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女性美学探析
2019-02-22张映
张 映
(山西传媒学院 摄影系,山西 晋中 030619)
《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其中女性美更是十分突出。诗中塑造出的众多女性形象,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渗透着多角度的美学观念。本文探究《诗经》中女性在外在方面、内在方面以及情感方面的美,凸显女性的古典韵味。
一、《诗经》中的女性“形象美”
从美学角度分析,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外显,而外在美是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美[1]。《诗经》中从外在方面描写女性美的诗歌主要集中在《国风》篇中,而其通常是从发饰、容颜以及体态三方面描绘女性之美。
(一)女性发饰之美
古语云:“女为悦己者容。”在女性打扮过程中,发饰是表现女性形象美的一个重要方式。《诗经》中描绘出的女性,其头发通常具有卷曲、浓密或是垂直的特点,这些特点都是天生的。女性要想突出自身的美,大多通过各式各样的发型来展现。例如《小雅·都人士》中就对女性发饰进行了重点且详细描写。这首诗主要是通过对以往京城贵族言语、容止以及衣着等进行描写,抒发对昔日京城人物仪容的怀念之情。诗中“绸直”是描写女性头发稠密而直,犹如丝绦一般飘逸。“卷发”是指蜷曲的头发,“虿”是长尾的蝎子,在这里形容女性向上卷翘的发式,是描绘女性的卷发犹如蝎尾翘起来一般好看。同时,各种发髻也是表现女性发饰美的一种方式,其中高髻是比较流行的一种发髻,如《召南·采蘩》就有“被之僮僮”“被之祁祁”的描写。
(二)女性容颜之美
容貌也是评价女性形象美的一个重要方面。《诗经》中直接对女性容颜进行描写的篇章很少,其中描写最有名的是《卫风·硕人》。此篇是使用直接手法描写女性容颜的典范,其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对庄姜夫人外貌容颜的描写,而诗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更是成为了评价中国古典美人的一个标准。而《诗经》中大部分的诗歌都是使用衬托的方式,从侧面表现出女性的容颜美。《诗经》中对女性容颜的侧面描写,通常都是将其与相应的花卉联系在一起,通过花来衬托容颜之美。例如《周南·桃夭》这一诗篇就是用桃花侧面描写女性的容颜美。诗中没有一处是直接描写女性容颜的,但“桃之夭夭”的多次出现,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将女孩与桃花结合在一起,从而在脑海中产生一个面若桃花的待嫁女子形象。
(三)女性体态之美
《诗经》中描绘的女性体态之美主要有健硕与窈窕两种。例如《卫风·硕人》就是对健硕美的描写诗篇。该诗篇描绘的主要人物是卫国夫人庄姜,“硕人”指的就是高大白胖的人,当时人们以身材高大为美,诗篇开头以“硕人其颀”(颀,指长的样子)以及篇中的“硕人敖敖”(敖敖,身材高的样子)来突出描写女主人公身材的高大。而《陈风·月出》则是描写女性的窈窕之美。全诗共三章,每一章第一句都是以月起兴,第二句写月下女性的容貌之美,第三句写女子的行动姿态之美,第四句抒发作者的爱慕之情。“舒窈纠兮”“舒忧受兮”“舒夭绍兮”。其中形容体态的叠韵词“窈纠”“忧受”“夭绍”,将轻盈、舒缓、优美以及窈窕等女性的体态之美都表达了出来。
二、《诗经》中的女性“内在美”
内在美指的就是人内心世界的美,是人性格、品德以及思想等方面的具体表现[2]。从这一角度看,《诗经》中描写的女性内在美可以分为三类,即忧国女性、劳动女性以及家庭女性。
(一)忧国思想的女性
《诗经》中的《鄘风·载驰》是春秋时期许穆夫人创作的。许穆夫人听说卫国被狄人占领之后,想要去曹邑吊唁,并为母国求助,但是许国大夫并不赞同其行为,劝其回去,可是许穆夫人却坚持奔赴,因而写下了这首诗。在当时社会,女性出嫁后,必须事事为夫家考虑,且不可以参与到政事中,但这并不能阻止女性生发忧国思想。诗中“大夫跋涉,我心则忧”能清晰地看出其忧国之心。“视尔不臧,我思不闷”两句将许穆夫人的真知灼见、执着刚强的性格特征与许国君臣的鼠目寸光、懦弱无能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强烈的矛盾冲突中将许穆夫人的爱国之心、救国之志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性与思想性。读此诗,不由得为女主人公那种为祖国危难而焦虑、为祖国前途而担忧、为自己无端受阻而悲愤、为冲破阻碍而欢呼的行为感到欢喜。
(二)勤于劳动的女性
勤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妇女的形象也一直是被历代诗人所歌颂的。《诗经》中描写古代劳动女性的诗歌很多,通常都是用“采”字进行命名,如《采蘩》《采葛》《采蘋》等。古代女性涉及的劳动领域十分丰富,有食物的采集、药草的采集以及服饰染料的采集与制作等。例如《唐风·采苓》中的“苓”就是一种药草,《小雅·采绿》中的“绿、蓝”则是可以制作出黄色与青蓝色的染料。古代劳动妇女还需要自己动手制作衣服,以满足自己或家人的需求。例如《郑风·缁衣》描写的就是女性为自己丈夫缝制衣物的场景。诗中“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的意思就是破了我便新做一件衣衫、破了我便新做一件罩袍以及破了我便新作一件罩衫。女性反复叮嘱丈夫可以为其做新衣服。从字面上看这只是夫妻之间普通的赠衣,而诗歌的灵魂深处却唱出了妻子对丈夫无微不至的体贴和深深的挚爱之情,也体现出古代女性的勤劳能干之美。
(三)重视家庭的女性
古代女性出嫁后便要料理夫家的一切事务,而这也是传统女性的一种美德。例如《周南·葛覃》描写的就是一个刚过门的女性,她虽然急切想要回家看望父母,但还是先请示与问询公婆与丈夫的意见,之后又完成了洗衣等工作,才踏上回家之路。同时,《大雅·思齐》虽是歌颂周文王善于修身、齐家、治国的篇章,但在第一章中用精练的语言赞扬了和周文王息息相关的三位女性,即太任、太姜以及太姒。这三位女性都具有良好的内在美,不仅可以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还可以为丈夫分担国事,而这三位女性也一直是我国古代女性效仿的典范。
三、《诗经》中的女性“情感美”
情感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要素,《诗经》中对于女性情感的描写不仅十分丰富,还具有一定的意义[3]。《诗经》中女性形象十分多样,有主动追爱的,有敢于反抗的,还有成婚后被抛弃的,但无论是哪一种女性,她们在情感上都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美。
(一)主动追爱的女性
《诗经》中女性追爱之美主要有两个特点:一种是含蓄的,一种是直率的。例如《郑风·子衿》中“挑兮达兮,在城阙兮”写出了女性站在城楼上焦急地等待自己的恋人,全诗的主要笔墨都在刻画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上,含蓄地写她对恋人的刻骨相思,虽然非常想念自己的心上人,但仍然只是不断地通过“挑”“达”这两个动作,一直苦苦等待自己心爱人的出现。因此这首诗也成为了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作品。又如《召南·摽有梅》就是一首情急大胆的求爱诗,诗中的女性就对意中人直率地表示出自己的情感,诗中“迨其吉兮”“迨其今兮”以及“迨其谓之”,层层递进,充分表现了女子急于嫁给心爱人的心情,突出女性求爱过程中直率大胆的一类。
(二)敢于反抗的女性
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较低,有三从四德之说,虽然三从四德有一个演化和定型的过程,但它们有如一根根绳索,一道又一道“捆绑”在女性身上。这就意味着女性无法对自身命运进行掌控。但仍有一些较为刚烈的女性敢于反抗不公的命运,《诗经》中表现此类内容的作品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当时女性的情感之美。例如《召南·行露》一诗中的主人公就是一位十分贞节的女性,她为捍卫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自我尊严,宁愿入狱也不和已有妻室之人纠缠,她所表现出来的坚贞不屈、不畏强暴的精神品质,体现了女性敢于反抗的内在情感之美。
(三)被抛弃的女性
《诗经》中还有很多诗篇描写的是被丈夫抛弃了的女性。而面对这一情况,不同的女性有不同的态度。例如《邶风·谷风》和《邶风·日月》中的女性,在经历丈夫变心、抛弃的情况下,她们怨而不怒,幽而不恨,只是感叹自身命运不好,却并未与其抗争。而《卫风·氓》则是一首弃妇自述悲惨婚姻的诗歌,诗中将女性的决绝态度和悔恨心情鲜明地展示出来。女主人公在知道丈夫变心后,没有选择妥协,而是阐述自己婚恋的全部过程,诉说了弃妇内心无比的痛苦,最后她用强硬的态度对丈夫进行指责,下决心与丈夫决绝,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此以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最终果断放手。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可知,《诗经》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散发着内外结合的美,这使古代女性形象的美学内容丰富而饱满起来,因此,加大对女性美学的探析,对提高当今人们对女性的审美格调,丰富现代女性的的美学韵味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