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高校行管专业应用型“金课”体系研究

2019-11-20韬,于

关键词:金课指标体系毕业生

张 韬,于 鹏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110034

对于即将踏入职场的毕业生而言,用人单位看重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理论知识,更加注重他们是否具有将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岗位上的核心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后劲。因此,对于毕业生就业极具挑战性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而言,如何构建出符合社会用人单位需求的课程体系,使该课程体系既能培养出学生具有行业岗位需求的核心能力,又能让学生学到使未来核心能力得以持续提升的理论知识,就成为专业建设的头等大事。以社会需求的核心能力为导向,构建应用型的一体化“金课”课程体系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近几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数量连年增长。2019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将达到834万人,成为有史以来毕业生最多的一年。由此引发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近几年全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各高校各专业都将毕业生的就业率视为学校及专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辽宁省各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从辽宁省高校各类学科专业近5年毕业生的就业率来看,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在12个学科中一直处于中下游位置。详见表1。行政管理专业在管理学科的各专业中,由于设立时间早,影响力大而备受重视。但从总体上看,在管理学类的33个专业中,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排名却不甚理想,一直处于20位左右的中下游位置。详见表2。在行政管理专业所有毕业生中,作为主体的本科毕业生在近5年内,数量逐年增加,其就业率虽也有所提高,但总体来看却低于辽宁省行管专业毕业生整体的就业率。详见图1。

表1 2014年—2018年辽宁省管理类毕业生就业率在全省各学科中的排名

表2 2014年—2018年辽宁省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在管理学类各专业中的排名

图1 2014—2018年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数及就业率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辽宁省高校管理学科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在整个学科门类排名处于中下游水平。第二,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在整个管理学科各专业排名中同样处于中下游水平。第三,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于行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值。这就是辽宁省行政管理专业尤其是本科毕业生面对的严峻就业现实。为了让所有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都有一个美好的职业未来,同时也为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所有设立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高校,以及从事该专业教学、管理及相关工作的人员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积极寻找出路。

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深层原因

由于辽宁省高校以及各个专业所处的外部客观环境比较相似,外部环境给各高校专业毕业生就业造成影响的客观因素也基本相同。因此,在分析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本文以本科为研究对象)就业率不高这一严峻现实时,更应该从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主观内在因素入手加以深刻剖析。通过大量走访和实际调研,分析出造成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低的根本问题在于,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用人单位最基本的能力需求,达不到社会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下面主要从五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比较模糊

对于任何一个高校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来说,首要的和基本的任务就是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研究型人才或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最基本的人才培养定位划分标准。因为定位不同会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从目标定位到课程体系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会形成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型人才培养注重的是专业学术能力的提升,其课程体系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的是专业应用能力的形成,其课程体系则应强调的是解决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问题。[1]因此,对于每一所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来说,明确培养研究型还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首要问题。

目前,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是,一些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清晰,不能明显看出培养的人才类型是研究型还是应用型,而且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这两个普遍性问题在一些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得比较明显,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描述,或者描述得比较模糊,不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之间的区别不大,不能明显看出各自的培养特色。

(二)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结果不够清晰

在人才培养类型定位明确后,最终要达到的目标结果就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教育理念,对于指导高校专业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结果非常适用。这种理念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学习结果十分清楚,并要通过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方法使他们达到这样的结果。学习成果的确定主要来源于对利益相关者要求与期望的充分了解。所谓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被组织目标的实现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2]在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只有经过对社会用人单位、政府、高校、在校学生,以及已经毕业的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的充分调研,才能明晰社会用人单位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和基本用人标准,才能以这些基本的能力要求和基本用人标准为最终学习成果反向推导,用来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目前,在人才培养的目标结果方面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是,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没有经过对利益相关者的调研;或者调研不够充分、不够深入;或者对调研结果的剖析不够全面和具体,导致不能明晰地提出本校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适合从事哪些行业或者岗位的工作。

(三)核心能力指标体系与课程体系之间的映射关系不够紧密

最终要取得的学习成果可以表示为能力结构,能力结构中的每一种能力都能够被清楚地表述和测评。围绕一个核心能力指标,应构建出一个内涵由宽泛到细致的指标体系,各项核心指标系统地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最终学习成果的能力指标体系。例如,清华大学将“写作与沟通类能力”这个内涵较大的指标,细分为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聆听、理解性阅读、针对性写作和批判性思维5个内涵较小且容易测量的指标。[3]于是,围绕“写作与沟通类能力”这个核心能力就形成了一个内涵逐步细化的能力指标体系。能力指标体系清晰后,为确保每一种能力都有明确的课程支撑培养,需要在能力指标体系与课程体系之间建立起一种清晰的映射关系。课程体系是课程门类排列顺序,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及学习进程的总和。能力指标体系与课程体系之间清晰的映射关系就要求每门课程对核心能力的培养都要有一定的贡献度,贡献度应该成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4]的一项重要标准。通过认真的调研和剖析,结合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5]等权威文件,以及专业评估时考核的重点内容,每个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应该制定出符合自己专业特点的核心能力指标体系,并与课程体系之间建立起紧密的映射关系,以保证将能力培养落到具体的课程中。

目前,在核心能力指标体系与课程体系之间的映射关系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有以下两点:第一,核心能力指标具体内涵没有得到清晰分解,更多地停留在内涵最广的一级指标层面,很少再对其进行分解和细化出二级指标,以及可描述、可测量或者可操作的三级指标。例如,“沟通交流能力”被大多数高校行管专业确定为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指标之一。但“沟通交流能力”具体内涵是什么,这个核心能力指标又能具体细化出哪些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围绕这个核心能力指标构建的指标体系是怎样的等,对这些问题几乎没有明确答案。第二,提炼出的能力指标体系与课程体系的映射关系还不是非常清晰,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例如,哪些课程与“沟通交流能力”之间具有对应支撑关系,哪些课程需要先上、后上或者平行上等都不甚清晰。

(四)核心能力指标与每门课程章节之间的映射关系没有建立

课程是课程体系的基本组成单位,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通过每一堂应用型的课来实现。最终学习成果的能力指标体系与课程体系结构之间的清晰映射关系,是以清晰掌握每一门课程对核心能力起到的支撑和贡献程度为前提而构建的。每一门课程都由若干个章节组成,这些章节的知识内容彼此之间既有一定独立性,又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因此,能力指标体系与课程体系结构之间的映射关系实际上要通过核心能力指标与每门课程的章节之间的映射关系反映出来。

目前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是,行政管理专业最终核心能力指标与每门课程章节之间的映射关系还没有全部建立起来,导致教师对每一堂课所讲授的知识与核心能力指标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了解不够透彻;对如何让每一堂课在提升学生核心能力指标上发挥出最大作用还缺乏思考,使行管专业应用型的理念更多地停留在人才培养方案当中,而不是落实在每一堂课之中,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五)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相对应的实践环节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能产生价值。任何一家用人单位在招聘录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时,更加看重的是应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何,而不只是这些学生学习了多少门专业课,学习过多少知识。要将学到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核心能力,只有经过长时间有针对性的系统训练。对于行政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训练实际能力的实践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训练实践上普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缺乏与课程相匹配的项目及项目体系的设计与训练。这里项目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有明确目标难易程度不同的一个或一组训练任务,它可以是对以往真实事件的再现,也可以是对未来工作场景的模拟。通过项目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在行政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就十分缺乏与课程、课程群,以及与专业相匹配的各级项目训练。第二,缺乏集中的实践时间。一般高校每个学年设置两个学期,每个学期理论教学为18周,接下来学生们就要复习考试。很少能有集中的实践时间将理论学期学习的内容进行实际的训练。第三,缺乏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对接。所谓第二课堂一般是指除了学校规定的必修课、选修课以外,利用课外空闲时间可以进行一些知识补充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如配合教师的课题开展社会调研、学生会的各种社团活动等。目前的情况是专业教师指导的以“兴趣”为前提的各种兴趣小组活动比较少。另外,学生活动往往由学工的教师组织,学工方面组织的活动自成体系,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度比较低。

三、以核心能力为导向构建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金课”体系的对策

(一)明晰行政管理培养人才的定位

人才培养定位的确定主要取决于两个要素:第一,专业所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这主要与高校的综合实力以及专业所属学科在国家和地方的综合竞争力有关。第二,专业所在行业的特点以及该专业在一定范围内的专业排名等综合因素。

在辽宁省,开设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一共有12所,包括(以高校代码为序):辽宁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鞍山师范学院、东北财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辽宁财贸学院。如果用上述人才培养定位的两个要素对这些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进行人才培养定位衡量,那么,应用型人才定位应该是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的选择。

(二)充分了解利益相关者的实际需求

为了汇总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并提高研究的实效性,本研究多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研。一是连续三年对某高校进行毕业实习的应届生发放调查问卷,这套问卷包括两份,一份是针对学生个人的,一份是对于用人单位的。二是在某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与行政管理系教师和MPA(公共管理硕士)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访谈,进一步了解用人单位对于大学毕业生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教师根据上述毕业生及其实习单位的问卷统计结果和与MPA学生交谈所得的结论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微调。三是对沈阳、大连、鞍山、抚顺和本溪五个城市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多家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

通过深入用人单位,了解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以及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历次调研共计发放问卷1280份,回收有效问卷1032份。通过对问卷的汇总、整理与分析,得出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者的一些共识。第一,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以下五种工作:基层管理人员、行政助理、秘书、办公室文员和基层公务员。①第二,用人单位需要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详见表3。

表3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所需具备的核心能力

通过对问卷结果的整理与分析,总结得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七项核心能力:一是沟通交流能力。知道如何与上级、同事进行交流沟通,是包括行政管理专业在内的每一位大学毕业生步入理想工作岗位的敲门砖,基层管理相关的各项工作中,不论是上级命令的传达,还是内部信息的传递,乃至工作关系的协调、工作内容的分工等都要不可避免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因此这项能力位于核心能力之首。二是执行能力。不论在什么岗位上工作,主要的工作内容都是完成上级或者团队分配的任务。任务是否按时完成,完成的质量如何,正是毕业生个人执行能力高低的体现,也是个人职业生涯能否顺利向前发展的基础。三是团队合作能力。每个人都是在大大小小的团队中学习、工作和进步的,俗话说没有最优秀的个人,只有最优秀的团队。因此,团队合作能力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来说都是立足职场最重要的生存法则之一。四是组织协调能力。行管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大都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需要对组织内的人员和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在此过程中,只有恰当运用协调组织的相关技巧,才能顺利推进各项工作,提升工作效率。五是书面表达能力。行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大都是管理类或文职类工作,伴随网络和科技飞速发展,工作所需要的各式各样文件和邮件的往来也愈加频繁,因此对学生公文写作与处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六是办公软件操作能力。无论从事何种岗位的工作,办公中都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资料查询、文件处理、信息传递,以及电子报表制作等。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娴熟的办公软件操作能力。七是调查研究及信息处理能力。作为行管专业的学生,在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同时,还需要能够客观分析组织内外环境,为组织每一项决策提供客观真实的信息。此外,大量的信息搜集、识别、甄选、处理、存储工作,更要求岗位人员具备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

(三)构建核心能力指标体系与课程体系之间的紧密的映射关系

1.构建一体化的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根据对利益相关者的调研结果和国家相关的文件精神,首先确定学校培养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核心能力指标。这些核心能力指标是最重要和最基础的指标,每一个指标都应该再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也可再细分为若干个三级指标构成。指标体系经过指标的层层细化,最终要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并尽量做到可定量(或定性)、可观察和可实现。例如,上文提到通过调研得出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所应该具备七项核心能力,现以“沟通交流能力”为例,进行初步的细致拆分。详见表4。

表4 核心能力指标体系

2.建立核心能力指标体系与课程体系之间的紧密的映射关系。认真核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每一门课程讲授的内容,逐一梳理和分析每一门课程在这些核心能力指标培养和达成中是否起到了作用,以及作用的大小如何,也就是对培养这些能力指标的贡献度如何。通过梳理现有的课程体系,认真分析每一门课的贡献度,会发现每一门课程在这些能力培养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有的一门课程支撑了一个或几个核心能力的培养,而且贡献度都很大;有的重点支持一个;有的课程甚至对每个核心能力的贡献度都不大。于是,哪些课程构成了专业核心课程,哪些课程是否有开设的必要等问题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厘清。详见表5。

表5 能力指标体系与课程体系之间对应关系

3.重新厘清设计课程结构与顺序,进一步优化现有课程体系。每一项核心能力都不是单独一门课程就可以培养的,而是通过几门课程将理论知识逐渐深入和细化来对学生进行传授和培养的,因此,除了将能力指标体系与课程之间进行映射,还需要不断地对所有开设的课程进行划分,培养同一项核心能力的课程形成一组课程群。本文以某高校为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而开设的课程为例。详见图2。

图2 沟通交流能力的课程群

根据各门课程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贡献,重新设计开课顺序,保证知识体系的连贯性与系统性。详见图3。

图3 优化课程体系的流程

(四)建立核心能力指标与每门课程章节之间的映射关系

构建核心能力指标体系与课程体系之间紧密的映射关系,使每一门课程在核心能力指标培养和达成中的贡献度得到了进一步清晰。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贯彻执行这种映射关系,就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需要完成的任务。这里关键的一环是对一门课程(主要是专业核心课程)按照章节进行拆分,总结每一个章节所传授的重点知识,认真分析这些重点知识在核心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从而将专业核心课程的每一章与核心能力之间建立起映射关系,进而明确每一堂课在核心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本文以周三多主编的管理学(第三版)和某高校行政管理系教师所教授的管理沟通技巧为例。详见表6和7。

表6 《管理学》中的章节与动作语言指标之间对应关系

表7 《管理沟通技巧》中的章节与动作语言指标之间对应关系

(五)设置与行政管理专业理论课程相对应的实践环节

1.构建与课程相匹配的项目及项目体系。构建的项目体系既包括与一门核心课程一个或几个章节核心知识点训练相对应的单元(单元组)项目,涵盖一门核心课程主要知识点训练的三级项目,贯穿一组核心课程主要知识点的二级项目,还包括涵盖行政管理本科四年主要知识内容的一级项目。

2.开设实践学期,切实锻炼实践能力。实践学期又称小学期,是指在一个学期中选择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专门用于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实践学期的设置在辽宁省部分高校中已经开始实施。在这为期一个月的实践学期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比赛实践,逐步训练学生将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操能力。学生们全面体验着实践学习带来的乐趣,并在乐趣中不断提升能力。本文以某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学期为例,从图4可以看出在整个实践学期里,同一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实践任务不同,体现专业性。同一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实践任务不同,任务由简单到复杂,难度不断加大,能力也越来越得到提升,体现能力培养的进阶性。

图4 实践学期活动设计

3.整合教学队伍与学生工作队伍的力量,形成培养应用型人才合力。在对相关利益者进行调研,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环节,双方一起研讨,提高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准确性。学生工作队伍在制定学生工作计划时,充分考虑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使学工活动的针对性更强。在第二课堂、大学生“双创”活动,以及挑战杯等诸多活动中,两支队伍也紧密配合,共同围绕核心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以核心能力为导向,构建辽宁省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金课”体系,对于高校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此,本文在分析辽宁省行政管理本科生就业率不高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五条具体的改进对策。当然,造成辽宁省行政管理本科生就业率不高的原因绝不止这五点,五条对策也是挂一漏万,许多重要的原因和对策在本文中都很少提及。例如,第一,对于行政管理等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来说,用人单位所要求的核心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何体现对核心能力掌握的不同层次。第二,在行政管理毕业生能力发挥中有一种知识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那就是隐性知识。由于,对于隐性知识在核心能力培养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如何构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目前学界的研究还非常有限。第三,OBE教育理念强调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思想如何在高校教学中落实。第四,如何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更好地发掘与发挥线上课与线下课结合的资源与手段。还有很多内容本文未曾提及。这些问题也有待于相关学者今后在高校教学中进一步思考与研究。

注释:

①这是省属某高校提炼出的对利益相关者的调研结果,各高校的调研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猜你喜欢

金课指标体系毕业生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伤心的毕业生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