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教学何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以“概论”课教学设计和教案集体编写为例

2019-02-22张秀峰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概论教案思政

张秀峰,李 俊

(山西中医药大学 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2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他又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2]。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根本的遵循。

一、 “概论”课教学设计与教案集体编写主旨

课堂模式决定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改革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尤其在当前各高校大力倡导并积极践行“以生为本”、实现“四个回归”、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背景下,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加快思政课教学的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理论思维和文化素养是当前思政课教师应有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近年来,高校在课堂教学方面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围绕“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创新诸如“专题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方法。特别是在大数据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等网络平台,推出不少颇受学生喜爱的有丰富思想资源、生动教学案例及视觉冲击力的“微课、慕课”等在线优质课程,推动着思政课传统教学同信息技术的融合,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性和吸引力。诚然,教学方法改革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自主参与和情感体验,不断满足了他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但也应看到,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在新形势下面临新任务、新要求,其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依然存在。我们对省内多所本科大学和职业院校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的调查表明,“概论”课在教学“三进”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设计及教案编写存有明显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课程的实效性,使之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一门课程,一本教材,在同一院校的开设往往存在各自为政、闭门造车的状况。对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结构的理解、重点与难点的区分、教学案例的选用、教学资源的取舍、教学过程的设计、授课方式的使用、交叉内容的处理、课程内容的板书的选择等也存在浅尝辄止、参差不齐的现象。课堂教学多数仍然停留在一个传统的“线性”教学阶段,即内容结构不够新颖,理论阐述缺乏深度,方式方法不够恰切,课程的教材体系难以真正转为教学体系,教学体系也难以真正转为学生的认知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思政课固有的国家意志、社会理性以及对学生价值观引领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新时代大学生“四个自信”的树立和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巩固,也难以满足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高校思政课而言,课堂教改仍是目前思政课的基础和核心。而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上,我们基于学校的实际,充分利用目前现有的教学资源,以“概论”课教学设计和教案集体编写为主要抓手,旨在通过部门统一协调、分工负责,充分发挥教师各自专长,实现资源共享,期冀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以不断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发展的需求和期待。

二、“概论”课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内涵与外延探析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一个充满着共性与个性的运动变化过程。探讨“概论”课教学设计及教案的编写,尚需从更高更宽的教学视域下审视其内涵和外延。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是以某种系统的方式设计的”[3]39;他又指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3]39据此,我们可以认为:教学设计是教育者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对教与学各环节诸要素进行系统设计的一个设想和计划。而教案则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针对某一教学内容的实际教学方案,它既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教学设计的内容之一。这种理解同样适用于“概论”课教学设计及教学教案的编写。

一是从“概论”课教学设计及教案的内涵看,无论是东方孔子的“说记教学”方式,还是西方的“苏格拉底式”教育,两者皆强调师生的平等地位,重视双向自由思考与互动对话的作用。近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因此,包括教案在内的教学设计的真正内涵既包括教师的“教”,也含有学生的“学”。一方面,从静态维度看,教学设计需要我们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活动,包括课程分析、教材分析、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等,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同时,从动态维度看,我们也要把教学设计与方案中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评价等要素看成一个系统,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另一方面,学生毕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教学才有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既注重自身“教”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从而保持教师“教”与学生“学”同频共振,以回答课程教学中“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

二是从“概论”课教学设计及教案的外延看,教学设计涵盖了“概论”课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教案、学案、评价方式、教具的应用等所有与教学设计相关的内容。教案注重教,而教学设计既重视教,也重视学。不但如此,教案也是教学设计的一种输出物。教学设计输出诸如教案、多媒体课件、试卷、板书设计等要素,教案是其中之一。在传统教学中,教学设计的输出比较单一,仅止于教案、板书设计等要素,而在信息化社会,随着大数据、云技术以及智能化的普及与发展,教学设计的输出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它已经远远突破上述边界范围,扩展到边际领域,甚至分工也越来越细,如教学亮点、实践资源、真题解读、课件制作等。“概论”教学要将这些要素有机融合,尽可能地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概论”课教学设计与教案集体编写的理性求解

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核心课程,“概论”课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养与思想道德水平的主渠道。这是“概论”课教学设计与教案集体编写的目标导向。美国著名学者艾尔· 巴比认为:“一种说法必须同时具有逻辑的和经验的可信性才可接受。”[4]逻辑的可信性体现的是“应然”,而“经验的可信性”体现的则是“实然”。不难看出,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概论”课课堂教学只有具备这两种可信性的支持,才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是课程教学设计与教案集体编写的方法导向。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我们对课堂教学的一些探索经验做出初步的概括和总结。

第一, “概论”课教学设计和教案集体编写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这是学生获得感生成的基本前提。能否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我们评价“概论”课教学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一是从历时性角度讲,教学工作是一个含有“课前准备、课堂交流、课后总结”的分阶段的连续过程,每一阶段均应体现学生主体思想,应该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例如,在课前,授课教师应注意结合讲解内容,以一定的问题意识,围绕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或困惑点”做充分的调查研究。问题就是包袱,包袱可以产生兴趣,兴趣就能引起思考,如果师生有了内心交流和情感沟通,教师就可以在增强教学的亲和力中提升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在授课中,授课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实现教学方式由“知识传授”向“问题探究”、学生学习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二是从共时性角度看,课程教学是一个由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构成的系统教学环节,其中任何一环都对教学效果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教师备课应区别不同专业或层次对象,整体上把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做到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源于课程内容又高于课程内容、源于课程目标且高于课程目标,以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解释学生存在的困惑。

第二,“概论”课教学设计和教案集体编写应坚持“理论为本、内容为王”的思想,这是学生获得感生成的根本保障。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一切授课内容,只有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和说明,才能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概论”课应该用理论的魅力征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先要明道、信道,然后才能传道,要学懂弄通做实思想理论,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有清醒的理论自觉和科学思维方法,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要以一定的理论深度就社会问题向大学生做出深刻的理性反思和逻辑论证,来培养大学生的理论思维,更多地从理论上化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或纠结问题。此外,“概论”课也不是花拳绣腿,课程的魅力所在依然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对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具体规定,是教学方法“如何教”的具体指向。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系统性、逻辑性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6]。在课程教学中,无论是出于国家思想政治的需要,还是体现社会主义的理想信仰和价值追求,归根结底都离不开理论逻辑的说服力。实践证明,一节精彩的课堂教学往往离不开理论的支撑,教师可以优化集体备课效果,加强交流讨论,充实富有时代性的教学内容,以提高“概论”课的理论性。

第三,“概论”课教学设计和教案集体编写应重点把握“三度”,即知识的宽度、方法的活度、教学的温度。这是学生获得感生成的必要条件。首先,知识的宽度,是指在信息化时代做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合格教师,不仅要有教学专业知识,还要有跨学科、跨专业、跨文化的广博通用知识,方可在集体备课时做到游刃有余,从而以丰富的学识魅力与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其次,方法的活度,是指授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时,要充分依靠团队的力量,以八仙过海的精神因材施教。一要注重教学方法。“概论”课教学要坚持“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7]。近年来,不少高校推出的专题式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以及慕课等方法,转“说教”为“说理”,变“明理”为“明事”,使原本枯燥的内容有了形象的动漫、巧妙的问答、存量的信息,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的活力和魅力。需要说明的是,在教案的设计编写中,一定要注意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问题设计的系统客观,课堂节奏的张弛有度,教学评价的及时有效,防止课堂出现娱乐化、简单化、技术化倾向。二要注重教学艺术。教师备课授课时要努力做到内容吸引人、过程吸引人、课件吸引人,要恰当运用教法,调适语调语速,注重整体协调,真正做到既要“大水漫灌”,也需“精准滴灌”,让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三要注重教学话语。互联网时代,“知识在网络、思想在博客、朋友在微信、感情在QQ”的特征日益明显,教师的权威正在悄然消解。因此,教师备课授课时,要结合大学生的专业层次和兴趣爱好,机动调适话语体系。既要善用“网言网语”“微言微语”,也要实现学理话语的通俗化、通俗话语的趣味化以及书面话语的口语化等来表达和传递教学内容,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再次,教学的温度。古人言:“亲其师,则信其道。”“概论”课是一门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课程,它承载着一定社会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追求。善为师者,美其道而慎其行,故授课教师要有尊重学生个性、发现学生长项的“师生情结”,既要讲理论,又要接地气,更善于在教学中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总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解决思政课教育教学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当前高校思政课亟待解决的主题。多年的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实践表明,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课堂教学仍然是目前课程改革的基础和核心。而作为一门授课学时最多、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概论”课则被喻为高校思政课的“高地”。其中,在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上,课程教学设计和教案集体编写则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应努力依靠团队的力量,发挥群集优势,并以此为突破口,实现点线面联动,最大程度地调动广大思政课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极大地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向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概论教案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青铜器辨伪概论
《立定跳远》教案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