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翻译的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
——以芜湖铁画艺术为例
2019-02-22吴艳晖
吴艳晖
(安徽工程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引言
外宣翻译在对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将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以来,我国的经济和文化等各领域就加快了 “走出去” 的步伐,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不断扩大和加深对外宣传和合作。在加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外宣翻译的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来,为促进沿线国家在经济上的合作与融合,需要政治互信和文化包容的良好发展环境,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领域的外宣翻译需求也越来越广泛。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外宣翻译涉及到涉外工作的方方面面,虽然对其很难有一个量化的表述,但是从相关研究可以大致了解我国外宣翻译的发展与现状。
一、外宣翻译及其现状
为了明确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有必要明确一下外宣翻译是什么这一关键问题。虽然长期以来没有一个明确而统一的概念,但基本上外宣翻译这一术语的重点内容还是翻译,所以外宣翻译的研究重点也偏重于翻译的研究,只不过它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就像科技翻译、商务翻译一样具有特定应用领域的属性,尤其具有以对外宣传为目的传播特性。总体来说,“外宣翻译是要完成那些以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任务为基本内容的翻译实践活动的总称。”[1]19 具体说来,外宣翻译就是以对外宣传材料为翻译对象,以达到让目的语受众无障碍理解或者易于理解宣传材料为目标的翻译活动。外宣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外宣传,翻译质量的优劣对宣传的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宣传效果的优劣。
因为外宣翻译兼有对外宣传和翻译两大要素的特点,这两大方面的融合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历练。在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中,具有代表性的将明确对外宣传和翻译进行关联的要数段连城。他在1990年发表的 “呼吁:请译界同仁都来关心对外宣传”一文中,谈及了对外宣传材料中的翻译问题[2]。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以“外宣翻译”为主题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从《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来看,李欣(2001)较早使用了“外宣翻译”这一术语,在其论文中提出了外宣翻译中的“译前处理”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是对原文内容进行译前处理以适合对外宣传翻译的需要[3]。自此,每年的论文发表篇数大致从个位数增长到两位数再到三位数,其中,近几年的年论文发表数量达到将近200 篇。这说明在对外开放初期,对外宣传重在“宣”,对“译”的质量和重视程度还不够,翻译中存在问题较多,而且外宣翻译研究的发展滞后于外宣翻译实践。
近十几年的外宣翻译处于发展期,相关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外宣翻译研究逐渐脱离经验型探究,开展多视角、多元化研究和批评,如建构主义视角、功能主义视角、目的论视角、操纵论视角和生态翻译观视角等,并与当下的外宣翻译发展趋势紧密联系。就作者收集的文献来看,黄友义在《中国翻译》上发表的几篇文章,在中国外宣翻译及其研究的发展历程中极具代表性。例如,黄友义在2004年的文中提出了坚持外宣翻译的“三贴近”原则[4];在2005年的“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上对翻译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对翻译的责任与对翻译工作者的培养发表了观点[5];在2011年的“第二届中译外高层论坛”上谈及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译外”的翻译队伍和外宣翻译面临的挑战[6];在2015年的 “第四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的“翻译与对外话语创新” 分论坛上谈及中国站到了国际舞台中央,论及对外翻译面临的新形势和对外翻译从业人员需要承担起更大的对外文化沟通的责任[7]。由此可窥中国外宣翻译发展和现状之一斑:外宣翻译的需求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中国参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总体来说,外宣翻译经历了从基于对外宣传需要的零散的翻译,到基于各领域发展需要的行业性翻译,再到面向多语、多文化的多元化翻译,近而又到以文化传播为核心的沟通合作性翻译的发展历程。外宣翻译的研究成果必然会促进外宣翻译实践的发展,但该领域的相关理论还不够系统和健全,实践活动还远远不够成熟,而且在不同时期还会有不同问题出现。外宣翻译中虽然还存在错译和不规范等现象的出现,但这些是可以通过译者或相关单位的努力加以避免。在外宣翻译的实践过程中,需要抓住外宣的主旨目标,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做好外宣翻译工作。
在新时代,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宣翻译应该是最基本的和首要的。因为文化承载着国家与民族的形象和内涵,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而且文化也具有产业效应会带来经济效益。让世界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会促进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信任、包容和合作。外宣翻译不但需要打通语言的障碍,而且要克服文化差异,将文化元素传播出去。外宣翻译需要更加完善的翻译策略、更加具体可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下文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芜湖铁画的外宣翻译为例探讨外宣翻译的策略、方法和技巧,以进一步探究外宣翻译中文化元素的翻译与传播。
二、芜湖铁画与外宣翻译
在对外交流中,芜湖铁画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形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代表性艺术形式之一。陈设在人民大会堂的巨幅铁画《迎客松》和《梅山水库》、铁书法《沁园春·雪》都是芜湖铁画的经典作品。芜湖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向国内外宾朋展现着艺术的魅力和中国匠人的艺术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芜湖铁画就参加对外交流。比如,1958年就有《关山雪霁》、《黄山莲花峰》等作品参加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1959年有 《松鹰图》、《花蝶》和《牛郎织女笑开颜》三幅铁画被选送到由法国巴黎世界和平理事会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进行展出。[8]781983年在美国华盛顿展出了由我驻美使馆提供的三十五幅芜湖铁画。[8]75芜湖铁画还在日本、意大利、尼日利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展出,赢得所到国家的赞誉,促进了国际文化的交流。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早在2006年就已经获得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以芜湖铁画艺术在安徽外宣工作中占重要地位。安徽省响应国家“提高软实力”的号召,积极向世界推介安徽文化、努力打造文化品牌。芜湖铁画艺术文化外宣翻译活动需要将芜湖铁画艺术的艺术特色传播出去,实现其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功能。铁画是中国安徽省芜湖市特有的工艺美术品,可以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这致使在外宣翻译中,它的作品介绍、锻造工艺和作品内文字等各方面的翻译都存在较高难度。芜湖铁画的外宣翻译需要立足于铁画自身的文化和锻造特色,结合绘画、美术的艺术工艺,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来开展翻译活动。
三、外宣翻译的策略
翻译策略是翻译方法的决定性依据。对于外宣翻译来说,大多采用“归化”和“异化”两大翻译策略。一般说来,“归化”就是基于本族语(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念而采取的减少他语(源语)文化的方法,将原作者带入本土语言和文化;“异化”就是将他语(源语)的语言和文化的不同点注入本族语 (目的语),使其发生非本族化,将(目的语)读者带到国外。[9]20外宣翻译是一种主动性对外翻译,与译入性翻译有较大差别:译者往往来自源语语境;目标读者处于目的语文化语境。因此,从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来说,外宣翻译因其文化元素翻译的需要,倾向与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将源语的文化元素注入目的语,让目的语读者了解源语文化。当然,在外宣翻译中也会采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策略,或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使翻译材料收获良好的外宣效果。
芜湖铁画的外宣翻译中宜采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策略,对于铁画制作过程中所需要的中国传统绘画技艺的翻译和被称为“锤艺”的锻造工艺需要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对于铁画的意蕴和内涵的翻译则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归化”,能够引发译语目标受众的共鸣,迅速理解作品所传达出来的丰富韵味和意义。就拿“铁画”这一名称的英译来说,就有众多版本,如“Iron Picture”、“Iron Flower”和 “Iron Painting”。从铁画艺术作品的制作材质出发,将“铁”译为“iron”没有翻译策略的选择困难,而“画”的翻译则需要仔细研究。“picture” 一词可以指各种图画、图片和照片,“Iron Picture”只能给读者留下“铁的画”的印象,未能充分体现其制作技艺。将“铁画”译为“Iron Flower”大概是因为“铁画”原名“铁花”。“花”在汉语中不但是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事物的代表,而且正如“妙笔生花”中“花”,是一种在技术达到极致境界时的效果的体现。但是就“Iron Flower”本身来说,给读者的感觉是“铁的花”,主要注意力可能集中于其材质上,易于忽略它的制作工艺。“painting”一般指绘画艺术,油画,上油漆。虽然 “Iron Painting” 给读者的第一印象不如“Iron Picture”和“Iron Flower”那么直观,但“painting”具有“作画”的动态之感,使得“Iron Painting”富有创作之意,同时也包含了铁画制作工序中的“上漆”之意。由此可见,“Iron Painting”既忠实地表明了铁画的制作材质,又体现了其艺术制作的工艺特点,在构词结构上借鉴了英语中“oil painting”的结构特征,但又富含字面之外的意义,在遵循英语表达习惯的同时体现了“异化”的策略。
四、外宣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在外宣翻译“归化”与“异化”策略相结合,“异化”策略倾向明显的特征下,可以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采用“直译”的同时注意文化差异的补偿,采用“意译”的同时注意作品意蕴的准确传达,并灵活运用翻译技巧进行作品、工艺和作品内文字的翻译。下面从直译和意译方法的运用为例来探讨芜湖铁画的外宣翻译。
(一)直译加注
直译大致可以是“既表达了原文的内容又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形式和语言特色”[10]45的翻译方法。在外宣翻译中,不管目的语中有没有与源语对应的表达均可采用直译的方法。在没有对应的表达时,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保留源语的表达形式和语言特色——特别是保持原文的文化元素,以传递源语中的民族和地方色彩等。为了让目的语受众更好地了解源语文化,在翻译中可以加入注解性语言。
芜湖铁画中不乏富含中国文化寓意,表达喜庆、美好和优美意境的作品。如“迎客松、清风、丰收、春晖”等作品中承载的文化意象,用目的语中的对应词汇直接翻译出来并不一定可以表达其丰富意蕴。以芜湖铁画的经典代表作之一 “迎客松”为例。迎客松是源自黄山之上的迎客松,其一侧枝桠伸出,如人伸出一只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另一只手优雅地斜插在裤兜里,雍容大度,姿态优美。迎客松是黄山的标志性景观,也是安徽省的象征之一,它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象征。因此,如果仅仅按照字面直译成“The Pine Greeting Guests”,目的语受众并不一定清楚这棵松树的文化寓意。为了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和效果,直译加注解性语言的技巧也不失为解决翻译问题的一种办法。因此,铁画 “迎客松” 可以译为 “The Pine Greeting Guests—for Peace and Amity”,这样有助于帮助目的语受众理解它的文化含义。
(二)意译
意译是相对于直译来说的。“如果只表达了原文的内容,却未能保存原文的形式和语言特色,那就是意译。”[10]45文化既是人类创造的产物,又具有民族、地域、时代的特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其独特性。外宣翻译不只是语言的变换问题,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研究目标受众的思维和表达习惯,运用他们熟悉的形式和符号来表达,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种种实际情况。因为“译文试图传达的是那些与听众有着足够关联性,即能够产生足够语境效果的部分”[11]274,所以在外宣翻译中可以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借用目的语语言中意义相近、并有其本族文化色彩的表达法进行翻译。
芜湖铁画作为一种社会历史艺术形式,其题材也紧跟时代的潮流,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可谓包罗万象。如铁画作品“喜上眉梢”,画中是喜鹊在梅花的枝头,其中的文化元素丰富,喜鹊是喜庆的象征,汉语中“眉”与“梅”同音,以梅梢代指眉梢,来表现“喜上眉梢”。如果按照字面翻译,“喜上眉梢”会被译成类似于 “Happiness appears on the eyebrows”的表达,出现译文与图画不符的尴尬,甚至会令目的语读者觉得不可思议,不知所以然。如果意译为类似于“Happiness and Joyousness”的表达形式,则可以让目的语受众意识到此画是美好和幸福的象征,进而知晓喜鹊在中国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在意义上与源语达成对应,以准确表达该作品的内涵。
结语
芜湖铁画跟其他经典文化艺术形式一样弥足珍贵,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外宣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且芜湖铁画外宣翻译与打造芜湖的品牌艺术文化经济,进一步提高当地的“软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密切相关。同理可知,外宣翻译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能够在他乡再现中国的特色文化,让目的语受众充分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