院教务员指出:“该专业对数学要求很高,规定必修《高等数学A》,但实际上入学考试的数学还是较简单,要求比较低,将经济类数学等同理工类数学,与专业课程对数学的真正要求相差很远。”同济汉语言本科2010—2013级有39名来自沪上高校的插班生,其中87.2%的学生原就读专业为经济管理。其次是CSC,其考核与专业学习要求有较大差距。复旦MBBS教务员说:“一年级是很多学生的关口,许多学生数理化通不过,只好单独编班上课。专业课也是学生最难通过的,如病理、病理生理、药学。”“资格审核+HSK”考核模式缺乏专业基础考核,留学生数理化基础尤其薄弱,课程通过率低,加大了专业学习适应难度。同济土木工程学院教务员说:“留学生之所以退学、降级,主要是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通不过。专业课主要是力学、材料学课程挂科,三年级的专业课跟不上。”对此,交大提高了入学要求,严格审核学生高中成绩,数学、物理、化学各门平均成绩不低于70分。提高入学条件,对专业基础的要求势在必行。

4.趋同化教学管理。自主统一入学考核模式招录的学生以及HSK4级以上者适应性相对较好,其他则较差。各专业学生普遍难以适应趋同化教学。同济土木工程留学生认为:“第一年趋同教学无法适应,太紧张,和中国学生一起压力太大了,老师也很少关注我们,应该逐步趋同化。第一年单独编班比较好,老师上课方式更有针对性,多关心我们,到第二年再合上。”复旦历史专业留学生认为:“希望单独给留学生一个班,因为与中国学生一起上课学习太难了。”这表明汉语学术能力、专业基础是当前制约趋同化教学开展的关键,也制约着学习适应程度。有鉴于此,可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上寻求突破。可以尝试比较难的个别课程单独开留学生班,采用全英文或英汉双语教学,有助于提升学习适应度。交大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汉语授课)探索在1—2年级单独编班上课,大四才同中国学生混合编班,并开设数理化辅导课,学生毕业率较高。

5.教材。MBBS专业缺少国际化教材,国内自编教材质量有待提高。很多留学生认为:“书本应该来自美国而非中国,中英结合的课本因为较差的英文而导致可读性低。”

6.其他。如“ISO管理糟糕”“网站上最好能有更多的英文”“入学时没有人告诉我应该准备什么,太难了,准备明年退学”等。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不同考核模式下留学生本科学习适应性有显著差异。自主统一入学考试与CSC结业考模式下招录的学生学习适应性和有效性更强,其他考试模式下招录的学生学习适应性一般。多元化考核模式值得肯定,学能考试十分必要,预科教育应该强化。

2.不同专业留学生学习适应性有显著差异。文科生的学习有效性高于其他专业学生,但在完成学习要求、学习目标上反而低于其他专业学生,“资格审核+HSK”或CSC结业考核模式下的文科生淘汰率偏高,明显高于统一入学考核模式下的文科生。其他专业学生普遍感到大学难适应。

3.影响本科留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主要是课堂教学、汉语能力、趋同化教学管理、入学考试。首先,本科留学生存在诸多不适应性,归根结底主要是因为汉语能力低,专业基础薄弱。开放问卷中理工科、临床医学、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入学前有数理化基础的仅占43%—56%。非自主考试模式缺少必要的专业学能考核,难以正确评估学生是否满足专业学习要求的条件。这些都与入学考核模式和标准关系密切。三校各专业受试对当前的入学考核模式满意率都极低,开放问卷测评显示,75%的受试赞成自主考核模式,HSK4级对于专业学习尤其是文科专业门槛过低。其次,三校趋同化教学管理不尽相同。留学生对趋同化教学管理的意义和价值认可度很高,而且觉得很有必要,但对趋同化教学的适应状况非常不乐观,总体满意率较低,觉得很难适应。归根结底,趋同化教学适应力的强弱与入学考核模式和入学标准关系密切。

(二)研究建议

1.提高语言入学门槛,重视专业汉语的培训和考核。受访教务员、教师、学生反映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留学生的汉语能力问题,目前HSK4级180分入学标准偏低,学生的听力、学术写作能力难以满足专业学习要求,特别是专业汉语读写问题大。对此,应提高入学语言标准,加强预科阶段专业汉语的培训。

2.重视专业基础的审核和考核,尤其是留学生数理化基础考核。招生资格审核要着重考察留学生的中学数理化基础;预科培训要针对不同专业的数学需求分层教学;本科留学生入学考试数理化要分层考核,即理工、医科、经济管理专业根据对数理化的实际要求来设置考核点及其难易度,录取分数也要区别对待。

3.提高趋同化教学管理水平。可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上寻求突破。如交大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实行留学生低年级单独编班教学,高年级再同中国学生混合编班,开设数理化辅导课。在不降低专业要求的前提下,使留学生循序渐进,逐渐进入角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校受试也建议大一公共基础课,如数学、计算机等应开设留学生班或英语班,小班化教学。

4.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特别是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如校方定期选派授课教师去国外进修与学习,增强授课教师的英语水平;强化教师授课技能;推进全英文示范课程建设;合理编写与选用教材,适当引进国际教材。

5.校方给予合理的指导和有效的帮助。应加强入学前的指导和信息服务,网上提供翔实的中英文材料;入学后加强引导工作,可降低其学习适应难度。

五、结语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高校留学生本科学习适应障碍不仅直接影响到留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业成绩,也将给高校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还将影响到国家和高校留学生教育事业的深度发展。教育部制定的《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到2020年学历留学生要达到15万人,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9]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加强对来华学历留学生本科学习适应性问题进行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猜你喜欢

入学考试复旦教务
出生率下降 日本中学出新招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教务排课对高等院校教学运行的作用分析
入学祈祷(环球360°)
浅析高校教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乐娅菲,C919背后的复旦人
入学考试——比尔吉特·尼尔森自传(四)
浅谈新形势下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与培养
日本加强大学入学制度改革 注重学生的可塑性
以培养方案为核心的教务管理系统开发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